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603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4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

“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

西州平,归乡里。

”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

《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

《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

“‘流寓’亦作‘流庽’:

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

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

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

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

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

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

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

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

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

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

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

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

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

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

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

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

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

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

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

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

二是重教兴学。

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

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

三是关心少数民族。

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

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

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

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

A. 三闾大夫                           

B. 东坡居士                           

C. 范文正公                           

D. 七绝圣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放:

“放”的第三笔是“丿”                         

B. 负书担橐:

口袋

C. 荒服:

泛指边远地区                                           

D. 栖居:

“栖”读作“qī”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氓》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

A. 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 奖劝农桑

(7)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 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 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 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答案】

(1)B

(2)B

(3)A

(4)A

(5)C

(6)C

(7)A

(8)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解析】【分析】

(1)B项,“‘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错误,“必须”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是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选项忽略了文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限制,而事实上,“不得已科举他乡”只是“流寓”的一种。

故选B。

(2)材料一中关于“流寓”的解释如下,“流离寓居”“寄居他乡”“流落他乡居住”“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B项,“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与“流寓”有关;A项,“三闾大夫”是战国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屈原贬后任此职,与“流寓”无关;C项,“范文正公”,“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范文正公”是后人对范仲淹的尊称,与“流寓”无关;D项,“七绝圣手”,王昌龄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与“流寓”无关。

故选B。

(3)A项,“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中“无视”一说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

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流寓的文士并不是“无视”环境的恶劣,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不得已”。

故选A。

(4)A项,“流放”的“放”第三笔不是“丿”,而是横弯钩,即“”。

故选A。

(5)C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出自《诗经•氓》,是叙述语言,讲的是女主人公将男主人公氓送到对岸,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A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出自李煜《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故国”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B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登高》,作此诗时,杜甫在夔州,“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D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与“流寓”有关,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6)C项,“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是说韩愈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A项,“重教兴学”刘禹锡的主张;B项,“养民安民”是柳宗元的主张;D项,“奖劝农桑”是韩愈的主张。

故选C。

(7)A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于文无据,从材料三来看,文章强调的是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故选A。

(8)本题信息涉及三则材料,解答时可以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流寓”的原因、“流寓”地的环境特点、他们在“流寓”地的主张与作为、他们的作为给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总结。

从“流寓”的原因来看,他们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触怒朝廷被贬,或是受排挤;从“流寓”地的环境看,都是蛮荒之地,僻远、荒凉、条件恶劣;从他们到“流寓”地的表现来看,他们都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积极地帮助当地百姓,传播文化,政绩斐然,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当地百姓也对他们爱戴有加。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A;⑷A;⑸C;⑹C;⑺A;

⑻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这样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⑵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这样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⑸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⑹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⑺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⑻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

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

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

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

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

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⑥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

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

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 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D. 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 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 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 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

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 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 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

(1)A项张冠李戴。

“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表述错误,由第一段“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可知,客家文化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A项错误。

B项正确。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说法来自第三段“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和第四段“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B项理解分析正确。

C项扩大范围。

“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表述有误,据第五段“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及“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知,客家人不包括“土著居民”。

C项错误。

D项歪曲文意。

“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曲解文意,虽然第六段“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有这样的说法,但是不等于说人们都信仰这些。

D项错误。

故选B。

(2)D项,“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分析有误,整体把握文章可知,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应该是“客家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

”文章前两段是总述,提出观点“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根据第三段“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和第五段“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的提示可知,从第三段到结尾是分别论述观点的分论点。

故选D。

(3)C项曲解文意,“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表述有误。

据第三段“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可知,这些典型的客家建筑,应该是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而不是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应该是第六段中说的“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考生、成绩、招生时,生活在“魔都”的同胞们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垃圾上。

他们除了吃饭、睡觉、搜索XX是什么垃圾,每天还要接受楼下阿姨发自灵魂的拷问:

“你是什么垃圾?

”因为,自7月1日起,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都将受到处罚。

   一时间,整个上海的民众都开始积极参与到了人类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点个外卖,吃不完了想扔掉?

你需要先把汤倒进水槽,把面倒进湿垃圾箱,再把塑料盖放进可回收垃圾箱,塑料盒扔进干垃圾箱。

喝杯奶茶,喝到一半怕增胖?

你需要先把剩余的奶茶倒进下水口,把珍珠、果肉等残渣放进湿垃圾箱,把杯子、吸管放进干垃圾箱,如果你的杯子是带盖的,再塑料盖放到可回收垃圾箱。

喝酒、撸串、小龙虾?

忙碌了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