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311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docx

《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docx

案例

校评优课:

《抛硬币》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中学生首遇概率,这是新教材赋予的全新的内容。

“感受不确定现象”是教学重点所在。

本节课设计一个个学生熟悉的、喜爱的趣味活动将教学串成串,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创建民主的活动氛围、设计有趣的活动内容、提供充裕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从不知到知之,从模糊到清晰。

如此设计考虑有二:

其一: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从“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要从“给予知识”转向“引导活动”。

其二: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无不透露出这样的讯息:

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这个极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认识,需要,也必须以清晰的直观感受为支撑,而清晰的直观感受如何获得,无疑活动是最佳的载体。

片段:

有趣的硬币

[猜]

教师将一枚一元硬币高高抛起,硬币在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后落下。

师:

猜一猜硬币的哪面朝上?

教师亲切的问语让课堂宽松起来,稍扬的语调让学生的心儿动起来,真的一石激起涟漪几许。

生1:

正面朝上。

生2:

反面朝上。

“正面”“反面”一时争论四起。

教师笑而不答生3:

老师,我觉得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有的学生似乎恍然大悟“对,对”急不可待地认同起来;有的将信将疑地看着老师;有的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心中的问号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期待着答案。

[验]师:

来,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

生:

正面朝上。

“哦,哦。

”“哎,哎”不同的声音表示出孩子们各自的感受,猜对的喜不自禁,猜错的皱着眉头。

[悟]师:

刚刚宿欣欣同学说的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真的会这样吗?

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同位两名同学为学习伙伴,一人抛一人猜,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刹时间,教室里传来清脆的硬币落地的声音和悦耳的童声,合奏了一曲悠扬的歌。

师:

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生1:

我们发现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

>生2:

刚才宿欣欣同学说的真对,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教师以赞许的目光望着宿欣欣——这个在学生中第一个感悟出不确定性,并且第一个用“可能”来表述自己发现的孩子,说:

“你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同学们的目光中满是羡慕。

师:

“我们的同学们真的都很能干,很快就自己验证了宿欣欣同学的想法,了不起。

”反思:

经历才会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我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发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显得尤为强烈,更深刻地理解了新的《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那句话: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只有经历才会精彩。

课中以“抛硬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这简易而又喜爱的活动中经历探究—体验—再探究的过程。

一“猜”:

猜测落下的硬币哪面朝上;二“验”:

验证落下的硬币究竟哪面朝上;三“悟”:

感悟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猜”—“验”—“悟”活动三步曲,学生自始至终快乐地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出击,初步体验出不确定现象的存在。

课中我该做的是什么?

一直以来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

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说过:

“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

”一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切让学生自己去陈述。

教师——学习群体中的一员所做的应是创建探究的乐园,给予土壤、雨露和阳光,与之一道讨论,一同分享。

当学生自由猜想,发生争论时,我笑而不答——教师的微笑保护了一颗颗好奇的心无疑会使空间更为自由,气氛更为宽松;当学生验证猜想时,我鼓励说:

再去抛一抛,试一试、想一想——不是和盘托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当学生的发现得到证实时,我说的是:

“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们自己获得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

”——真诚的评价,由衷的赞赏,如汩汩甘泉,激励其进行再创造的动力源泉;如缕缕阳光,使之保持不断探究热情的温暖阳光。

 

校评优课:

《抛硬币》教学案例

 

南一小学

刘洋

 

创设情境的教学体会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有以下四种做法:

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

如何让40分钟的课堂像磁铁一样把每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与教学资源、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连通牵线搭桥?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根据主题图配菜,其实搭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吃、穿、住、行上。

同学们都爱漂亮,那我们就从穿上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实物出示1件上衣、2条裤子。

你想怎样穿?

学生动手搭配,总结搭配方法。

接着不断增加衣服的数量——3件上衣、4条裤子。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解决。

大家都会走路,那我们就从行路中找一找搭配中的学问。

课件出示小红上学有几种走法?

请一名聪明的小向导来为我们讲一讲。

从离生活近的穿衣与走路上学会了搭配,离生活远的配菜与配房间也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在收获的喜悦中寻找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比如:

思考对于你来说,在班级搭配一个同桌有多少种方法?

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来揭示课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问题的答案。

例如:

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好遇上七仙女每人托着一个放有六个桃子的盘子从桃园出来。

猪八戒忙上前讨要,仙女们出题难为他:

“谁先算出我们七人盘中桃子的总数,谁就能吃到桃子。

”八戒听完,急忙一个一个地数起来。

沙僧用加法6+6+6+……地数。

孙悟空本领大,开口就算出来了。

你们猜一猜孙悟空是怎么算的?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入学习。

课结尾时,猪八戒疑惑不解地问孙悟空,我们刚学6的乘法口诀,你怎么会的?

孙悟空敲着猪八戒的脑袋说:

“呆子,我预习了。

”沙僧恍然大悟地对猪八戒说:

“二哥我们赶快预习7的乘法口诀吧!

”从而提示了学生的预习意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只听说过哪个孩子厌学,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厌玩”。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游戏活动,使学生心情欢悦愉快,化被动为主动,在游戏中自觉地运用相关的方法,探求有关的知识,使游戏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孩子的天性。

在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乘法“找规律”一课时,5×1、5×10、3×2、3×20、30×20、12×4、12×40、120×40让学生经过三组计算从中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很被动。

如果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开火车就不一样了。

导入时我说:

“我发现一个现象,下课的铃声一响,同学们就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但上课的铃声一响,同学们却依依不舍地走进教室。

既然同学们这么爱玩游戏,我们接着玩一个数学游戏,看看同学们玩游戏的本领如何。

从1×10、2×10、3×10……开火车,看谁算得快。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骤增,课堂气氛活跃。

规律在游戏中显而易见,既高效又快速。

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增加教学情趣。

又如在教学“十几减九”这节课时,最后的巩固练习,采用了两个游戏,其中一个是“小蝌蚪找妈妈”:

先出示一幅几只身上有数字的青蛙和许多小蝌蚪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然后发给学生一些写有算式的小蝌蚪,让这些小蝌蚪快回到妈妈的身边。

另一个游戏是“白鸽送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当“白鸽”,给每个孩子一个游戏的机会,达到让每个孩子巩固知识的目的。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和“白鸽送信”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创设问题情境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

“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的多。

”在解决每套大运动服50元,每套小运动服30元,学校要买48套大运动服、25套小运动服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出示课本问题——两种运动服各付多少元?

而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1:

大运动服花多少元?

学生2:

小运动服花多少元?

教师:

能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

学生经过争辩与交流,有的说:

“大运动服和小运动服分别付多少元?

”有的说:

“大运动服和小运动服各付多少元?

”有的说:

“两种运动服各付多少元?

”这样教师不用喊破喉咙说明问题的含义。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的提出,大家有了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争辩和交流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倾听、接纳和评析。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创设出探究新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使厌学转为乐学,使被动变成主动。

正如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所说:

心灵的大门不易叩开,可一旦叩开了,走入了学生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创设情境的教学体会

 

南一小学

刘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