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580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五四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五四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五四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五四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四运动.docx

《五四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运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四运动.docx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1]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2]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中文名

五四运动

外文名

MayFourthMovement

发起时间

1919年5月4日

性    质

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中    心

初期北京,6月3日后转移到上海

参与阶级

初期学生,后演变为全民运动

起    因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经    过

学生罢课示威,全民罢工

结    果

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

影    响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成    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精神

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口    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

完全胜利

罢免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

1历史原因

2事件起因

3主要经过

▪北京学生运动

▪上海工人罢工

▪文界响应

▪中国收回主权

▪抵制日货

4军警反应

5内部矛盾

▪矛盾表现

▪学生代表

▪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武汉

6主要领导

7相关团体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湖南

▪四川

8时间列表

9纪念活动

10历史特点

11主要影响

▪五四精神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社会经济

▪教育变革

▪文学艺术

▪政治变革

▪女性影响

12五四文学

13评价

14《申报》记录

五四运动历史原因

编辑

新思想与社团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

新青年

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从思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中华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3] 

高等教育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变,于190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5年被废除。

到了民初,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

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4] 

国耻情绪

191

五四运动时的徐世昌政府

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914年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了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即加入了协约国。

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

同年9月,北洋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

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

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北洋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

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仅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5] 

工商背景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重要力量。

北洋政府内部派系的权力斗争

“五四运动”前后,北洋政府总统、内阁、国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故政

六三运动

治运作较先前为畅顺。

当时政府领导者为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钱能训,及“安福国会”幕后领袖段祺瑞。

但政府仍深受各个党派、各地军阀的制约,政策因之时有变异。

“五四运动”发生之后,“研究系”以政府外交失败做斗争“安福系”工具,藉传媒煽动学生举办爱国示威游行,并进一步造成“六三运动”,使得学运风潮扩大,最终逼使相关政府领导人下台负责。

除此之外,“文治派”与“安福系”也借机相互攻讦,以谋求自我派系之利益。

是以“五四运动”绝对不可以单单理解为群众在爱国意识之下的自发行为;事件源起、扩大都深受党派斗争之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最终激起青年学生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民主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事件起因

编辑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

巴黎和会旧照

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主要经过

编辑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运动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

李大钊

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这四条办法是: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1919年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

(四)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13校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开会决议下午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北

五四运动口号

京高等师范学校最早到达天安门。

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数理部的匡互生第一个冲进曹宅,并带头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引人注目: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烧掉赵家楼的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上海学生联合会

1919年5月7日,长沙各学校学生举行“五七”国耻纪念游行,游行队伍被张敬尧派军警强行解散。

[6] 

1919年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919年5月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

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1919年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商讨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问题。

[6] 

1919年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五四”发生以后,作为点燃五四之火的大总统徐世昌也与教育总长傅增湘等人在总统府密议,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对学生运动不应操之过急,而要采取怀柔、软化政策。

1919年5月28日,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

[6] 

1919年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

1919年6月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

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

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湘雅医学校、商业专门学校等二十个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

[6] 

1919年6月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五四运动上海工人罢工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上海日商

上海工人罢工

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

1919年6月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自此起,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

陈独秀

告知上海罢工主张。

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

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文界响应

1919年6月23日,由阮真主编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发行所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

设在门帘桥省教育分会事务所内。

张闻天,沈泽民(茅盾之弟)为编辑科科员,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该刊及时报道南京、江苏及全国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情况;围绕如何“改良社会”这一中心问题,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习惯,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介绍各种新思潮(该刊连续出版了70号,至9月11日停刊)。

阮真在该刊最后一期的《编辑科经过报告》中这样写道:

“……真(阮真)于发表来稿,重思想不重文字,尤以改良社会及改良教育为救国初步之方针,此本刊之微意也。

五四运动中国收回主权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召开。

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7] 及其附约。

条约规定:

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

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

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

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五四运动抵制日货

1928年5月,南京成立了“首都各界反日运动委员会”,痛陈国力衰微,经济绝交乃是阻止日军侵略的惟一方法,号召对日进行经济战。

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在当时执政党的大力推动下,激荡全国。

违反抵制日货者,甚至被剥夺一定的公民权。

这种经济上的坚壁清野,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悲壮抗战。

五四运动军警反应

编辑

对学生恭敬有加

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向来较高,有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北洋裂变

