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6737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docx

泉经贸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懂得安全使用网络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经历身边案例的分析过程,使学生体会网络的危害,懂得常见的几类网络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防范学生的网络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时数:

16课时

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家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成为大家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休闲娱乐、互动交往、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沉溺于网络对大家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会影响到正常学习。

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大家带来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网络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家造成不良影响,容易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第一章网络成瘾

大学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和知识吸纳及其迅速的时期。

作为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和虚拟性见长的网络,更是深深吸引了大家。

然而,由于本身的阅历不深,心理尚未健全,大家一旦遇到问题便手足无措。

少数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感觉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长期沉溺于网络对同学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身体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眼疲劳、腰酸背痛等,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引发某些疾病,如视网膜脱落、肩周炎、神经紊乱等。

同时,还可能诱发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还会发生伤人等极端行为。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是一种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精神行为障碍。

二、网络成瘾表现及特点

1、表现

A、基本症状

上网时间失控,心理和行为活动基本受上网这一活动所支配,不能自拔,一旦缺少网络生活时,身心就会出现异常反应。

B、躯体症状

双手颇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手关节痉挛、腰酸背痛、血压升高、视力下降、手发冷发热、植物性神经紊乱等;,出现不能持久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疼、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等。

C、心理症状

情绪不稳、情绪低落、心慌、心跳加快、烦躁、记忆减退、心情抑郁、待人冷漠、行为古怪、失魂落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欲罢不能,患者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

2、特点

A、显性

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几乎都局限在网络上,上网成为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对使用网络强烈的渴求。

B、情绪改变

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产生激惹,兴奋和紧张等情绪体验,也可以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

C、耐受性

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

D、戒断反应

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成瘾者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

E、冲突

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此外,成瘾者内心对自己的成瘾行为存在强烈的矛盾心态:

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但又不愿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F、反复

虽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但成瘾行为仍容易反复发作,再次发作时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三、网络成瘾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1、类型

A、网络关系成瘾

以网络聊天室或以网络社群的人际关系取代了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也包括网络恋情。

症状:

每天一打开电脑,第一时间就打开社交网站,拼命刷屏发状态;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要挤出时间在微博上徜徉,担心自己几个小时不上就被滚滚信息潮流抛在后方;遇到网络连接出问题,上不了这些网站的时候,时刻都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满脑子想着好友们在网上又更新了什么好玩的内容…

B、网络游戏成瘾

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导致影响现实社交能力,有意识无意识的复制游戏手段,混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

症状: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获得一件心仪的装备之后得意忘形,在被其他玩家杀死之后暴跳如雷,为了装备和等级他们可以做到几天不吃不喝不睡不离开电脑,为了那个虚拟的世界不惜投入数以万计的人民币。

C、网络色情成瘾

一再沉迷于成人聊天室或网络色情图片、音像、文字等。

症状:

网络色情成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成为他们摆脱和逃避消极情绪的工具。

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网络色情行为才能达到先前那种情绪上的解脱感,当网络色情行为因故不能持续或豁然减少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他们因为网络色情活动与周围人、与自己内心,以及学习和社会工作灯都产生了较大冲突。

D、网上信息搜集成瘾

因害怕信息不足,不能自制地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搜集下载过多的对生活没有意义的数据、资料和信息。

症状:

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

患者下网后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也总想查看或者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

E、计算机成瘾

一些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或网站,不断地更新网页的内容等。

F、网络购物成瘾

通过重复地进行网络购物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上网购物的愿望。

同时产生增加购物时间和频率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购物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赖。

症状:

无法抵抗的网络购物冲动;对网络购物行为失去控制;即使网络购物已经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仍持续不断地过度网购。

2、诊断标准

A、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B、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C、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D、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E、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F、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G、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H、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四、网络成瘾的原因

1、性心理与社会及自身自制力下的性好奇

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大学阶段相对自由,加上思想活跃,受西方文化和多种媒体如电影、电视、书刊等的影响较多,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

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可以为在网上吸引异性的注意力、获取异性的好感、直接对异性表达爱意提供极大的便利。

因此,谈情说爱往往成为许多同学上网聊天的主要内容,而一旦发展成网恋,往往就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此外,网络上有很多色情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开放与便利也为一些同学满足性的好奇并从中获得某些生理上的满足,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机会。

