医院感染防控知识.docx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防控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防控知识
医院感染概念与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职责1
手卫生知识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3
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知识4
隔离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5
清洁 消毒 灭菌相关知识6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知识8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知识11
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12
医院感染概念与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职责
一、概念
1、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包括: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二、职责
(一)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监督、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监测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并协助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常见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4、每季度对医院感染质控检查中本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实施。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6、督促本科室人员做好手卫生工作。
7、做好职业防护工作。
8、定期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二)科主任职责
1、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贯彻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制定相应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倾向,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及时预警。
4、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诊治、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工作。
5、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各项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
6、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操作,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7、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其他工作事宜。
(三)护士长职责
1、协助科主任做好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等工作。
3、在日常护理中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倾向或接到下级护理人员报告,应按要求及时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生物学采样、患者护理、消毒隔离、控制措施的执行等工作。
4、督导本科室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手卫生观念,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5、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各项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
6、指导下级护理人员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避免各种职业暴露损伤,发生职业暴露时,指导其按《萍乡赣西医院锐器伤处理流程》进行正确的处理。
7、按我院《医院感染培训制度》规定,选派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学术活动。
8、负责督导本科室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管理工作。
9、积极配合院感科及微生物室对本科室的空气、物表、手、消毒剂等环境生物学监测的采样工作。
10、监督保洁员对病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四)医院感染管理医生职责
1、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
2、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倾向,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及时预警。
3、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等工作。
4、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积极配合科主任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诊治、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工作。
5、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手卫生观念,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6、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避免各种职业暴露损伤。
7、按我院《医院感染培训制度》规定,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
(五)医院感染管理护士职责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
2、在日常护理中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倾向,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及时预警。
3、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的目标性监测、现患率调查等工作。
4、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积极配合科主任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患者护理、控制措施的实施等工作。
5、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手卫生观念,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6、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掌握自我防护知识及我院《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避免各种职业暴露损伤。
7、按我院《医院感染培训制度》规定,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学术活动。
8、严格执行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负责本病区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管理工作。
9、积极配合院感科及微生物室空气、手、消毒剂等环境生物学监测的采样工作。
10、监督保洁员对病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手卫生知识
一、定义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常居菌:
时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
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6、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
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7、手消毒剂:
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已定、碘伏等。
二、洗手、卫生手消毒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下列情况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传染病病原体、泛耐药病原体、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后。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3)接触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后。
三、洗手、手消毒指征
1、指征:
二前:
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
三后: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2、时间:
流动水洗手40-60秒(约1分钟)。
6步揉搓双手至少15秒。
3、手消毒: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四、手消毒标准:
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
外科手消毒:
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
五、洗手方法
1卫生洗手方法
A.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A.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A.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内、外、夹、弓、大、立。
A.3.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揉搓,交换进行。
A.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2、卫生手消毒方法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认真揉搓,揉搓步骤同洗手方法。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职业暴露处置
一、定义
1、标准防护: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选择合适防护用品、安全注射、正确穿戴防护用品。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2、个人防护用品: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二、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
(一)锐器伤
1、保持镇静
2、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
3、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减少污染程度。
(挤血)
4、同时流动水冲洗(冲洗)
5、0.5%碘酒、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消毒)
(二)喷溅所致的污染
1、迅速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
2、流动水反复冲洗污染部位
(三)常见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有HIV、HBV、HCV、梅毒。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先进行局部处理后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科。
三、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及报告流程
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知识
一、定义
1、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或5例以上疑似感染暴发。
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报告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
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在院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
2、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2小时内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规定进行报告。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
各临床科室向感染管理科报告,感染管理科向区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控中心和疾控中心报告。
法定传染病同时上报保健科,保健科向区卫计委和疾控中心报告。
责任报告人:
各临床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务人员;检验科微生物室检验员。
三、处置
1、医院暴发及疑似暴发报告与处置流程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图
12小时之内报2小时之内报
隔离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
一、定义
1、隔离:
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2、空气传播:
是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飞沫传播:
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4、接触隔离:
是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二、基本要求
1、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
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患者分开安置。
3、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导管、有开放性创口、免疫力低下患者分开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疑似病人单间安置。
三、根据不同传播途径疾病实施的隔离
1、空气传播疾病隔离。
2、飞沫传播疾病隔离。
