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栽培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509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芝栽培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灵芝栽培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灵芝栽培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灵芝栽培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灵芝栽培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芝栽培技术.docx

《灵芝栽培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芝栽培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芝栽培技术.docx

灵芝栽培技术

 

滑菇竹荪猴头菇

栽培技术

 

何建舟陈少林

 

汉中市科学技术协会

滑菇代料栽培技术

一、形态特征

滑菇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淡黄至褐色,边缘略淡,后期出现放射状条纹,菌盖直径3-10厘米,初期扁半球形,后近扁平,新鲜时盖覆有粘液,干燥时.略有光泽。

菌褶宽,连接菌柄部很宽,延生。

菌柄中生,圆筒状,柄长短、粗细因栽培条件同而有明显差异扒柄纤维质,内部充实或中空,菌环膜质,生柄上部,粘性,易脱落。

孢子宽椭圆形,卵圆形,光滑,浅黄色。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在人工调配的培养基中,木屑、麸皮、米糠等富含纤维素、木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蛋白质及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丰富的营养源,这些营养被菌丝分解吸收成为菇体,发育的构成物质和生活能源。

2、温度

菌丝在5—32℃都能生长发育,最适为15—25℃,低于1O℃生长缓慢,高于30℃菌丝纤弱。

发菌应控制在25℃左右为宜。

③湿度(水分):

滑菇是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期间培养基含水量以60%-65%为宜。

出菇期基质含水量必须在70%以上。

④空气:

珍珠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主要是利用培养基颗粒间存在的空气。

出菇期要注意通风换气,通风差,菇少,长得慢,柄长,菇盖发育不好。

⑤光线:

养菌期间有一定的散射光对出菇有利,无光条件下菌丝能生长,但子实体形成迟,菇少、柄长,盖小,色淡,开伞早。

⑥酸碱度:

适宜PH值为5.5—6.5;PH值低于4或高于8均不能生长。

三、小袋栽培方法

(一)选择适宜的菌种

秦巴山区应选择中熟或早熟品种的菌种。

因极早熟种品质差,规格菇比例低,不适合加工出口;晚熟种发菌期长,出菇迟,出菇期偏短会影响产量。

(二)栽培季节

秦巴山区接种期以9月上旬—10月中旬最佳,于11月底—3月上旬出菇。

太早接种气温偏高,易引起污染,影响菌袋成品率;太迟接种气温低影响发菌,发菌期延长,出菇缩短影响产量。

(三)栽培料配方

木屑、棉子壳、玉米蕊等均可单独或混合作为主料。

具体比例:

木屑58%,棉子壳20%,细米糠(或麸皮)15%,玉米粉5%,糖1%、石膏粉和碳酸钙各1%,含水量60—65%。

上套环,加棉塞,常压灭菌,100℃下保持14小时。

(四)接种培养

菌袋灭菌冷却后立即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要适当加大接种量,每瓶菌种接20-25袋,使菌种铺满袋面,可加快发菌速度,提高成品率。

接种后置培养室避光培养,温度保持在20—26℃,每天通风1-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要注意通风降温,防止烧菌。

当袋内出现原基表明菌袋基本成熟,即可开袋出菇。

(五)出菇期管理

1、出菇管理

出菇场所可在室内库房,大面积栽培都在室外荫棚,七阴三阳,采用高棚两畦共膜,除去棉塞、套环、搔菌或不搔菌均可。

将菌袋直立排放于畦面,薄膜两头拱起通风降温,每天喷细水1-2次,提高空气湿度。

出菇理想的菌袋应是出菇整齐,大小均匀,朵数为8-10朵。

2、采收

在正常管理中,一般开袋后,20天左右即可采收头潮滑菇。

成批采收连根拔起,按规格分级出售。

对采收后的菌袋停水养菌两周后,再喷水催菇,再经出菇水份管理至成熟采收。

在正常管理中,一般每袋菌料可生产3-4潮滑菇,每袋收鲜菇250克左右。

竹荪栽培技术

竹荪又名竹参、竹鸡蛋、面纱菌,是世界著名的珍贵的食用菌之一。

由于子实体洁白、具特有菌裙,体态优雅,故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称。

竹荪味道鲜美可口,具有特殊的浓郁香味,是一种天然调味晶,营养丰富,是名贵的食品,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为我国国宴中的首选名肴。

