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docx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X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8.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9.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12.价值的特性是〔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3.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5.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
1.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特别重视的问题,思想家们有各自的认识,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荀子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知行终始不相拜、知行相资以为用则知行并进而有功。
材料3宋明理学的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认为: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材料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而且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请回答:
〔1〕材料1、2、3、4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1、2、4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为什么?
〔4〕材料4的哲学含义,并概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与理论回到实践中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答案要点:
〔1〕材料1、2、3、4共同特点是“知行合一〞的观点。
〔2〕材料1、2、4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唯物主义知行合一观。
〔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
因为王阳明是把对于封建道德认识和道德活动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是归宿点,这种“知行统一〞观是以“心〞为基础〔不是实践〕,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知行统一观。
〔4〕材料4的含义有二,一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强调了正确理论、革命精神对革命行动的反作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
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人们掌握了革命理论就会变为革命精神运用革神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变成革命行动.所以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二是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命题中第二句话正确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才能真正外化为物质力量,达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就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需要回到群众中去,找到自己实现的物质力量。
概而言之,材料4揭示了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世界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理论回到实践中,实现飞跃的条件是:
理论首先尽可能正确;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回到实践中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2.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扫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与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
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五、论述题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
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
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
“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
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思想。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
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与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
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X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
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因而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
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