之说,读书人也常被称为“学老爷”。

张鸣在《北洋裂变》中有如是论述:

晚清时节,士兵们就不敢轻易进学堂生事,哪怕这个学堂里有革命党需要搜查。

进入民国之后,这种军警怕学生的状况,并没有消除。

即使有上方的命令,军警在学生面前依然缩手缩脚,怕三怕四。

他们尊学生为老爷,说我们是丘八,你们是丘九,比我们大一辈。

五四运动中尽管有敢杀人的主——山东镇守使马良,不过他杀的也不是学生。

马良是回族,面对学生运动,他也无可奈何,不过后来他发现有回族参与其中,于是便抓了几个回族,并杀掉其中的三位领袖。

杀完人的马良声称,我抓自己人,杀自己人总没人管得了吧。

不过除了马良,再无其他人有这般胆子了,在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下,连大总统徐世昌最后也服软了,面对被捕的学生,徐世昌只得派官员前去道歉,不过学生不买单。

第二天,步兵统领衙门和警察所又派人道歉,学生才肯出来。

到后来,简单的道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甚至预备汽车燃放鞭炮也不能把这帮大爷们请走,于是当时的总务处长只好向学生作揖恳求说:

“各位先生已经成名,赶快上车吧!

”在如此待遇下,学生们才选择昂然回到学校,享受英雄归来的荣耀。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仁静与张国焘这二位先生,他们是中共的创始人,可谓特别能战斗的典型,而且是典型的一碰即碎的人物。

军警面对这样的大爷,能不头疼么?

要让他们回学校,光叫老爷那真是不够的,只得鞠躬哈腰,央求半天。

章宗祥被打时无动于衷

据当时记者报道,五四当天,步兵统领李长泰劝聚集在天安门的学生散去,

章宗祥

有学生骂他是“卖国者”,他回答:

“你们有爱国心,难道我们做官的就不爱国,就要把地方让给别人了么?

”并表示愿意为学生传达意见,但恳请学生不要用野蛮的方式,当学生回答自己极为文明后,这位长官便坐车扬长而去。

事实上,当学生闯入赵家楼,放火烧房时,全副武装的军警都不为所动。

其时,章宗祥遭学生毒打,全身50多处受伤,而在场的几十个带枪军警竟然束手无策,他身边有人向警察呼救,巡警回答说:

“我们未奉上官命令,不敢打(学生)。

当时李长泰抓住了几个掉队学生应付差事,当需要指证时,这些在场军警无人愿意出来指证。

甚至是那些被学生打伤的军警,也不愿意出来指证学生,他们声称当时学生人数多至数千人,“当场既未看清,事后亦无法证明”。

被人打了都不敢指责,这得怕到什么程度?

军警跪地哀求学生

其实在五四之时,军警为求学生不要游行,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据张鸣《北洋裂变》一书介绍,当时北洋政府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境界,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学生的爱国热情,称他们“纯本天良”,另一方面又想控制学生,把运动平息下去,这必然导致所谓的镇压不力。

1919年5月25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要求对上街的学生“依法逮办,以遏乱萌”,但学生不为所动,依然上街游行抵制日货。

据当时的学生领袖匡互生回忆,军警不仅不再抓捕学生,而是极力苦劝学生不要外出演讲,“甚至有跪地哀求者”。

其时的军警也很为难,要维持秩序又不敢下手,结果只能窝窝囊囊,被动的接受学生的进攻。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人回忆,当时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和中南海,要求见

五四运动中新华门现场

大总统徐世昌,但徐世昌避而不见,这时警察总监吴炳湘出来奉劝学生:

“总统不在,可以把请愿书留下;时间已经很晚,希望学生回校休息,政府自有答复。

”但学生坚决不肯,一直耗着,接着开始有民众加入到请愿行列,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些洋车工人,他们甚至把一天做工的血汗钱都拿出来给学生买烧饼、茶水。