有些同学由于认知力和自制力较差,无法正确对待这一看似便利实则危险的生理满足方式,而将其经常化甚至沉溺其中。

2、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封闭下的情感缺失

网络可以相对安全地以比较低的交际成本来满足人们的社会交际的需要。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现实交际的同学而言,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形象,一个隐藏自身缺点、增加更多优点、能够吸引他人的形象,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社会交际的焦虑。

通过网络聊天、网上交友、组织社团、做论坛版主、博客圈主等人际交往的行为,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释放心理压力的要求,而且在精神交流中获得人际交往的快乐;由于网上身份的隐秘性强,人们在从事网上活动的时候安全需要也同样获得高度满足,甚至于较现实世界的复杂来说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群体,获得集体的归属感;网上人与人更容易打开心灵之窗,直抒胸臆,达到现实世界无法企及的情感需要的瞬间满足。

3、从众

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各种娱乐节目和精彩的网络游戏便成了同学之间交流和议论的主题。

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没有兴趣,就会发觉自己不能与同学之间正常交流,越发觉孤立。

为了“随大漉”,于是也开始了解网络,由于盲目的涉猎网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就会易被网络中的消极内容所吸引。

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在大多数人的影响下逐渐地上网成瘾,甚至一发而不可收。

4、逆反心理

大学阶段,由于正处于自我意识和心理发育的成熟阶段,追求独立个性和自由的空间,同学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表现尤为突出。

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越大,这种逆反心理就越强烈,使得同学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

网络因此为同学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充分满足了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因为叛逆而带来了快乐体验,使大家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5、学校环境

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同学可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等,在给同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上网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大家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很多同学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当他们在学习上或交往中遭受挫折时,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6、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败或挫折,从而选择逃避现实

当代社会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有些同学如不迅速调整心态,不能正确面对失败,会选择逃避现实,求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网络世界中实现所谓的“自我”目标,获得“成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

尤其是他们选择逃避现实中的纪律和责任,在虚拟空间里肆意妄为,以虚拟的年龄和身份交友聊天,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厌恶现实中平淡的生活,在网络游戏中追求冒险、暴力、色情等刺激;他们沉浸在武侠、科幻、言情等影视作品中,却不愿花时间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

五、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的同学过度地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这种无节制地利用网络的行为不同程度地损害同学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严重下滑,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精神不足,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情绪低落、思维变得迟缓,有的甚至产生自杀的意图和行为,严重影响着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成才,给家庭带来极大地痛苦,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影响学业的完成

网络成瘾的同学身心和注意力都在网络上,几乎花费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在网络上,很少上自习温习课程,有的甚至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旷考,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很多门课程不及格,最后被迫休学或者退学,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2、影响健康成长

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凝视电脑,减少了体育锻炼时间、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与别人沟通交流时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往往出现目光呆滞、免疫力下降、自我封闭、脾气暴躁等不良现象。

另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给分辨力不强的同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极少数大学生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网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甚至会使他们出现极端行为。

六、预防网络成瘾

1、端正上网目的,懂得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功能不仅仅是聊天、游戏,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学习、工作以及传递信息提供便利。

大学期间,同学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提高网络健康保护意识

学习、掌握网络健康知识,了解沉溺网络对身心健康有哪些危害以及怎样避免和减少这些危害。

3、增强责任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就不会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

4、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平时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进行显示的人际交往,可以避免自己长期陷入虚拟世界,引发心理问题。

5、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消极逃避,让自己躲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6、加强自律

可利用手机定时或安装定时软件自觉控制上网时间。

七、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1:

沉迷上网,猝死网吧

2011年2月27日,武汉某高校学生唐某,上午连续上了四节课后,看到下午没课,顾不上吃饭,就与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打游戏。

玩到下午4时30分左右,唐某突然感到头疼,于是就走出网吧,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几分钟后他回到网吧,关机后离开。

5分钟后,唐某的同学走出网吧是,发现他靠在网吧的墙上半躺着,赶紧将其送往校医院。

下午5时30分,唐某被转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救治时,已深度昏迷,瞳孔散大。

经过紧急抢救,也只能用呼吸机、药物等维持期呼吸和心跳。

3月1日被确诊为脑死亡。

2日,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头颅内大面积脑出血,形成脑疝,导致脑死亡,年仅21岁的唐某离开了人世。

