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361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docx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

珠江大桥一桥搭通广州西出口

2010年03月02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

珠江大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交通骨干的功能,桥上很是清静悠闲。

 

桥西那边的物价比市区这边平很多。

 

在桥头修单车的人。

 

废弃的旧桥墩仍然矗立在江中。

 

广州名片主干桥梁系列总第119期 候选名片118号

珠江大桥

提名辞

为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铁路、公路多功能桥,人称“双桥”,曾是广州通往粤西的必经之路。

索引

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珠江大桥,进入虎年已恰好五十“大寿”。

作为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铁路、公路多功能桥梁,她曾是广州通往粤西的必经之路,亦是芳村的唯一陆上通道,有了她,往西就再也没有一河隔断的愁绪。

60年代初,还以其独特的景致成为羊城新八景之一。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变迁,随着广州的飞速发展,公路、桥梁、隧道、城际地铁等各种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珠江大桥早已褪去了当年的显赫繁荣,却依然在“老广”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唯心

50年积淀包容共生的智慧

说起“珠江大桥”,生于80年代的年轻人第一反应可能都会问:

“在哪里啊?

”确实,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珠江大桥,美好年华已然远去。

虽以“珠江”命名,但她的名声不似“海珠桥”响亮,从地理位置而言偏于广州最西面,也没有那么瞩目。

但如果追问上一辈的老广州,信手拈来都能给你讲上一段珠江大桥当年的“威水史”:

“她是当时通往芳村的唯一陆上通道”,“不仅能跑汽车、还能跑火车”,“有了珠江桥,过江就不用坐船了。

” 

作为广州的母亲河,珠江背五岭而来,自然把广州分隔成三岸,俗称“河北”、“河南”,而“河西”就是芳村。

几十年前,广州人俗话说“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由此可见珠江南北两岸的差距,更不用说偏处西隅的芳村会有多孤独。

那时,广州通往南面和西面还要依靠小船来摆渡。

直到1960年珠江大桥全面通车,从此才“天堑变通途”。

俯瞰,珠江大桥从中山八路跨越榄形的大坦沙岛,就好像一下子打通了广州的经脉,激发了这一片土地的无限潜力。

横跨于悠悠江水之上五十载,在1.8万多次日出日落的轮回交替中,珠江大桥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六七十年代时通行桥上的车辆每10分钟不到5辆,迈进90年代,竟衍生出了“塞车”这一新生事物;珠江大桥所面向的广州西部,从前江水滔滔的转弯处,早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遮挡。

“广佛同城”提出后,这一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005年内环路A、B线通车,加上去年底地铁5号线开通后,从中山八路跨过珠江、跨过大坦沙岛也不过是三五分钟的事。

所谓的“旧”珠江大桥是否也有“廉颇老矣”的叹息?

但回头看看对岸的居民推着单车过荔湾买菜,芳村的花农踩着三轮去送货,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小孩在桥上散漫地走着,一种亲近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过去的50年,此情此景早已相识,偶尔遇着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在耳边带过温热的气息,一瞬间竟有昔日重来的错觉,历史与现代的融通,这一刻是如此的和谐。

“现在路是多咯,但还是珠江大桥好,够熟悉嘛!

”住在珠岛花园的老人对记者说,这是几十年培养出来的“特殊感情”。

桥旧则旧矣,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恬淡朴实的生活气息、她静默无言的坚持,她的包容共生,却始终如一。

这种坦然、自在,何尝不是老广州一直以来生活的智慧呢?