另据《档案春秋》文章的记载,学生在与军警对峙的过程中,处于完全进攻的态势,警察想维持秩序,而学生想办法挑事。

这时警察总监吴炳湘又出面奉劝学生,态度可说相当人道,吴说,待会天气要热了,大家还是早点回去睡午觉吧。

学生的回答更调皮说:

大人您年高,也要注意身体哦。

吴回答说:

客气客气。

在得知学生只是为了宣示爱国之情,为外交作后援后,这位维护秩序维护者就放心地走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五四运动并不是一种暴力游行、纯粹反政府的运动。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学生都尽量与军警避免冲突的产生,而多数军警也以“不作为”的方式暗中支持学生的运动。

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是良心已泯。

[3] 

五四运动内部矛盾

编辑

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但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现象。

五四运动矛盾表现

一方面,五四运动当日,傅斯年任旗手,指挥整个运动,然而运动中

火烧赵家楼

出现的火烧赵家楼事件,使傅斯年感到不满,此时学生中又有人对傅斯年的做法提出异议,脾气火爆的傅斯年与学生发生争吵,愤而在第二天退出了学生运动。

另一方面,五四风云人物罗家伦也遭到学生质疑,有北大学生写打油诗讽刺罗家伦,说他“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财;三字吹拍骗,四维礼义廉”,不但骂他长得其貌不扬,还骂他一心当官发财十分无耻,学生间相互攻讦由此开始。

面对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北洋政府也制定措施予以控制,1919年5月25日,北京政府下令各学校3日内一律复课,并以提前放假,举办文官高等考试及外交司法官考试等手段引诱学生放弃上街游行。

据彭明《五四运动史》记载,北洋政府提前举办文官高等考试和外交司法官考试后,毕业生大多数参考,这些人占到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北洋政府这一举措起到了良好效果。

五四运动学生代表

五四运动北京

方豪(1894-1955),浙江金华人。

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其后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的首任主席。

后在安徽、浙江等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罗家伦(1896-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

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

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

五四后留学海外,后来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1928年9月18日就职)。

逝世于台北。

段锡朋(1897-1948),江西永新人,字书贻。

北京学生联合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

逝世于上海。

王自治(1889-1965),甘肃正宁人,字立轩。

北京大学学生,继段锡朋之后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会长。

后长期在甘肃省任职,并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兰州大学校长。

张国焘(1897-1979),江西萍乡人。

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

后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后来在长征中另立“中央”,并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与毛泽东等人产生矛盾而借机出逃投靠蒋介石加入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从事反共活动。

最后逝世于加拿大。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游行总指挥。

五四后游学柏林、伦敦等地。

归国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并曾任台湾大学校长。

逝世于台北。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

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学生联合会总务干事,参与火烧赵家楼行动。

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中共高级领导人。

被中国国民党逮捕后杀害于南京。

许德珩(1890-1990),江西九江人。

北京大学学生。

后创立九三学社,任主席。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病逝于北京。

易克嶷。

北京大学学生。

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

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高君宇(1896-1925),北京大学学生。

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罗隆基(1896-1965),江西安福人。

清华大学学生。

后为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

王造时(1903-1971)江西安福江南村人,世代居住于泸水河边,清华学校学生评议会主席(清华学运的领导机构)。

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团成员,清华大学第一任学生会会长。

曾经两次被捕(一次是在东安市场散发传单,一次是去向军阀政府请愿)。

陈长桐。

清华大学学生。

何浩若(1899-1971)。

清华大学学生。

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创办中央日报。

逝于台湾。

闻一多(1899-1946),湖北蕲水(今浠水县)人。

清华大学学生。

全国学生联合会清华大学代表。

后为诗人,学者,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昆明发表完演讲之后回家途中遭特务暗杀,身亡。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后来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郑振铎(1898-1958),北京铁道管理学校(今北京交通大学)学生。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作家。

五四运动天津

杨兴亚,天津学生联合会总代表

张太雷(1898-1928),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部部长。

后来领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广州起义。

但在起义中被暗杀。

于方舟(1900-1928),直隶宁河人,原名兰渚,又名芳洲。

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