竹荪还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菌。

据报道,竹荪具有明显的减肥、抗肿瘤、降血压、降胆固醇之功效。

竹荪还具有独特的“防腐”作用,夏季煮菜与竹荪同煮,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变质,可称作天然“防馊防腐剂”。

现在,竹荪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随着竹荪各种速生丰产新技术的推广,产量迅速增加,市场随之扩大。

竹荪已从“帝王御膳”走向平民百姓的餐桌。

竹荪的栽培原料十分广泛,栽培方法容易掌握。

特别是代料栽培竹荪,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栽培方法简单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形态特性

(一)孢子

短柱状椭园形,大小为3×1.5微米,无色透明。

(二)菌丝体

是竹荪的营养器官,功能是分泌孢外酶,分解、吸收、贮藏和运送养料。

初期呈白色、绒毛状,逐渐发育成线状,最后膨大成索状,气生菌丝浓密,从孢子萌发出的单核菌丝是一次菌丝,较纤细。

经质配成双核菌丝,又称二次菌丝,较粗状。

进而发育成组织化了的、线状和索状的菌索,也称三次菌丝。

菌丝体培养初期为白色,由于温、光、机械刺激、水分不足等因素及较长时间培养后便成为不同程度的粉红色、淡紫或黄褐色。

(三)子实体

分开伞前后二阶段。

开伞前为菌蕾,分为外膜和内膜二部分;开伞后分化为盖、裙、柄、托等四部分。

1、开伞前称菌蕾,是由菌索纽结而成,菌蕾(球)直径4-12厘米,由二部分组成。

①外膜:

膜柔而富有弹性,灰褐色,如人之皮肤起保护作用。

②内膜:

白色,中间是半透明的胶质体,是供子实体生长的营养物质。

2、开伞后分化成菌盖、菌裙、菌柄、菌托四部分。

①菌盖:

位于子实体顶端,好似小帽,高2-5厘米,白色或土黄色,表面布满多角形网格,上有园形或椭园形小孔。

子实层附着在菌盖表面、暗绿色、初肉质,吸湿能力强,裸露在空气中后迅速吸湿液化为粘稠状物质。

同时孢子在子实层大量形成,含有孢子的稠状物散发出浓烈的气味,白色长裙和黄色长裙品种其味臭,而短裙味香。

②菌柄:

菌柄从基部一直到菌盖顶端,呈园柱海绵状、嫩脆、白色、中空,长一般10-30厘米,如培养原料的营养丰富,菌柄高可达36—38厘米。

靠托的一端较粗,靠菌盖一端较细。

柄是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在于实体中起着支持菌盖和菌裙的支柱的作用。

③菌裙:

这是竹荪特有的特征是分类的依据。

成熟后菌裙从菌盖下面撤下,状如裙,因此叫菌裙,由柔软的海绵质组成,长3-5厘米,菌裙从菌盖下垂达10厘米以上称长裙竹荪,菌裙从菌盖下垂3-6厘米因其裙短称短裙竹荪。

网状,网眼有园形,随园形或多角形,网眼直径0.2-1厘米。

菌裙因颜色、长短的不同而分为不同品种,菌裙黄色的长裙竹荪简称黄裙竹荪。

④菌托,:

对菌柄和整个子实体起支撑作用。

当菌柄撑着菌盖和菌裙从竹荪球中挺起后便留下外菌膜、胶体、内菌膜和托盘,统称菌托。

菌托膜质状,直径约1.5厘米不等。

菌托有白色、红色、淡紫色或粉灰色,菌托红色的称红托竹荪。

在菌托底部生长着1根或数条的菌索。

这是组织化了的菌丝,与土中庞大的菌丝体相连接近托部菌索较粗,离托较远菌索较细,其功能是分解、吸收、贮藏和运送营养物质。

二、生活史

竹荪的生活史是从菌盖上成熟的担孢子在一定条件下萌发成菌丝开始的。

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子实体,到子实体的菌盖上形成担孢子,这就完成了一个生活史。