现场传真

火车与行人和谐共处

从中山八路朝江边方向的斜坡走几十米,拐过小弯便站上了珠江大桥东桥的桥头。

桥头一栋白色的两层小楼里,着橄榄绿军装的武警正在站岗。

穿过木梁和铁轨,隐约听得见底下珠江水涌动的声响。

铁轨上空是分段的梯形钢筋结构,透出工业时代的线条美感。

“哐当哐当……”听着铁轨碰撞的声音,一列火车从西面呼啸而来,强烈的节奏让你的心跳也不禁加速。

即便是现在,每天大约还会有二十来趟火车从珠江大桥上经过。

如果是外地客可能还会感到新鲜,附近的居民却早已习以为常,听着火车的轰鸣擦过身旁,依旧各走各道,面不改色。

据说,20世纪初“南天王”陈济棠统治广东时期,曾大修马路,着手建设市区道路网,趁着海珠桥竣工,还邀请港澳侨胞、侨商前来参观,洽谈生意。

大约在1933年左右,陈济棠则想兴建第二座跨江的“西南大桥”,后因条件所限仅仅筑起了几个桥墩就停工。

珠江大桥建造时,东桥使用了当年的老桥墩,而西桥则没有,因此如今西桥以东的江面上,仍竖着数个旧桥墩。

自从2005年开通了内环路的广佛放射线,大部分的机动车都开始走珠江大桥两翼的内环路A、B线,很少会上旧桥了。

看旁边车流飞驰,旧桥上却只有零星的几辆自行车、三五个行人,再也不用担心人车争道和大塞车,自然多了一份安逸悠闲。

双桥烟雨风韵犹存

2月的广州,正是春雨霏霏、雾气霭霭的季节。

放眼远眺,见江面开阔,高楼大厦在水雾迷蒙中若隐若现。

所谓“烟波如画舫如仙,珠江风月本无边”,珠江两岸的美景一直是永不褪色的羊城名景。

1963年,建国后首次评选出“羊城新八景”,双桥烟雨正是指珠江大桥独特的景色。

珠江大桥,因为跨珠江前后航道而得名,并分为东桥、西桥,故名“双桥”。

大桥建成后,每当烟雨茫茫,有时又雾锁珠江时,从远方眺望,只见铁桥如虹如幻,架于一片空朦之中。

如果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又看南北江水辽阔千舸争渡、氤氲雾气,煞是迷人。

几十年过去,珠江上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帆影点点、千舸争渡”的场景,不过开阔的江景却依然是市区里不可多得的“稀有资源”。

尤其临近春节年前,往芳村批发花卉的三轮车,总是满满地载着各种各样应节鲜花经过,连桥上也留下了一路的芬芳。

这里不似市区的繁华热闹,却多了一分郊野的乐趣。

走到东桥桥尾,便是地铁5号线的“坦尾”站,但在这里,地铁列车却是从半空中飞过。

透过玻璃窗外远眺,天际辽阔,一江春水娓娓而来,仍然会让你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退休后搬到珠江大桥对岸珠岛花园居住的老广州黄叔,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空气好,够开阔”。

珠江大桥通车时,黄叔才十七八岁,他回忆说当年通车时可谓是“全城盛事”,“大家敲锣打鼓,都跑来看桥通车,这么多年终于通车了能不开心吗?

”他表示以往珠江大桥未建时,连去芳村都要“坐船”,甚至火车也要靠大型平板船来摆渡,有了珠江大桥就再也没有了“一河隔断”的烦恼。

现在有时带着孙子、孙女经过,黄叔仍然会忍不住讲一下珠江大桥当年的辉煌。

桥·段

很便民,荔湾居民过桥买平嘢

岁末年关,穿梭在珠江大桥上,随处可遇见那些或捧着或载着年花的欢喜人们。

年廿九,陈姨住在中山七路与中山八路交界的周门,一大早就赶去芳村滘口附近的迎春花市买年花。

“那边的年花要比老城区便宜五成有多呢。

”每年春节舍近求远,到芳村买年花已是陈姨家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惯例了。

“不只花价便宜,就连鸡鸭鹅等家禽和菜价,桥西那边都比市区这边平很多啊。

”市民冯先生说,芳村的花卉市场和家禽肉菜等批发市场,很多物品销售的价格都是接近批发价,自然吸引了城里的市民涌进芳村采购。

新桥加装防撞系统

在2007年6月15日运沙船违规操作撞塌九江大桥事故发生约莫一个星期后,媒体报道了作为内环路放射线配套工程的一部分,位于旧珠江大桥“两翼”的新桥将按原计划在桥墩加装防撞系统。

姑且勿论新珠江大桥加装防撞系统这一消息传出时机如何,但事实表明,大桥下面水道属于市内重要航道,此前旧桥就曾多次遭到过往船只的碰撞,而且桥上也多次因汽车冲撞而频频“受伤”。

新桥建成开通后,车流较以往更加密集,桥梁的抗撞能力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今,走在旧珠江大桥上,可以看到一旁的新桥桥墩上几乎都穿上了整套“盔甲”抵御船舶撞击。

据了解,新珠江大桥穿上的这套防护“外衣”,除了193吨钢结构物料外,还包括184个橡胶护舷和28套防撞闪光灯等,总投入高达400万元。

数字

位于广州西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多功能桥。

东接中山八路,西接芳村、广佛公路。

东桥为中山八路跨珠江至大坦沙岛一段,长327米、五孔,通航净高8.5米。

西桥从大坦沙越珠江接到芳村,长416米、七孔,通航净高6米。

东西桥跨距均为50米,桥宽23米。

中间为双轨铁路“广三铁路”(后更名为广茂铁路)。

两侧依次是各宽4.5米的机动车道和各宽1.3米的人行道。

大坦沙1.5公里的公路把东西两桥连接起来,之间还建起了一座“双桥公园”。

自内环线开通后,桥上除了铁路外,基本上就成了自行车与行人的“专用道”。

民间语文

“春到羊城分外娇,新栽松柏万千条,江山胜景描难尽 丝雨睛烟看双桥”,“满城华彩彻重霄,仿有长虹天际耀;玲珑璀璨,又似宝带一条,又似架海金梁凌江表,又似玉龙横卧瞰江潮,气象万千描摹不了。

