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5963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

”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

“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

”“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

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

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

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

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

“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

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

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

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

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

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

“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

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当代医家蒲辅周对升降散的评语:

“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

那么,方中僵蚕、蝉蜕之升,可否用别的升药代替,就这一问题,笔者在北京参加“2011年国际经方论坛”时请教过李士懋前辈,李老的答复是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2012-08-0415:

42:

25)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

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

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

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

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

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

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完,大便已下,痰涎减少,体温降到39.2?

,咽喉水肿减轻,能饮绿豆稀汁。

前方去大黄,继续治疗三天痊愈。

佐凉血化瘀瘙痒息

赵某,女,54岁。

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年来诊。

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

舌暗红、无苔,脉细涩。

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

僵蚕、蝉蜕各6克,牡丹皮、赤芍、姜黄、大黄各10克。

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

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

守方加生地黄25克,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

升降散结构严谨,药味简精,只要切中病机,功效卓著,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泻火,寒能胜热,上下通行,凡阳亢盛之阳,非此莫折故为使。

僵蚕、蝉蜕为轻清之品而为升,姜黄、大黄为重浊之物而为降,四物配合恰当,一升一降,升降有序,方义深长,内外通和,上清下浊,温毒则随药功而消散。

上述病案均是以本方为基础,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随证施治,灵活化裁而收到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彭胜权教授系广东省名中医,从医从教30余年,勤于临床,精于辨证,用药灵巧,疗效显著。

现将老师运用升降散的经验,介绍如下。

1咳嗽

雷某,女,30岁,1999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而咳嗽,感冒愈后,咳嗽迁延1月,曾服中西药均罔效。

诊见:

咳嗽频作,说话则咳,声高气急,咽喉痒亦易咳,痰白而粘,纳呆少饮,大便干结,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数。

咽部检查见充血,咽后壁粘膜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滤泡增生,腭弓充血。

双肺听诊有散在性少量干湿罗音,X线胸透诊为支气管炎。

西医诊断:

咽炎,支气管炎;中医诊断:

咳嗽。

辨证为脾虚痰湿,肺有郁火。

治宜健脾化痰,宣郁散火。

方用二陈汤合升降散加味。

处方:

大黄8g,姜黄、僵蚕、蝉蜕各10g,黄芪、茵陈各30g,法半夏12g,茯苓、生薏苡仁各20g,陈皮6g,黄芩15g。

服3剂后,咳已大减,喉不痒,痰易咯出,大便已通,胃纳欠佳。

原方去大黄、姜黄,减黄芩为10g,加麦芽、山药各30g,续服5剂而愈。

按:

本例咳嗽,由外感风热之邪,痹阻咽喉,故喉痒难除,咳嗽难平。

又因用抗生素和寒凉中药太过,损伤脾胃,湿浊积滞内停,故纳呆,大便干结,痰白而粘。

用升降散升清可以解表利咽,降浊可以清里之积滞,加用二陈、黄芪、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

2发热

彦某,女,25岁,1999年4月28日初诊。

发热、咳嗽、胸痛1周。

诊见:

发热(T38.5?

),恶风,咳嗽剧烈,干咳少痰,汗出,左侧胸部疼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口渴,胃纳差,大便数天未解,舌红、苔少,脉细数。

摄X线胸片示:

支气管肺炎(左下)。

血WBC20×109,L。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左下),中医诊断:

风温。

辨证为气阴两虚,邪热灼金。

治以益气养阴,疏解郁热,润肺止咳。

方用生脉散合升降散加味。

处方:

太子参30g,麦冬、五味子、姜黄各10g,大黄、僵蚕各8g,蝉蜕、薄荷(后下)各6g,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各12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服药后第2天热退,咳嗽大减,大便已通,仍有胸闷、口微渴。

上方去大黄、太子参,加丝瓜络20g,枳壳12g以宽胸通络。

治疗3周后,诸症悉除。

X线胸透:

心肺无异常;血WBC9×109,L。

按:

患者素体气阴两虚,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适感风热病邪,袭于肺卫,故见发热、恶风、咳嗽,肺热郁而不宣故胸痛。

方用升降散升清降浊以疏散肺之郁火,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护本,配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等润肺祛痰止咳。

3糖尿病并发症

吴某,男,70岁,1999年2月14日初诊。

自诉患糖尿病10年,体胖,视朦,耳鸣,四肢麻木,以上肢为甚,右肩皮肤如蚁行感,口渴喜饮,四肢乏力,短气懒言,舌略红瘦小、苔少有裂纹,脉细微。

空腹血糖13.5mmol,L,尿糖(,,,),BP20.0,12.3kPa。

西医诊断:

?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

消渴病。

辨证为气阴两虚,肺热伤津。

治以益气养阴,泄热存津。

方用玉泉丸合升降散。

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生地黄25g,天花粉15g,石菖蒲、僵蚕、蝉蜕各10g,麦冬、谷精草、姜黄各12g,大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配合用消渴丸。

服药后自觉口渴减,皮肤蚁行感消失,四肢麻木感减轻。

继续服药3个月,视朦、耳鸣均有减轻。

复查空腹血糖7.1mmol,L,尿糖(,),BP20.5,12.0kPa。

按:

肥胖而患糖尿病者临床多见气阴两虚型,一般用玉泉丸加减合并升降散,既可使肺之郁热得以疏解,又可通降清窍之浊邪。

而僵蚕祛风化痰;大黄活血祛瘀;蝉蜕祛风解毒,明目止耳鸣;姜黄走肩臂,祛风通痹,有降血脂作用。

因此对糖尿病合并视朦、耳鸣、周围神经炎者有效。

4荨麻疹

吴某,女,28岁,1998年12月11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出现全身风疹块,曾在某医院诊为荨麻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减轻。

此后遇风又起,以头面、颈部为甚。

局部皮肤灼热、红肿、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弦细。

西医诊断:

荨麻疹,中医诊断:

瘾疹。

辨证为血分郁热,风邪袭表。

治以清热凉血散郁,疏风止痒。

方用升降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

大黄8g,姜黄、荆芥穗、蛇蜕、僵蚕、蝉蜕各10g,水牛角、生地黄各30g,赤芍、牡丹皮、防风、蒺藜各12g,玄参15g。

3剂后痒大减,12剂后余症悉除,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

本例荨麻疹责之血分伏热,复感风邪。

用升降散散血分之郁火,驱在表之风邪;犀角地黄汤加玄参,清热凉血养阴以治本;防风、荆芥穗、蛇蜕、蒺藜助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5头痛

陈某,男,55岁,1999年3月初诊。

1年前因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诊治好转,无肢体后遗症,但时觉头痛,眩晕,性情急躁,便秘,舌红、少苔,脉弦细。

BP20.0,12.0kPa。

中医诊断:

头痛,辨证为阴虚阳亢,升降失常。

治以滋阴潜阳,调和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处方:

生地黄25g,白芍、山茱萸、蒺藜、蝉蜕、天麻各12g,女贞子、钩藤、菊花各15g,大黄(后下)8g,姜黄、僵蚕各10g。

服药7剂,头痛除,眩晕减,再服14剂诸症悉除。

按:

本例头痛,证属虚实夹杂,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用生地黄、白芍、山茱萸、女贞子养肝肾之阴,天麻、钩藤、蒺藜、菊花以清泄肝火,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标本兼顾,虚实兼治。

6体会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方由4味药组成,既有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之功,又有气分药(蝉蜕、僵蚕)、血分药(姜黄、大黄)并用,使气血调和,升降畅通。

临床上外邪束表,里有郁热,以头、面、体表、肢体症状为主者均可用本方治疗,其辨证要点以咽红、口干、便秘、尿黄、脉数者为宜。

运用本方时,可在辨证基础上配合其他方药。

如脾虚痰湿化热合二陈汤;气阴两虚合生脉散;肝阳上亢合羚角钩藤汤;血分有热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求标本兼顾,收效更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僵蚕有抗惊厥、镇静、抗血凝、降血糖、血脂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蝉蜕有抗惊厥、镇静、解热作用,有明显抗过敏作用,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姜黄有抗炎、利胆、护肝、降血脂、抗血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大黄药理作用广泛,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

疡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还有抗炎止血、降血脂血糖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具有一定的现代药理依据。

作者单位:

张佳扬(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杨栗山与升降散

马东山东中医药大学

升降散,一般认为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实际上可能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伤暑全书》。

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

张鹤腾指出,“凡患温疫,未曾服他药,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余未愈者”,皆可用升降散治疗。

《中医方剂大辞典》云:

“升降散,方源《伤暑全书》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

“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可见升降散并非杨栗山创制,但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与杨氏的发挥运用是分不开的。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今江苏溧阳人。

杨氏学有渊源,上溯《内经》、《伤寒》,于诸家经验亦融会贯通。

在温病病因学上,继承和发挥了吴又可《温疫论》之杂气学说,并且指出杂气的病理特性为毒火兼秽浊,使笼统的杂气概念更加明确具体。

但在阐发温病病机时,杨氏并没有附会吴又可的“膜原说”,大胆指出:

“又可《温疫论》以温病本与杂气,彻底澄清,看得出与伤寒判若云泥„„独惜泥在膜原半表半里,而创为表证九传之说,前后不答,自相矛盾,未免白圭之玷。

”杨氏深受《伤寒论?