在自然界中,竹荪担孢形成后随着菌盖粘液滴人含有竹、木、草的根和叶的土壤中,萌发为单核菌丝,菌丝体进一步分化为双核菌丝和菌索,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索穿过土壤末端膨胀分化成原基,原基再形成菌蕾(球),菌蕾由小到大,成熟后条件适合时菌膜破裂,分化成盖、菌柄、、菌裙、菌托等,再产生担孢子的循环过程。

用木片、竹片、树叶、竹叶栽培的生育期为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栽培,白色长裙竹荪在最适条件下全生育期仅40多天。

三、生活条件

竹荪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主要是包括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土壤、光照、酸碱度等七个方面。

(一)营养

竹荪是腐生菌类,需要的养分须通过菌丝从外界吸收。

需要的营养主要是碳源,其次是氮源,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类。

可作竹荪培养料的来源十分广泛。

草、灌、乔各类植物中许多种类都可作竹荪的培养料。

小麦秆、玉米秆、黄豆秆、棉花秆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多种阔叶树、竹等也可作竹荪的栽培原料。

(二)温度

竹荪是中温型菌类,菌丝在10-33℃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26℃子实体形成时所需的温度是17-32℃之间,22—29℃的温度较为适宜。

(三)湿度

竹荪生长发育的湿度包括培养料的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三方面。

培养基和土壤的含水量对竹荪生长的影响基本相同。

竹荪菌丝体在培养料含水60-65%的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而子实体形成的培养料的含水量宜略高些,以70-75%为宜。

含水量的控制是竹荪室内外栽培时必要控制好的一个重要条件。

空气相对湿度对竹荪菌蕾(球)的分化发育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有关。

竹荪菌蕾(球)的分化和子实体的形成都要求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

菌蕾分化时需有80%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

子实体最后形成、破球、出柄和撒裙的空气相对湿度宜在85-95%。

(四)空气

竹荪是好气性真菌,无论是菌丝生长的基质和土壤,还是子实体生长的空间,都必须有充足的氧气。

氧气充足时菌丝生长快、子实体生长好。

反之,缺氧时竹荪菌丝体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栽培时要注意培养料的通气管理。

(五)光照

菌丝体生长不需光照,强光会延缓菌丝生长速度。

竹荪原基化不要光照。

从原基发育到子实体最后形成对光的反映不敏感。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子实体菌托颜色较浅,荫棚、林间的荫蔽以三分阳七分阴为好。

(六)土壤

竹荪与其它食用菌生活条件不同的是土壤。

竹荪菌丝生长不需土壤,但到生殖生长阶段,没有土壤竹荪球(菌蛋)就不能形成。

因此菌丝生长阶段可不复土,以便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待菌丝满料时再复土。

目前尚未搞清楚土壤对竹荪生长的机理;有报道与微生物分泌的物质有关。

(七)酸碱度(PH值)

竹荪菌丝适宜在微酸环境下生长。

培养料、覆盖土的PH值以6.0左右为宜。

四、菌种制备

(一)母种

通常把分离得到的纯菌种经扩大繁殖称母种生产。

配方一:

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1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PH值5.0—6.0;

配方二:

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硫酸镁1.5克,水1000毫升,PH值5.0—6.0;(斜面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与常规操作相同)

母种转接后置于20—25℃温度下培养,2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整个斜面。

如不使用,需及时保藏冰箱中。

(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

1、原种常用配方:

用木片、竹片等作培养料栽培竹荪的原种培养基配方有麦粒培养基、木屑培养基、菌草培养基、木条培养基等。

目前常用的原种培养基配方如下:

麦粒培养基:

麦粒(大麦、小麦)76.5%,杂木屑20%,石膏粉2%,糖1.5%,PH值5.0-6.0。

2、制法:

以麦粒培养基为例。

竹荪麦粒原种制备时要把住以下几关。

①各种培养料要按比例秤取。

②要注意培养料之间的均匀度。

以利于菌丝的生长。

为使培料间能均匀混合,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a、将小麦、大麦洗净,放清水中浸泡,待吸足水分后蒸熟或煮透、晾干;b、把蔗糖溶于水中,水约占总需水量的2/3;c、石膏粉和杂木屑或菌草粉干拌均匀;石膏粉、杂木屑等麦粒的混合物中加入糖水翻拌均匀.把余下的水慢慢加入并翻动。

