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36404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震.doc

《抗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震.doc

3区1号429宿舍专供

判断题:

1.多数地震为中源地震。

(√)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中,纵波Vp最快,横波Vs次之,面波VL最慢。

(√)

3.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必须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有些结构尚需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

(√)

4.液化土,软弱土属于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

(√)

5.一般来说,距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大。

(√)

6.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基础一般震害较重,刚性结构震害较轻。

(×)

一般说来,在软弱地基上,柔性结构物较容易遭受破坏,而刚性结构物表现较好。

(√)

7.《高层规程》规定:

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指某层的侧向刚度大于其相邻上一层的70%。

(×)

8.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因周期较长,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的影响。

(×)

9.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

(×)

10.重力荷载代表值为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之和。

P74 (×)

11.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

1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和烈度。

(可能有多个地震烈度) (×)

13.考虑到地震作用的偶然性和暂时性以及工程结构的经济性,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比静力荷载下的适当降低。

(√)

14.在软弱地基上,刚性结构最容易遭到破坏,柔性结构则表现较好。

(×)

15.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突出屋面的小建筑时,宜乘以增大系数3,且此增大部分不应向下传递。

(考虑鞭梢效应,对突出屋面的女儿墙、屋顶间等的地震作用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 P55(√)

16.当同时计算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时,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分别为1.3和1.0。

P75(×)

17.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质,故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应进行调幅。

(水平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应进行调幅。

×)(负弯矩进行调幅×)(√)

18.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甲、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P13

(×)

19.丙类建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

20.由于砌体填充墙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限制了框架的变形,从而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翼幅指。

P96(×)

21.对于基础隔震建筑,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通过上部结构的大变形吸收。

(×)

22.计算有单面走廊的房屋的高宽比时,其宽度应包括外廊宽度。

(×)

23.对于刚性楼盖建筑,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宜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

(侧移刚度比例)(×)

24.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框架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框架柱震害重于梁√) (√)

25.框架变形属于剪切型,下部层间位移大,故填充墙震害呈现“下重上轻”的现象。

(√)

26《抗震规范》规定,6、7度区间多层砌体房屋要求每层均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

27.框架结构构件截面抗震设计中,要求构件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大于其抗剪承载力。

(×)

28.划分结构的抗震等级是为了体现在同样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的高度和不同场地有不同的抗震要求。

(√)

29.基本烈度值得是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

30.在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屋面雪荷载和屋面积灰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取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

P74(√)

31.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建筑。

(√)

32限制梁柱的剪压比,主要是为了防止梁柱混凝土过早发生斜压破坏。

(轴压比防大偏心)(√)

33.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圈梁交接时,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的主筋,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

34.面波只能在地表附近传播,振幅大、周期长。

(√)

35.震级是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是衡量地震后引发后果的一种标度。

(×)

36.一般软弱地基对建筑物有减小周期、改变振型和增大阻尼的作用。

(×)

37.自振周期是结构的一种固有属性,质量越大,则其周期就越长,而刚度越大,则其周期就越短。

(√)

3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箍筋加密区取截面高度、柱净高的四分之一和600mm三者的最大值。

(×)

3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是指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多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

40.砌体结构的楼层地震剪力先分配至同一楼层的各道墙上,然后再进一步分配至同一道墙的各墙段上。

(√)

41.考虑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之后,结构的地震作用以及结构的位移将减小,而由效应引起的内力将增加。

(×)

42.建筑平面和立面不规则常是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

(√)

43.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

44.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

45.无论框架结构还是框架-抗震墙结构,轴压比均是影响结构延性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

(√)

46.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

47.在同一地震和同一震中距时,软弱地基与坚硬地基相比,软弱地基地面的自振周期长,振幅大,震动持续时间长,震害也重。

(√)

48.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

49.

填空题:

1.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标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受到的影响程度。

(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2.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是,应根据我国主要成真的地震区划查出基本烈度,据此可得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3.坚硬地基与软弱地基相比,一般情况下,软弱地基对建筑物有增长周期的作用,场地覆盖层厚度越厚,结构的震害越重。

4.地震系数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动力系数表示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简答)

5.一10层的框架结构办公楼,其中楼电梯突出屋面,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楼层地震剪力时,若需要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则ΔFn应作用的位置为第10层楼层标高位置(或10层顶部),所计算的楼电梯间的地震剪力应乘以3,但增大部分不向下传递。

6.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0g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需写明单位)

7.梁结构高度方向,屈服强度系数分布均匀时,结构的薄弱层一般取第一层;若屈服强度系数分布不均匀,则结构薄弱层取其最小或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个位置。

P77

8砌体结构的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计算多层砌体结构地震作用时,应以抗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位作为计算单元。

9.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其圆频率与结构刚度的关系为ω=√ ̄(k/m)。

10.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

P12

11.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12.建筑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抗震规范将建筑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规范》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将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划分为四个抗震等级。

13.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时,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

14.为了减少勘察工作量,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两步进行:

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5.《抗震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P16

16.对于屈服强度系数分布不均匀的结构,薄弱层可取在屈服强度系数最小的楼层,一般不应超过2-3处,对于单层厂房,薄弱层可取在上柱。

17.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弹性位移验算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

18.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度结构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简答《抗震规范》规定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范围是什么)

19.对于由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效应,一般只对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才加以考虑。

P64

20.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或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叫震中。

21.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判断)

22、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概念设计、计算设计、构造设计。

23.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沙土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由于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这种现象称为土的液化。

24.对于高耸结构和高层结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可采用类似水平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但其等效重力荷载系数为0.75。

25.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考虑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P74(判断题)

26.当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可设置防震缝将不规则结构分割为各自独立的,相邻的抗震单元。

27.多层砌体房屋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规定,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

28.《抗震规范》规定了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这些薄弱部位主要是窗间墙、尽端墙段及女儿墙等。

29.对于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规范》规定,可只选择承载面积较大或竖向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截面抗剪验算。

(判断题)P141

30.对于多层砌体房屋,由于房屋刚度较大,基本周期较短,T1=0.2~0.3s,故可取地震影响系数α1等于αmax;取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为0。

(多层内框架砖房0.2,其他砌体房屋0)

31.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