平脉篇》中“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和张璐《伤寒缵论》中“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的启发,提出“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怫郁内炽”的病机说,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走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

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形成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一切毒火之证。

杨氏认为,温病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治疗上“非泻即清,非清即泻”,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

因此,杨氏师法刘河间、王安道,以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等为主方。

同时他十分推崇吴又可“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并深得喻昌旨趣,指出:

“温病治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他博采前贤经验,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创制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等八方,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等六方,再加上升降散,共十五方。

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饮,蜂蜜为导,药味虽少,六法具备,而方乃成。

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

其性属火,兼土与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故为君。

夫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感风露而已。

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

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蝉之蜕,然无恙也,亦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为臣。

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故为佐。

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

盖亢盛之阳,

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故为使。

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

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循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逐邪气无处不到„„故为引。

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故为导。

盖蚕食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以清化而升阳。

蝉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

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

”因此,杨氏治疗温疫非常重视升降散的运用,以其为十五方之总方,“轻重皆可酌用”。

综观杨氏十五方,共用药五十味,均以僵蚕、蝉蜕为主药,取其轻清宣透,以升阳中之清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苦寒之品仅次于僵蚕、蝉蜕,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

后世医家对杨氏温疫十五方尤其是升降散评价甚高。

如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

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升降散的使用2009-09-1518:

41:

23|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赵绍琴赵老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

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

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

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

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

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

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

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

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

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

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

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

7剂,未再来诊。

按: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

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

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

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

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XX:

男,43岁,农民。

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

诊见咽喉红肿,滤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

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

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

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6克,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各10克,甘草各5克。

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滤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

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

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

散(包)、桔梗、牛蒡子各10克,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各6克,甘草5克。

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各12克以巩固。

按:

慢性咽炎因雨湿外袭而甚,咽喉梗塞不适,杨氏升降散也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

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

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

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

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湿热内壅口渴不已

邱XX:

女,75岁,退休职工,2000年3月诊。

素体基本健康,近时来杭帮助照看爱孙,感觉疲乏,时有头痛,胃纳少味,夜来口干,数次起来喝水,影响睡眠。

苔薄黄腻,脉来弦细,沉取搏指有力。

方拟苍术白虎汤合升降散加葛根、白芷、焦三仙、茅芦根各10克。

服7剂,口渴减,胃纳增,头痛偶作,原方再7剂,前症更有好转,但脘腹作胀。

三诊见黄苔不见,白腻依然,脉虽弦但来势已缓,原方去生石膏、茅根,减大黄,加厚朴、陈皮各10克,平地木15克,原法增损又服14剂,诸症渐去。

按:

该患年事已高,气阴两乏,易地劳累,三焦气滞,湿热内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津不上承,风阳上窜,以致头痛、夜来口干。

治以苍术白虎汤清阳明湿热,合升降散调三焦气机。

卑气机畅行,热减风阳平熄,湿祛津得上承,药中肯肇。

复诊原方守进,石膏、大黄等寒凉之品滞碍中阳,故见脘胀。

略作加减扶持胃气,脘胀即除,诸症亦复不见。

热郁湿滞阳痿盗汗

徐XX,男,43岁,职工,2000年1月诊。

素嗜酒醴,形体肥丰,寐劣盗汗,湿透内衣,神疲乏力,苔白根腻,脉来弦细,按之有力。

拟玉屏风散合苍术白虎汤加藿佩、碧桃干、糯稻根、升麻,服7剂盗汗少,仍寐劣神疲;坦言半年来阳物难举,性事不能,屡服肾宝、御苁蓉乏效。

问诊得悉曾因换岗心情不快,而寐劣性事淡漠,渐致阳事不用。

苔薄根腻,脉仍弦细,前方去石膏、知母、碧桃干、升麻,合升降散加柴胡、川楝子各10克。

服7剂,夜寐稍宁,阳物不应,改拟升降散、三妙丸合右归丸加减:

苍术、黄柏、片姜黄、僵蚕、鹿角霜、茯苓、萸肉各10克,蝉衣5克,杜仲、巴戟肉、怀牛膝、石莲肉、车前子各12克。

服7剂寐已宁,阳事亦有起色;原法加减又服14剂,精神大振,房事基本满意。

嘱续五子衍宗丸巩固。

按:

该患盗汗阳痿由气虚肝郁、肾亏湿热下滞所致。

首诊仅诉盗汗神疲,据舌脉授以益气固表、燥湿除热;取效寄望医者,坦诚隐疾;又询得肝郁气滞缘由,虽有肾虚之本,但三焦气机不调,仅以补肾无济于事。

《内经》说:

“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驰纵,发为筋痿”。

方拟升降散调畅三焦之气,三妙丸清利下焦湿热,合右归丸补肾填精壮阳,方见效应。

阳痿由房事伤肾为多见,但湿热下滞为数不少,更有肝郁气滞或肝胆湿热者,临症当细辨之。

情感神伤狂乱躁烦

刘X:

女,43岁,病退职员,2001年7月诊。

大学毕业自由恋爱遭父母反对,另给择婿成婚,育有一子。

妹妹充当第三者导致其精神失常,屡治屡发,虽离婚碾转终与心上人(初恋情人)结合,病情仍难以控制。

两年前病退来杭,丈夫悉心安慰照应,病情仍有反复。

曾住身心病房调治两月,出院带维思通、氯氮平、氯硝安定、博乐欣等7种安神抗焦虑药品。

来诊时神情木纳,头痛寐劣,诉症情绪亢奋,舌红苔黄根腻,脉象弦细而沉数。

肝郁火炎,激惹神经,治宜清肝泻火,镇静安神。

方拟龙胆泻肝汤合当归龙荟丸意:

龙胆草、川连、柴胡各6克,黄芩、炒栀子、芦荟、当归、车前子、生地、辰麦冬、酸枣仁各10克,龙齿、

牡蛎各12克,通草3克。

服7剂,头痛减,情绪稍宁;大便仍结,二三日一解。

原方去川连、当归、车前,加蝉衣3克,白僵蚕、大黄各6克,片姜黄10克。

服7剂,西药用氯硝安定每日2粒,也勉强能够入睡。

原方再14剂,大便畅行,有时西药仅每晚1粒,睡眠尚安,面部晦色明显退去。

苔转薄腻,脉来弦细,原方再去芦荟、大黄、牡蛎,加天竺黄、竹茹各10克,太子参12克。

又服14剂,情绪基本稳定,睡眠亦可,但每晚1粒氯硝安定未能免去。

后外出省亲,中药暂停。

按:

患者初恋受阻,婚姻又遭第三者插足,精神受到极大打击。

原本性格倔强,郁怒化火,无法消遣,冲击神经,精神错乱。

西药虽能控制一时,长久服用难免毒副作用。

首诊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疏肝胆郁火,安定情绪。

二诊据其苔腻便结,脉来弦细而数,断为郁热内甚,三焦气机失调,合升降散疏调气机,清肝泻火,获效显著。

神经质症人格使然

史XX:

女,69岁,退休职员,1999年5月诊。

生性拘谨,从事商业会计数十年,职业习惯促使其办事一丝不苟。

退休后血压偏高,习练太极拳十余年未缀,身体反觉康健。

后因盲目运气,内气逆乱,突然头昏目眩,不能自持,以练功偏差由女儿扶持来诊。

服养阴平肝、镇逆潜阳方21剂痊愈。

2000年1月又晨练后时有烘热、肢厥、躁烦来诊。

诉症烦多,以为练功偏差又现,焦躁紧张,但纳佳便调寐可,拟丹栀逍遥散加减不应。

舌红苔薄,脉弦细按之有力。

拘谨内向性情导致多疑善感,内郁不伸,气机不调。

着重心理疏导排解偏差不治的忧虑,方拟四逆散、升降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柴胡、僵蚕、姜黄各6克,白芍、鸡血藤、川楝子、牛膝、木瓜、红枣各10克,淮小麦30克,蝉衣、大黄各3克,生甘草5克。

服用10余剂,诸症渐消,但不多时烘热、多虑又起,前方去川楝、牛膝,加丹皮、地骨皮、合欢皮各12克,断续服药半年余,焦虑情绪大减;偶尔仍有气逆、太息,脉虽弦细但来势已缓。

郁热久羁,肺失治节,百脉失养,仿百合病治法,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