然后按常规方法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装瓶时注意把培养料装至瓶肩,上实下松、洗净内外瓶壁瓶口做棉塞后外包牛皮纸进行灭菌。

高压灭菌1.5小时,常压灭菌在100℃条件下保持10小时,冷却后接人母种,置20—25℃温度下培养,经50—60天菌丝可长满瓶栽培使用。

栽培种的常用培养基配方与原种常用配方基本相同。

五、栽培种原料

竹荪栽培原料竹荪的培养料十分广泛,可分为农作物秸秆、竹木等两大类。

(一)农作物秸秆

许多农作物秸秆可作竹荪的栽培原料。

如玉米秆、玉米芯、高梁杆、小麦杆、黄豆秆、豆壳、花生藤、花生壳、油莱杆、油莱壳、稻草、谷壳、甘蔗叶、蔗渣、蔗头、棉杆、棉籽壳等。

(二)竹木类

多数阔叶树的木屑、木片、灌木枝、树叶、树枝、树根、竹片、竹根、竹叶、竹粉等也可作竹荪的栽培原料。

六、栽培方法

竹荪常用的栽培方法有:

室内菌床栽培法、室外荫棚阳畦栽培法等。

这里着重介绍长裙竹荪室外荫棚栽培方法。

(一)搭盖菇棚

1、菇场选择:

栽培竹荪的场所简称菇场,菇场选择的要求是既符合竹荪的菌丝体生长、背风向阳、土壤不易板结、易于保温、保湿、水源充足没有白蚂蚁的地方。

2、菇棚结构:

栽培竹荪的菇棚与香菇室外筒栽的菇棚相似,菇棚的遮光度以七阴三阳。

(二)建菇床

阳畦栽培法菇床。

易积水地区宜采用阳畦法,畦宽1—1.2米,沟宽0.4米,长度不限。

畦面呈龟背形,中间高、两旁低。

(三)播种期

在秦巴山区栽培竹荪可在9—11月播种,次年4月上、中旬采收。

(四铺料、播种

培养料处理如室内床栽。

用清水浸透的培养料铺于菇畦上,第一层料厚7—8厘米,第二层和第三层料厚15厘米,铺一层料播一次种。

用撒播方法播种,每平方米播3—6瓶。

播完第三次种后畦面上再撤些培养料,压实。

(五)覆土、盖膜

菌种播完后,均匀盖上备好的覆土,覆土厚2-3厘米。

再用弓形竹片做支架盖上塑料薄膜,或盖上草帘保湿。

(六)菌丝体生长管理

发现覆土变白、干燥时喷少量清水,使覆土保持湿润即可。

雨季、雨后掀膜通风、排水。

(七)子实体生长管理、采收、包装方法与室内床栽相同。

竹荪子实体成熟的标志是菌裙完全开张,从菌蕾破顶到菌裙完全开张,一般只需8—10小时,随即开始萎缩。

因此,当菌裙开张到七分时就要及时采摘。

竹荪盛产期,集中在第1、2批,每平方米可收120-140个,长度在15厘米左右,大约300个可得干品1公斤。

 

猴头菇栽培技术

概述

猴头菇,又称猴头菌。

是一种食用、药用兼备的菌类。

素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

清朝末年,猴头菌被作为珍贵的贡品,与鱼翅、燕窝、熊掌齐名。

猴头菌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珍贵食品,其营养价值很高。

据北京食品研究所分析,每百克干猴头菌含蛋白质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纤维6.4克,灰分10.2克,磷856毫克,铁1.8毫克,钙2毫克,维生素B10.69毫克、维生素B21.89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热量323千卡。

猴头菌的药用价值很高。

古时就被作为健身补品,年老体弱者食用猴头菌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在猴头菇中发现多种药用的成分,临床试验已证明食用猴头菌菌丝体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较好疗效,此外,对消化道肿瘤也有一定的治疗和辅助作用。

据上海试用166例胃癌、贲门癌、食道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有效率达69.3%。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227例,有效率达86.6%。

病人服药后症状改善、食欲增加、疼痛缓解。

猴头菇的栽培原料十分广泛,技术容易掌握,成本低,生长周期短,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菇类。

