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5449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docx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

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点串讲

D

从实施教育的机构性质来看,包括托幼机构、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主要集中在3~6岁这一年龄阶段。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自己获取科学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确立了学前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通过儿童自己的探索活动学习科学。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充分挖掘学前儿童生活范围中能够理解、值得探究的事物,大大扩展了儿童的学习内容,包括科学探索的内容以及认识现代科技的内容。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明确了教师的指导者地位,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科学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儿童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科学。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同时,更加主动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问题。

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出现了与各科、各领域紧密联系的趋势。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包括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和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教会他们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个性品质。

科学教育还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深刻影响,有助于发现具有科学潜能的儿童并为其早期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节教师素质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影响

1.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三方面:

科技素养、教育观念、教育知识和技能。

2.教师素质对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影响:

(1)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积极探索态度,为儿童提供和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正确、成功地引导儿童,从而使儿童获得科学知识。

(2)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它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儿童能否主动地学习,充分地获取科学经验,以及能否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技能使教师知道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及儿童应该获得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从而正确、有效地启发儿童,帮助儿童在学科学的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成功指导儿童学科学的前提。

3.教师的科技素养包括:

(1)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

4.教师的教育观念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包括对儿童的基本看法(儿童观),对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看法,对教师和儿童关系的看法等。

5.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是:

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承认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中的个体的权利。

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传递活动,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而不是用知识的传递取代儿童的发展。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习,而不是代替儿童的学习,教师和儿童之间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6.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指的是教师对儿童学科学规律及教师教科学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成功地指导儿童,帮助儿童学科学的前提。

因此,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技能,是教师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需要

1.热爱科学、研究科学,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

2.热爱儿童、研究儿童,从而深刻了解儿童。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1.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向和评价依据,它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学前儿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使教师明确培养的要求和方向,并直接指引着教师行为的方向,教师可以做到:

(1)根据预定的目标,构想出科学教育的实施蓝图,既体现与学前教育总目标的一致性,与各教育领域的协调性,又体现科学教育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等等,制定出长期和短期的科学教育计划。

(2)围绕目标营造富有童趣的良好的环境气氛,提供与目标相一致的、可探索、可操作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材料,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科学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制作活动。

(3)以目标为依据选择科学的、适合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并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知识经验、制作技能,供儿童在探索、操作中学习。

(4)为了达到目标,应遵循目标,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有步骤地指导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关注、引导儿童的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及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是进行科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1.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有社会、心理、学科三方面的依据。

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2.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

(1)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2)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当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对社会需要的体现: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不应让儿童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激发儿童主动求知的欲望;不应片面追求儿童获取知识的数量多少,而应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儿童,以科技素养的早期培养为宗旨,以形成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积极的态度,重视发展儿童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等的能力,引导儿童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注意力。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培养儿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以帮助儿童形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初步的责任感。

4.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发展规律,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应树立以下观点:

(1)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发展的需要是整体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须促进儿童的全面、整体发展。

科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也要关注其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要以培养儿童真善美的完善人格为最终目的。

(2)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有年龄的层次性,即对不同年龄儿童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

(3)儿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年龄,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都会有很大差别。

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千人一面的要求,而应充分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性,要允许儿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可以让儿童在不同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不要求儿童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儿童的个性,把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儿童作为教育的目标。

5.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严密性,即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整个物质世界,而构成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又是极为严密的逻辑体系。

(2)方法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的方法指的是实证的方法,自然科学强调实证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证和逻辑推理获得新知识。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对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的体现主要在:

(1)对科学含义的全面理解,即把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2)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既要立足于让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体现科学内容的广泛性,同时也要引导儿童注意知识间的连续性,为将来形成科学概念和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3)不仅注重儿童科学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儿童学科学的过程,以及在学科学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对科学的情感、态度。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分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和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和谐、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和方向。

(一)知识方面的科学教育目标

1.知识方面的目标是:

引导儿童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

该目标是有关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它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础,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即明确了科学教育不是艺术、思想品德或其他什么教育。

2.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科学知识有两种层次:

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

科学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通过他们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的经验,包括儿童对事物形状特征的认识、对科学现象的理解等。

初级科学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感知和经验的表象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的外在的、明显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种概括化的表象,它既区别于具体的经验,也区别于真正的抽象概念。

3.科学经验对于儿童学科学的意义:

(1)科学经验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儿童对任何事物的抽象认识都建立在对具体事物的概括的基础之上。

(2)科学经验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可供概括的感性材料。

(3)经验性的科学知识作为学前儿童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适合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直觉性、具体性、形象性等等。

4.科学经验和科学概念的区别:

科学经验是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

5.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科学经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有:

(1)是不正确、不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特别对年幼的儿童来说,由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难免具有片面性。

(2)是孤立的、零散的,缺乏联系和组织。

固然会有很多的经验产生,但他们很难自发地把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经验联系起来思考。

6.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让儿童获取科学经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经验的广泛性。

(2)要注意经验的连续性。

(3)要注意让儿童在和环境的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

7.儿童获得的概念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只能称为“初级科学概念”,这是由它的获得途径和概括水平限制决定的。

8.学前儿童获得初级科学概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即通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已有的概念来获得新概念。

另一种是通过概括的方式,即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从对它们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来形成新概念。

9.初级科学概念对于儿童的意义:

它能帮助儿童将具体、丰富但零散、孤立的科学经验转化为概念化的认识结构,便于儿童记忆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便于儿童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将来学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原理打下基础。

10.在帮助学前儿童形成初级科学概念时,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两点:

(1)儿童的初级科学概念是表象水平的概念,而不是抽象水平的概念。

(2)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儿童的思维过程。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可供概括的材料,帮助儿童进行整理和归纳科学经验,引导儿童寻找共同点从而逐步上升到概念化的认识。

11.科学经验和初级科学概念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来看,不同之处在于:

科学经验是和具体的事物、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而科学概念则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的认识,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的结果。

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看,两者作为知识目标的两个层次是相一致的。

儿童获取科学经验要为形成概念服务,为形成概念作准备。

儿童初级科学概念的形成要建立在丰富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更具概括性和代表性,儿童对概念的理解才更深刻。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中知识目标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多样性的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这些实物的初级科学概念。

(2)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发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

(3)帮助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事物和事物、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简单经验。

(4)帮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简单的技术经验。

(二)方法技能方面的科学教育目标

1.方法技能方面的目标:

帮助儿童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思考、实验、表达和交流信息,以及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方法技能方面的目标:

(1)观察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②学会比较观察不同物体或同类物体的特征。

③学会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即自然现象的观察。

(2)分类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或用途分类。

②对某些熟悉的物体可学习按本质属性分类。

(3)测量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使用不同的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②学习比较或测量物体的长短、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等特征的简单方法。

③初步知道通过测量可获取量化的信息。

(4)科学思考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比较和概括,即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和概括,认识到事物的不同和相同。

②学习推论和预测,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推想它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并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

(5)实验技能的目标

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行动或操作和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学习在实验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6)表达技能的目标

①学习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交流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

②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如体态、动作、表情等。

③学会用各种手段展示自己的科学活动结果。

(7)操作技能的目标

①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的技能。

②学习使用工具制作简单产品的技能。

③培养在操作过程中根据操作目标及时调整操作过程的能力。

④培养对操作过程和结果的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能力。

3.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

科学技能指的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所谓科学方法,一般地说,就是指实证的方法,即通过可观察到的事实和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和通过信仰和权威获取知识的方法相对立。

具体地说,科学方法是指收集客观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就是科学技能。

(三)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

1.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是:

激发和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关心保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行为,培养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责任感和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强调情感的目标有两方面意义:

(1)情感目标体现了对科学内涵的完整把握。

(2)情感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完美个性的保证。

3.具体地分析情感、个性方面的目标,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这一方面的具体目标是:

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以及在科学活动中的坚持性、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培养理智感。

所谓理智感就是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

(2)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这一方面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儿童对周围自然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爱护环境的行为。

(3)培养儿童对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的关注

这一方面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儿童关注周围生活中的人造物品、科技产品,引导他们感受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发展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这一方面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三方面目标的关系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就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来说,没有先后主次之分。

从知识和技能的关系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仅仅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不够的,但如果脱离科学知识谈发展技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技能的发展必须要依赖于科学知识这一载体。

事实上,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让儿童自己建构知识,那么儿童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技能也必然获得了发展。

儿童在获取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l9身的感官能力,全面、精确地感知认识对象,以获取可靠的经验,其感知和观察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而在形成初级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儿童必然要经历一个概括的过程,从中可以学习抽象思维的方法,其概括思维能力也从中得到发展。

再从认知和情感的关系来看,儿童的情感培养也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要依托具体的知识获得过程。

儿童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认识的倾向。

而只有通过具体的科学认识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能使儿童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三节幼儿园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小班

1.知识方面

(1)引导儿童观察周围常见的个别自然物(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初步了解它们与儿童生活、与周围环境的具体关系。

(2)引导儿童观察周围常见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并感受它们和儿童生活的关系。

(3)引导儿童观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别人造产品的特征及用途,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2.方法技能方面

(1)帮助儿童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儿童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挑选出物体并归为一类的分类方法。

(3)帮助儿童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体大小和数量的差别。

(4)引导儿童用词语或简单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5)帮助儿童学会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3.情感方面

(1)激发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乐意感知和摆弄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启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3)使其喜爱动植物和周围环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周围事物的情感。

(二)中班

1.知识方面

(1)帮助儿童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具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帮助儿童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观察简单的理化现象,获取感性经验。

(3)引导儿童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初步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2.方法技能方面

(1)帮助儿童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发展观察力。

(2)帮助儿童学会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帮助儿童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4)引导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教师交流。

(5)指导儿童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3.情感方面

(1)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和人造物,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培养儿童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三)大班

1.知识方面

(1)帮助儿童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介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3)帮助儿童获取有关季节、人类、动植物与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形成四季的初步概念。

(4)引导儿童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5)让儿童接触周围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方法技能方面

(1)使儿童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会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

(2)使儿童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3)帮助儿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4)引导儿童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愿望,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以及能够表达发现的愉快,能够和他人交流和分享。

(5)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够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并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3.情感方面

(1)激发和培养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2)激发儿童对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的广泛的兴趣,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3)使儿童喜欢并能主动参与、集中于自己的科学探索活动和制作活动。

(4)培养儿童主动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各层次目标的关系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班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

2.在理解年龄目标和总目标的关系时,应注意三点:

(1)年龄目标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和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它反映了总目标的精神实质。

(2)年龄目标是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中的体现,反映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目标要求的差异性。

(3)年龄目标也具有连续性,它反映了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是达到总目标的最终要求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实质上是学前儿童在教师不同程度的指导下的科学探索过程。

它是儿童自己的科学探索过程,但又不同于儿童自发的科学探索过程。

儿童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同时发展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育的过程使学前儿童的认知需要得到满足,可以激发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结果,是指儿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发展和变化,它是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产物,具有广泛的含义。

科学教育的结果是学前儿童学科学的外部强化力量。

3.正确处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儿童科学探索的过程必然导致积极的结果,科学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产物。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对于儿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或者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都是片面的。

科学教育应该使学前儿童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都得到满足。

4.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儿童自己的科学探索过程。

因为尽管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活动,但它又具体地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儿童的学习过程。

而且只有通过儿童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活动。

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儿童的探索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

再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教”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儿童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儿童是在好奇心的指引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和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探索周围世界,不仅能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的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