据专家介绍,从其症状及体征来分析,头颅内大面积出血原因可能为先天性脑动脉瘤破裂。

在上网游戏过程中,由于情绪过于紧张,头颅内血管压力增高,从而引起脑动脉破裂,头颅内大面积脑出血。

点评:

唐某连续上了四节课,中午又没有吃饭的情况下,连续上网打游戏四个小时,身体出于极度疲劳、饥饿和缺水状态,加上网络游戏引起的情绪紧张和极度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引起脑部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而死亡。

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唐某存在先天性的疾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长时间上网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知道享受上网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却忽略了对自身健康的保护。

个别同学喜欢长时间泡在网吧,甚至连续通宵上网,长时间不吃不喝,这样容易造成身体严重脱水,加上饥饿、疲劳、精神极度兴奋,以及空气中缺氧,易发生晕倒甚至猝死。

因长时间上网而在网吧晕倒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因沉溺网络诱发疾病或死亡后果的案件也并不少见,因痴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葬送前程的例子更多。

案例2:

拒绝网瘾,割腕自杀

宋某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

大二时,有门选修课非常重要,但须通过考试,能选修这门课。

宋某刻苦学习,认真备考,可最终没有考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苦闷之余,宋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开始频繁出入网吧,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网络游戏上。

有时。

一玩十多个小时不吃饭不休息也不觉得累,但只要离开网吧就浑身没有力气,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而且还总对别人发脾气。

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的父亲不远千里,四次到学校苦苦劝告,都没有任何效果。

最后,母亲不得不在饮料中下了安眠药,趁儿子昏迷时将他送到网瘾治疗中心。

医生诊断宋某为重度网络成瘾者并为他制订了治疗方案。

然而,就在入院当晚,宋某偷偷爬起来,打碎了病房房顶的玻璃灯管,捡起玻璃碎片割腕自杀,幸亏被病友及时发现。

由于处理及时,没有造成生命危险。

点评:

由于在校同学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学校管理相对宽松,加上缺乏父母的监管和个人自制力不强,宋某在网络游戏中越陷越深,最终导致重度网络成瘾,并引发自残事件,这不仅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也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业。

从中学迈入大学,需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事情,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去应对。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逃避,躲进虚拟的网络世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更是贻害无穷。

第二章网络交友

网络交友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不少同学使用雅虎通、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网络聊天,结交了一些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网友。

然而,网络交友这种方式常常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

他们以网络交友为幌子,暗地里却进行着盗窃、诈骗、敲诈、绑架、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

现实生活中,同学因网络交友而受骗上当的案例并不少见。

他们中有人钱财受损,有人身体受伤,甚至还有人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一、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1、网络交友带来的人际关系障碍

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

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

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

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

由于同学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影响正常学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同学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

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同学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

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

由于上网的同学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

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

同学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

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网名”,上网的同学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同学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同学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一位l7岁的同学男学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公开承认自己曾经用18岁女孩的身份在虚拟社区生活了近3年时间,结识了很多网友。

最后他还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以后不能再用这个网名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

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谎言林立

网络是虚幻的,没有人也没有办法对网上的“个人资料”进行审核。

明明是教师,偏说自己是个体户,本来是个收废品的,却说是公司经理。

有的人爱攀大,有的人爱装小,本来已经四十出头的“老太婆”了,却写着“长期恋爱中”。

最为经典的一句话就是:

没人知道坐在电脑前的是一条狗!

想在谎言的世界寻找真实的情感无异是自欺欺人。

4、陷阱密布

网络使沟通变得自由与便捷,也使行骗更难让人识别。

别有用心者打着交友的旗号图谋不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常见的网络交友骗术

1、与网友见面时伺机实施盗窃,在饮料或酒中下药致人昏迷,趁机劫走钱财

不法分子往往都擅长表演,在骗取他人的信任后,再一步步地将对方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圈套里,最终达到其不法目的。

同学们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轻信他人,往往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目标。

案例:

大四学生小王在网上结识了一位外国学生。

这位网友自称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掌握三门外语,想请小王教他学吉他,小王欣然答应。