一、形态与特征

猴头菌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啮菌科、猴头菌属。

猴头菌又称刺猬菌和茶花菌。

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体:

猴头菌的菌丝体是由孢子萌发而来。

孢子萌时,先在一端伸出芽管,芽管不断延长、分枝即形成菌丝体。

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初时稀疏,呈散射状,后逐渐浓密,呈线毛状,白色。

放置时间长,温度适宜时斜面上会生出小菌蕾。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猴头菌的菌丝有横隔、多分枝、菌丝直径10-20微米。

2、子实体:

猴头菌的子实体是繁殖器官,也是人们食用的部分。

单生、肉质、头状或倒卵形,形似猴头。

新鲜时白色,干后呈淡黄色、块状,直径一般3—10厘米,大的可达20厘米。

猴头菌子实体由许多粗短分枝组成,互相融合,呈花椰菜状,中有一小空隙,圆筒形,基部狭窄、上部膨大,布满针头样菌刺。

菌刺上着生子实层。

菌刺较发达,有的长达3厘米,下垂、初白色,后黄褐色。

孢子:

猴头菌的孢子着生在子实层中的担子上。

为叶担孢子。

猴头菌子实体成熟后,从针状菌刺的子实层上散发出大量的孢子,猴头菌孢子为椭圆形至圆形,无色、透明、光滑,直径5—6微米。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和其他大多数食用菌一样,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

适宜作猴头菌的培养基的材料很多。

许多阔叶树的杂木屑,许多含有纤维素的农作物秸杆如蔗渣、稻草、棉籽壳等都是栽猴头菌良好的碳源。

2、温度:

这是影响猴头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宽,12—34℃都能生长,但以21—26℃为宜。

高于35℃时停止生长。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12—24℃,以15—22℃为宜,

3、湿度:

猴头菌的孢子要在水分充足的培养基中才能萌发。

菌丝体生长阶段培料含水量以65%为好。

子实体生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以85—95%为好。

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矿颜色变黄、子实体生长受阻易畸形。

4、空气:

猴头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菌丝体和子实体才能正常生长,猴头菌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敏感,当浓度超过0.1%时,就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故在栽培中特别是在原基形成时,要加强培养室的通风换气。

5、光线:

猴头菌菌丝体生长不需任何光线,能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

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则需一定的漫射光。

6、酸碱度:

猴头菌属喜酸性菌类。

菌丝体在PH2.4—5.4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4.0。

当PH值大于7.5时菌丝体难以生长。

配制培养基时,培养基的PH可比最适PH提高1—2,PH5.0-6.0为好。

栽培原料主要是利用棉籽壳等农作物秸杆栽培。

三、栽培季节

在有调温设备条件下,猴头菌可以周年进行生产。

在不具备调温设备时,栽培季节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秦巴山区每年有二季适宜猴头菌的生长。

上半年的3月上旬到5月上旬是适宜出菇期。

下半年的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是适宜出菇期。

实际栽培时可据生产场所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作适当调节。

四、培养基配方

由于适宜作猴头菌栽培的培养料很多,因此适宜的配方也较多。

常用的有:

①野草粉60%、杂木屑20%、麦皮17%、石膏粉2%、蔗糖,1%;②豆秸杆52%、杂木屑25%、麸皮20%、碳酸钙2%、蔗糖1%;③麦草粉65%、杂木屑27%、麸皮15%、石膏粉2%、蔗糖1%;④杂木屑75%、米糠或麦皮23%、石膏粉1%、蔗糖1%。

配料中水的含量掌握在65%左右,酸碱度调至5.0—6.0。

五、猴头菌瓶栽

以木屑为主要培养料、用菌种瓶作栽培容器的栽培猴头菌的方法称猴头菌菌草瓶栽。

栽培管理容易,是目前常用的栽培方法之一。

(一)栽培容器

常用瓶栽猴头菌的容器是口径3-3.5厘米、容积750毫升的菌种瓶。

用菌种瓶栽培猴头菌,一是栽培管理易,出菇率高,二是一瓶多用,不适宜栽培猴头菌时可供制菌种用。

也可用自制的瓶口直径3厘米容量为80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

(二)菌瓶制备

1、备料:

配料时要严格按照配方称取相应的培,养料的量。

拌料方法和香菇筒栽培方法相同,可用拌料机机拌和手拌二种。

2、装瓶:

①料要装紧,因装不紧由于培养料较少,每瓶菇产量将相应减少,提高了成本;②料要装到菌种瓶的瓶颈以上,也就是培养料距瓶口2.5厘米。

③打接种孔:

培养料压平后,在中部用直径1厘米的园锥形小棒打接种孔,孔直达瓶底部;④封口:

用常规的棉塞封口,也可用10×10或15×15厘米的双层牛皮纸或双层聚丙烯塑料薄膜封口。

3、灭菌:

装瓶后,用高压锅灭菌的在(1.5公斤/厘米)压力下,保持1小时。

用常压灶灭菌的在温度达100℃时保持10小时。

4、接种:

宜用接种箱接种,一瓶麦粒栽培种可种60-70瓶。

接种时分二步,第一步把小颗粒的菌种、接进培养料中部的接种孔,使菌种达菌瓶低部;第二步再将较大颗粒的菌种块接在接种孔上,这样菌种可多点同时发菌。

不仅可以缩短菌丝生长期,提高栽培所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比较充分利用培养料。

(三)菌丝体培养

1、消毒灭菌。

接种后将菌瓶移到培养室培养。

菌丝体生长期间主要做好以下几项管理工作。

培养室消毒,培养猴头菌丝体的培养室必需是干燥、干净的。

接种前三天培养室就要清洗干净并经过消毒处理。

2、菌瓶排放:

接种后将菌瓶竖放在菌种架上培养,如没有菌种架的竖排放在干净的地上。

春季气温低,竖着排放培养一个星期,菌丝吃料后,将二排菌瓶瓶底相靠卧放堆在地面上,高0.8—1米。

秋季栽培菌丝体培养遇气温偏高时菌瓶排放时菌瓶之间保留一定空隙,不宜堆放在一起。

3、温度管理:

如有调温设备的,接种后一周内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15-20℃的范围内。

菌丝盖满料面后培养室温度升到22—25℃。

如无调温设备的,春季栽培,菌丝体培养时气温低、可用炭炉、电炉加温;而秋季栽培,菌丝:

体培养的温度过高时采用夜间打开门窗通气。

菌丝体生长期间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以70%为好。

湿度过高,易引起封口材料污染杂菌。

4、通气管理:

由于猴头菌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通风换气。

(四)出菇管理

出菇期的管理分为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二个阶段。

原基分化:

主要是光线、去塞、湿度和温度四方面的管理。

①为促进原基的形成,在菌丝长满培养料后,即取去遮光的材料,加大培养室的光线。

②拔去菌瓶封口的棉花塞和薄膜后,菌瓶排或堆放在培养室培养,如遇空气湿度较低。

用干净的纸或地膜复盖瓶口。

③地面喷水保湿,使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④在原基分化阶段,培养室的温度保持在15—20℃。

⑤湿度:

猴头菌子实体生长要求环境湿度较高,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应调节到85—95%之间。

(五)采收

1、采收:

在温、湿条件适合的条件下,猴头菌子实体生长10天左右,当子实体表面分化出菌刺,并开始散发出白色孢子时即应采收。

采收时一手按住菌瓶、另一手捏住子实体基部轻轻摘出,不留菌柄。

用铁丝制的小耙搔动表面菌丝,整平。

使之继续出菇。

2、干燥:

猴头菌采下后即排放于通风透气的竹筛上,在阳光下晒干,也可用烘干机烘干。

烘干时温度应控制在40℃左右,待水分逐渐减少,子实体变软时,温度升到60℃,直到烘干。

晒干与烘干后猴头的颜色变成黄色或黄褐色。

干燥后的猴头菌要及时装入无毒的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存放于干燥处。

3、采收后的管理:

为了促进下一批猴头菇的生长。

采收后停止喷水3—4天,降低栽培室的空气相对湿度,以利菌丝的恢复。

然后按前述方法管理。

一般可采收2—3次。

(六)废菌料的再利用

猴头菇子实体采收结束后,其废料中还含有丰富的养分,还可用来作猴头、金针菇的培养料。

采收后把瓶内废菌料挖出,晒干或用烘干机烘干备用。

作者何建舟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高级工程师

陈少林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