3、接触传播疾病隔离。
4、免疫力低下病人实施保护性隔离。
四、隔离标识
黄色:
空气传播隔离(活动性肺结核)
粉色:
飞沫传播隔离(甲流)
蓝色:
接触传播隔离(多重耐药菌)
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措施
1、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如结核、麻疹、水痘等)
(1)隔离标识为黄色。
(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疑似病人一人一间,禁止病人互串病房,关闭房门。
遇到无条件收治的疾病时,应尽快转移到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转运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
(3)按照区域流程,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4)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如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衣,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6)加强病房自然通风对流,保持室内、外空气交换。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
(7)呼吸机治疗装置在使用后应及时清除污染物,预处理后清洗干净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8)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病人不能擅自离开病房;运送病人做各项检查时,应先通知有关部门做好防护准备,病人应戴好口罩。
(9)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2、接触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
(1)隔离标识为蓝色。
(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限制病人活动范围。
(3)接触病人时戴手套,与病人或可能被污染的物体大面积接触时应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房间之前必须脱去手套、隔离衣并洗手。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消毒。
一次性隔离衣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4)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5)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及时清洗、消毒、灭菌。
(6)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3、飞沫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
(1)隔离标识为粉色。
(2)病人安置在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3)接触病人戴防护口罩。
接触污物戴手套。
(4)检查、治疗每一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手消毒。
(5)对病人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应戴护目镜或护面罩。
(6)加强病房自然通风对流,保持室内外空气交换。
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设备进行空气消毒,每次60min。
(7)病人不能擅自离开病房,需离开病房时病人应戴好口罩。
(8)正确处置污染物品,加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清洁 消毒 灭菌相关知识
一、基本要求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出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属于高危险性物品,应进行灭菌。
3、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如软式内镜、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属于中度危险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4、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有污染应先清洁,然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5、阮病毒、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的器械需经特殊处理后再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6、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
二、常用消毒剂及其使用
1、我院常用于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浸泡消毒的消毒剂有戊二醛、含氯消毒剂、邻苯二甲醛、其中邻苯二甲醛主要用于软式内镜的消毒。
2、气性坏疽伤口的消毒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周围皮肤可用碘伏擦拭消毒。
3、戊二醛消毒剂的浓度为2%,对物品进行浸泡灭菌时,作用时间为10h;对物品进行浸泡消毒时,按产品使用说明中规定的时间,结核杆菌为45min。
4、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浸泡消毒时,其浓度和消毒时间为:
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大于0min。
三、常用医疗用品管理
1、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如换药碗等),使用后去除污物,放置于专门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应明确标识,并告知消毒供应中心回收人员。
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一次放入专柜,过期物品送供应室重新处理。
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禁止物品洁汚混放。
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天花板50厘米,距地面≥20-25厘米,距墙壁≥5-10厘米。
定点、分类、专柜放置。
按灭菌日期依次排列,无过期物品。
灭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
无菌物品在转运的过程中注意清洁保存。
3、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启用后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容器中的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无菌辅料包一经打开不得超过24小时;无菌器械包即开即用;铺好的无菌盘不得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持物缸干燥保存,酶4小时更换1次,如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湿化液(无菌水)、氧气鼻导管必须每日更换。
一次性输氧装置按厂家说明使用。
吸引瓶、吸引管每日清洗消毒1次。
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一人一套,不可混用。
6、体温计使用后用含75%酒精浸泡30min(肛表和口表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扎脉带保持清洁,有污迹、血迹污染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清水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手电筒、病历牌、输液网套等保持清洁,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先清洗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不能浸泡的物品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四、地面、物体表面和清洁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一)1、地、墙面无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二)2、地、墙面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少量的喷溅污染,可先清洁再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三)3、地面被病人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大量血液或体液的喷溅污染,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再清洁和采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在清洁和消毒。
消毒采用250mg/L-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3、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布巾应分区使用。
4、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应分区使用。
五、患者生活卫生用品清洁与消毒
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可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消毒;便器可使用冲洗消毒器进行清洗消毒。
六、患者床单位的清洁与消毒
1、每日对床单位(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2、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物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
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3、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心、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床单元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知识
一、定义、种类
1、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是: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氢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3、我院目前常见多重耐药菌有:
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MRSA。
4、2016年上半年全院检出细菌前5位分别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格高菲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二、多重耐药菌判断标准
1、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CRE)、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
药敏结果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2中药物有一种耐药即可判定。
2、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大肠埃希菌:
药敏结果中ESBL出现阳性即可判定。
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药敏结果中苯唑西林耐药即可判定(药敏结果评语中也会写明)。
4、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药敏结果中万古霉素出现耐药即可判定。
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
药敏结果最下方的评语中提示多重耐药菌即可判定。
三、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1、告知、记录与上报(开“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填写防控措施督查表(2份,存入病历及交院感科各一份)、院感信息系统上报)。
2、合理用药(按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病人隔离并挂标识(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安置一间、无条件时床旁隔离、悬挂蓝色隔离标识)。
4、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放最后。
5、手卫生。
6、器械专人专用。
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7、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应戴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可能发生污染物喷溅时戴眼罩或防护面罩。
8、终末消毒。
9、检查、转科(院)时告知对方科室(院)。
四、医生责任
1、接到检验科报告后告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同组医生。
2、开具隔离医嘱,确定感染或定植,正确选择抗生素。
3、病程进行记录,按接触隔离措施执行。
4、做好手卫生。
5、诊疗器械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6、查房、诊疗操作放最后进行。
7、接触排泄物、污染物等时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8、要及时送检、症状好转或治愈后解除隔离(MRSA、VRE必须两次培养阴性)。
9、患者检查、转科(院)时,要记录耐药菌情况,并告知对方科室(院)。
五、护士责任
1、执行医嘱。
隔离病人,做好标识。
2、做好保洁员、患者及陪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如手卫生、消毒隔离)。
3、护理记录好具体隔离措施。
4、做好手卫生。
5、诊疗器械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6、每天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具体见制度)。
7、诊疗、护理操作放在最后执行。
8、接触排泄物、污染物等时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9、医疗废物按规定执行(VRE患者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医疗废物袋)。
10、病人出院或转科后进行终末消毒。
转科(院)时要告知对方科室(院)。
11、多重耐药菌感染上报流程: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流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知识
1、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