一天,小王接到这位网友的邀请来到一家川菜馆,一起庆祝网友的生日。

见面之后,小王发现网友能说会道,很有才华,而且待人彬彬有礼,于是放松了警惕。

一起喝了几杯酒后,两人便称兄道弟了。

不胜酒力的小王很快就昏昏欲睡。

这时,网友找了和借口离开了这家川菜馆,小王便倒在包间里不省人事。

四个小时之后,小王醒过来。

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包括手机、吉他在内的总价值近三千元的财务不翼而飞。

小王按照事前与网友仓井联系过的电话号码打过去,电话始终关机,小王方知受骗,马上报警。

由于无法找到网友的下落,财务损失无法挽回。

点评:

小王被网友表现出来的“博学”迷惑,放松了警惕,结果被网友酒中下药迷倒,财物被劫。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只是与你通过网络聊聊天的人呢?

小王及时报案的做法是明智的,只是网络上留下的个人信息,一般都是虚拟的,要查到对方的真实身份与下落有一定的难度。

与不知底细的网友见面一定要小心。

2、与网友见面时,以借手机打电话为圈套,骗取手机

案例:

22岁的小陈是个网络游戏爱好者,前不久结识了一个名为“迷踪者”的网友。

对方主动约其见面,并与小陈聊得很投机,让小陈放松了警惕。

这时对方忽称有急事,手机碰巧没电,借走了小陈4000元新买的手机到一旁打电话,随即溜之大吉。

小陈这才醒悟到上当受骗,随即报警。

点评:

熟人间借手机打电话属常事,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网友”身份作掩护,使受害者碍于情面难以拒绝。

因此,结交网友时要小心谨慎,保管好个人财物,对方借手机打电话时不要让其离开自己视线,以免落入类似的圈套中。

3、某些经营场所的人员以网络交友为诱饵,骗网友进行高额消费,以获取非法利润

案例:

今年年初,温州市大学生小张在网上结识了一名女网友,两人在网上聊得十分投机。

3月7日那天,这名女网友约他在一家咖啡屋见面,两人刚在咖啡屋落座,女网友便一口气点了900多元的小吃,随后女网友又提出喝点红酒。

小张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女网友便先后点了5瓶单价几千元的高价红酒。

最后,小张去买单时,发现竟消费了14000多块钱。

后来发现这样的经历并非小张一人遭遇,此前也有多名网友同样在这家咖啡屋遭遇类似高额消费,最终有人向警方报了案。

很快事实真相便浮出水面,原来这些网友被骗高额消费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这家咖啡屋老板布下的局。

这家咖啡屋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好,为了尽快获利,老板便想出了一个歪招。

他找来几名女“酒托”,让她们带客人来店里进行高额消费,并许以百分之三十的提成。

然后这些女“酒托”便通过QQ聊天结识网友,先后将他们骗至咖啡屋并找各种借口点高档红酒进行消费。

4、编造各种借钱的理由,骗取他人钱财

案例:

小邓是广西桂林人,1年多前来泉州读大学。

2013年3月,小邓上网结识了一位网友“风中的思念”。

小邓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可以交个朋友,就互留了姓名和电话号码。

3月底,小邓还到和他见了面。

5月初,该网友突然说他父亲病了,急需治疗费用,就向小邓借钱。

“当时我相信他的为人,就把钱借给了他。

”5月11日,小邓第一次向“风中的思念”汇款300元。

从5月11日至5月28日,“风中的思念”先后5次从小邓处借走700元钱,每次借钱的理由都不同。

“6月底,我要求他还钱,他答应得挺好的,但随后手机就关机了。

”这时小邓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5、以帮忙介绍工作或找人拉关系为由,骗取钱财

案例:

2012年7月,某高校大学生小王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小马。

小马自称未婚,毕业于某知名大学,现在民航局工作,很快与小王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

8月2日,小王、小马在北京站附近一肯德基餐厅第一次见面。

小马提出帮小王读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之后可安排到民航局工作,但需要1.6万元找关系。

小王同意后,将钱汇到了小马提供的一个账号中。

8月11日,小王、小马再次见面。

小马提出要和小王结婚,并称自己能够在北京买经济适用房,让小王支付部分购房款。

小王向小马提供的账号内汇入3万元。

后小王在网上通过他人得知小马的真名,并且得知小马已通过相同方式诈骗多人,于是报案。

后民警将小马抓获归案。

经查明,小马还以读研究生、买车、找工作等名义,虚构身份,骗取其他7名女网友钱财。

其中,一名女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