原来不是彩虹天挂,却是新建珠江大桥。

看它奇伟豪雄,无限风光跨江啸”;“好一幅双桥烟雨正在恬静无嚣,一阵火车惊腾却又像龙吟虎啸”。

上世纪60年代初,广州市评选出了“羊城新八景”,戏曲作家和演员通力合作,创作了赞美“八景”的八首粤曲。

当年红线女唱《鹅潭夜月》,罗品超唱《红陵旭日》,而有“天皇小生”之称的陈笑风却唱红了《双桥烟雨》。

 (酷狗)

绝·桥

◎发言人:

冯原,建筑学博士,文化批评家,中山大学教授

珠江大桥缘起于陈济棠治粤时期

广州名片:

珠江大桥的缘起据说始于陈济棠治粤时期,但只立了几个桥墩就搁置了。

上世纪50年代动工兴建珠江大桥,基本是照着30年代选定的位置来做的,为什么东桥会把旧桥墩重新利用起来,而西桥的却没有呢?

冯原:

整个现代意义上的广州城,基本上奠定于陈炯明-孙科时期,成型于陈济棠时代。

陈济棠的二桥工程虽然只完成了一座海珠桥,但是由他规划的珠江大桥(过去称西南大桥),却显示了广州两个层次的空间体系的基本轮廓。

50年代末,政府兴建珠江大桥的选址与30年代的规划相差无几,还把陈济棠遗留的几个旧桥墩也利用上了。

至于为什么用上了东桥的旧桥墩而西桥却不用,我没有具体去考证过。

不过,我相信弃与用都是出于功能上、而非政治上的考虑。

广州名片:

当年珠江大桥竣工通行后,对广州这座城市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影响主要在哪个方面?

冯原:

珠江大桥峻工的年代,也正是疍家小艇退出珠江河面的时代,以水为家的疍民被集体性地安置于滨江东路的新村里面,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路桥时代的开始。

客观来说,珠江大桥的建成,打通了广州与佛山和珠三角西部腹地的联系,它也从交通的功能上奠定了城乡空间的层级关系。

广州名片:

珠江大桥作为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铁路、公路双用桥,在建筑结构上有何特点?

建造时的难度有多大?

冯原:

与城中的海珠桥相比,珠江大桥是一座真正意义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但仅从外观上来看,珠江大桥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铁路桥特征,所以,尽管它的造型很有大工业时代的美感,然而它还不能算是一座让人亲近的桥。

在汽车还比较稀少,城郊农民要靠单车和三轮车进城的时代里,行人要通过这座桥一定挺辛苦的。

50年代,中国已经建造出武汉长江大桥了,利用陈济棠的旧桥墩的珠江大桥就难以被称为什么大的成就。

虽然新桥多起来,旧桥的意义也很独特

广州名片:

自从2005年内环路放射线通车以来,旧珠江大桥的作用似乎已经逐渐减弱了,尤其在2009年底地铁5号线开通后,似乎更加不显眼了。

你如何看待海珠桥、珠江大桥这些解放前的老桥梁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冯原:

我们应该分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最近十年,广州市彻底调整了它的空间布局,新的大都市计划已经显露出轮廓。

新的路桥网络大大拓展了新旧广州和周边地区的功能和定位。

内环路放射线和地铁规划就是这个大都市空间系统的骨架部分。

其次,在这个体系中,旧有的桥梁,如海珠桥,要么退为城中的景观桥,而原来的“城乡之桥”——珠江大桥也失去了原有的交通骨干的功能,这本是城市扩展的正常结果。

剩下的问题就是,像珠江大桥这样的旧桥还有用处吗?

如果放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它确实没什么用处了,但是如果放在局部来看,例如以大坦沙为中心,未来它还是有可能发展成西边的洛溪岛,旧桥的旧与无用就会显现出另类的有用性。

这得要看我们如何策划、评估和重组城市遗产的价值态度,把旧桥看成是一组工业时代的雕塑,或规划成一个桥梁景观公园也未尝不可,毕竟,旧虽然无用却代表了惟一性,从而拥有了新东西所没有的象征价值。

史记

1958年10月19日 正式全面动工,当时政府发出大动员,提出“家家无闲人”的口号,全力建设珠江大桥。

1960年6月15日 主桥工程竣工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还设有人行道。

将京广铁路、广三铁路和广深铁路连接起来,同时连通了芳村、佛山的陆路交通。

1960年10月1日 珠江大桥正式通车。

2005年2月16日 广佛放射线一期工程全线通车,新建的“珠江大桥”东起内环路中山八立交,A、B主线高架桥在桥侧,使得旧珠江大桥的堵车“顽疾”得以解决。

2008年6月 旧珠江大桥受力钢结构部分锈蚀,进行为期4个月的大修。

2010年年初 珠江大桥放射线即“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工程将动工,广佛核心区域有望实现半小时内互通。

下期预告

丫髻沙大桥是广州环城高速路西南段跨越珠江主、副航道和丫髻岛的特大桥梁,是广佛往来的众多途径中的一个。

因为其免费性质,令其成为众多车辆的宠爱线路。

撰文:

本报记者 龙玉琴 李健 实习生 纪晓涵

摄影:

本报记者 黄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