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597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时间:

20XX-11-06

栏目:

计划方案

 

第一章发展基础

  "九五"时期,是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很不平凡的5年,是我们战胜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

5年来,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城市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以结构调整、"环境革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成功之路。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较好地完成了"九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21世纪xx市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110.8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预期计划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5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2447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八五"期末增加645美元。

"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XX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3.6亿美元,分别是"八五"时期的1.5倍、2.5倍和2.2倍。

累计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21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八五"期末的10.7:

47.3:

42调整为9.8:

46.2:

44。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由"八五"期末的27:

38:

35调整到1999年的28:

31:

4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三资企业实缴税金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别由"八五"期末的57.6:

20.9:

4.3:

5.3:

11.9变化为39.5:

7.8:

7.9:

21:

23.7。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政府职能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开始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如期完成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通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重组、减员减债、主辅分离、抓大放小、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2家优势企业改制上市,直接融资40多亿元,增强了产业的集中度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培育了近500个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

新建了一批要素市场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实现了旅顺局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为龙头,遍布城乡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使用外资66.2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1.7倍。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3/4以上。

国际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到2000年末境外合作范围已增加到51个国家和地区,兴办了99家境外投资企业,其中生产型企业74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1.8万人,出口额和工业产值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9.5%和25%。

"九五"期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5.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7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倍增速度发展。

200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35.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4%,比"八五"期末提高8.4个百分点。

加快了以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双D港"、软件园为骨干的3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引进了东大阿尔派、诺基亚、东大士通、博涵咨询等国内外著名企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化、国际化。

  --城市建设成就卓著。

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环境,展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改观。

"九五"期间,搬迁改造了75家城市工业企业,置换出大量土地,有效地防治了大气、海域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

综合治理了市内41条沟河、排水设施和人民路、中山路、解放路等70条市内交通主干道及路街,新建了星海湾、奥林匹克、海之韵等32个广场和森林动物园等10个公园。

"九五"期间,新增城市公共绿地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8.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

1999年大连市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人居示范城市和环境治理先导城市,2000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环保产业发展及设施运营产业化的示范城市。

  --口岸优势进一步增强。

"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消除"瓶颈"制约向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大转变。

5年来,共投资500亿元,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显著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集散功能,形成了较强的口岸优势。

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969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1万标箱。

空港运输增长迅速,已开通了103条国际国内航线(境外航线14条),与国内外54个城市(国际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

2000年旅客吞吐量达275.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6万吨,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8倍和2倍。

公路、铁路、管道运输也取得新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

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4%。

以华农油脂、大成肉鸡、绿雪蛋粉、础明精肉等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形成了大连软件、北大科技、实德建材、大宇电子等8个科技、工业园和18个市属工业经济开发小区,区市县的税金、财政收入的70%和农民收入的6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

2000年,南三区与北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已由1995年1.02:

1变化为1:

1.06,实际使用外资比值由2.8:

1变化为1.1:

1,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值也由1.9:

1变化为1.6:

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现代博物馆、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但提高了城市档次,增加了文化底蕴,还树立了新的城市形象。

新建了儿童医院、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有力地支持了医疗卫生、新闻、广播电视、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际服装节等大型涉外经贸文化活动,铸就了大连城市品牌,塑造了大连城市精神,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拓宽了对外贸易合作的领域。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全市98%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90%的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0%的城市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53.4%、59.6%降至2000年的45.1%和48.5%。

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3.8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2.66平方米;农村人均实有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1.8平方米。

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861元,年均增长3.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年均增长9.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1995年的月均140元提高到221元。

  二、基本经验

  "九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是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积极运用发展的观点、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

二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城市,努力探索发展城市环境经济和老工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路子。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城乡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强城市凝聚力。

  三、存在问题

  "九五"时期,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但总体盈利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脱困未脱险。

二是区市县经济发展还不均衡,北三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市中心区、南三区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还不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尚须进一步完善。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北部山区部分农民生活仍较困难。

  第二章发展环境

  21世纪,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宏观环境都会发生诸多深刻变化。

全面估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于大连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世纪面临的宏观环境

  1.国际环境: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21世纪初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显著特征,并呈日益增强之势。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向多极化发展,进入大变动、大调整、大重组的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为主流。

  2.国内环境:

“十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发展和加快调整、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态势。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重大举措,都将使国内的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沿海发达地区在新一轮建设高潮中都在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竞争日趋激烈,并集中表现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较量。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1.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在即,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将由有限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由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开放,更有利于大连实施“外向牵动”、“口岸经济”战略,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在更高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切实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科技创新潮流,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继续坚持“引进外来的,推广自己的,孵化新生的”发展思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突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跃式发展。

  3.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十五”时期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都将极大地推动大连结构调整。

抢抓机遇,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产业群和产品群,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第三章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深入实施四大经济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多层次扩大开放,切实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把环境优势和口岸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

既要强市也要富民,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基本确立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地位;在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会展业、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在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扩大开放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通过5至10年的调整与发展,使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中国北方大城市前列,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2.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0%以上,为提前实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总规模1600亿元以上;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调整目标。

初步完成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任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以上,城市化率提高到55%左右。

  ——城市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以供水、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构造枢纽性城市功能,城市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卫星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生态环境目标。

进一步防治城市大气和近海海域污染,主城区基本消除工业污染。

20XX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城市、县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城区逐步实现集中供热和生活排污处理小区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率提高到3%以上,把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跻身世界500个生态环境最好城市之列。

  ——社会发展目标。

全市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18‰,常住人口控制在570万人左右。

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0%左右,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到12年以上,劳动人口接受继续教育有较大提高。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

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生活目标。

以改善住、行条件为重点,加大住宅小区升级改造和“康居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以上。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

  2.重点任务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

推动北三市大开放,大发展,增强大连整体综合竞争力。

  ——扶强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推进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先导区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推进城镇化建设:

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带动、辐射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县体现实力水平”,优势互补、结构协调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构筑人才高地: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政策透明、高度开放、吸引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准:

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发展开放型经济

  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加快经济运行环境、机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引资高潮。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借助口岸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加快与国际经济融合的步伐。

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大连服务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政府、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的能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预测指导,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趋利避害。

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

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管理,简化程序,加强监管,减少行政性审批,实施备案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兴办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文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好外商子女入托、上学等实际生活问题,安商富商。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

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

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

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

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

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

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

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

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

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

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

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

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

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吸引更多的内资通过与大连科技、信息、人才、旅游、环境等优势资源的结合,不断增值;吸引更多的内地产品利用大连已形成的营销网络、会展功能、口岸优势走向世界,增强综合竞争力。

四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放,努力在参与方式、内容、主体、组织上大胆创新,在发展和服务中实现双赢,强化对内对外开放的枢纽性功能。

  第五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结合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领域,局部突破,总体跟进,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

力争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

  一、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

  加快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产权多样化和知识资本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用人机制。

进一步推进建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研究制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办法,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的机制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的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纽带,银行贷款、外资和民间资金等多方式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研究开发体系、科技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有关政策,形成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和行为,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鼓励扶持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促进各类应用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或者直接改制为企业,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转化,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开发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园区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孵化、扩散作用,带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七贤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旅顺南路、黄海大道沿线等地是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要加快开发开放,形成组合优势。

尽快把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双D港”建成具有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新兴产业走廊,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把大连软件园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开发生产出口基地。

到20XX年,上述功能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将占全市同类指标的60%左右。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强做大已形成的优势产业规模。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建设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