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汕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汕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
(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
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
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
以其未驯也,絷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
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
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
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
“勿庸。
物之有能者,必有病。
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
”遂释之。
已则伈伈泯泯⑤,饥哺饱嘻⑥,一无所为。
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⑦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
“彼无为也。
”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
“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
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
”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
锋利。
②絷(zhí)维:
系缚。
③遽(jù):
突然。
④比:
等,待。
⑤伈(xǐn)心:
恐惧。
泯泯:
茫然无知。
⑥饥哺饱嘻:
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⑦匿形致已:
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
⑧数(shǔ):
责备,斥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相与:
________
②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
________
③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 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 )
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
⑥又亟往捕之而走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2)C
(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共同,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
A表修饰。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从外形上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有本事的家伙。
③遽起而捕之,意思是(猫)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
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
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类有能”。
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方:
正要。
怪:
感到奇怪,诧异。
亟:
迅速地;走:
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
寓言都是以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
此题只要能把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
⑵C;⑶A;
⑷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⑸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
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
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
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从题目中找;②从人物的性格中找;③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④从重点语句中找。
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
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
【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
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
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
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
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
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
"不用!
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
"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
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
"它没有什么作为的。
"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
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
(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
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
"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
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
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
"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赶走)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B.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D.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答案】
(1)全,都;酒杯;客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这里是酒杯的意思,“客”这里做动词用,客居。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一白,全白。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莫:
不要。
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ABD分析理解正确。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的不是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而是白描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全,都;酒杯;客居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欲穷其林
B. 若既不出户/木兰当户织
C. 虽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D. 夫以孔子之圣/禽鸟知山林之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A
(2)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
(1)A.贫穷;穷尽。
B.门。
C.即使。
D.的。
(2)这句话的大意是: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结合短文相关语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如:
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A;
⑵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⑶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4.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
“寺未有记。
”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
②罪垢:
指罪孽。
③染污:
烦恼。
④翛(xiāo)然:
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
附着,依附。
⑥赐衣:
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
(宋)苏轼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
②石中火:
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B. 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
C. 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
D. 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
(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B
(2)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
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解析】【分析】
(1)A的;到。
B隔。
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
D详细;通“俱”,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
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
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
继连笑着说:
“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
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由“”继连说:
“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稍纵即逝。
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
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故答案为:
⑴ B
⑵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⑶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
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⑷“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⑸【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
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宋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地方的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偏爱又不忍心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地方的团练副职,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二年,即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后。
初步安排了一下吃住的地方,收拾收拾卫生,收收一路劳累的心思,就开始闭门思过,寻找改过自新的方法。
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景色不错。
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全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心灵清净,杂念全无,感觉良好。
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
寺里有个和尚叫继连的,做和尚头七年被赐予佛衣,又过了七年,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