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 教学教案 54 细菌和真菌.docx
《八年级生物 教学教案 54 细菌和真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 教学教案 54 细菌和真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教学教案54细菌和真菌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配备实物投影仪。
6.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
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二、观察菌落
教师:
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
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
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学生:
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培养基。
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
对不起,打断一下。
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
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
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呢?
学生:
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
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
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
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
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
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
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
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
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
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
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
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
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三、课堂小结
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
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四、课后提升
1.誉有“中国双孢菇之乡”的莘县,种植的双孢菇闻名遐迩。
双孢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不包括( D )
A.水分 B.温度
C.有机物D.阳光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不包括下列哪一步骤( D )
A.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B.对培养基高温灭菌
C.待培养基冷却后,在培养基上接种
D.在低温下冷冻培养
第2课时
一、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
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
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
实验方案是:
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后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
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
我们推断的原因是:
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
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
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
食堂里吃的东西多,营养多。
教师:
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
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
实验方案是:
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
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
我们推断的原因是:
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和真菌等,总结出:
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师:
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
实验方案是:
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
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箱里的菌落多?
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
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
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有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
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
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
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
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
中心花坛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
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坛里细菌比较多。
是不是这样呢?
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
(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
中心花坛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
教师: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
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二、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三、课后提升
1.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 D )
A.高温是细菌和直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
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
C.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
D.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为( B )
A.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
B.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
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
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高温灭菌—培养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
引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
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镜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
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
细菌的个体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
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
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形态吗?
学生:
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
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
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
(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
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
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它们分成三种:
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
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
每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
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
(出示图片)
学生:
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
(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
为什么?
学生:
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
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
(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
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
在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
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
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
没有细胞核(还可能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三、观察细菌的繁殖
教师:
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展示录像)
学生:
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
计算一下:
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
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
计算;212=4096个!
教师:
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
抢着按计算器:
2.23007451×1043个!
教师:
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
2.23007451×1043个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
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
教师:
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
我们会洗手。
教师:
对。
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
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
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
观看。
教师: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
①芽孢和孢子一样吗?
②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
③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
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时,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
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
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
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
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
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
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存能力呀!
四、课后提升
1.有关细菌的形态不正确的是( B )
A.杆形 B.卵形 C.球形 D.螺旋形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特点的是( D )
A.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
B.为单细胞生物
C.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胞内没有遗传物质
3.在下列几种单细胞生物中,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D )
A.衣藻B.草履虫C.酵母菌D.大肠杆菌
4.细菌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自然发生的
B.放置过长时间的食品自身产生的
C.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D.动物的细胞演变来的
5.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B )
A.营养生殖B.分裂生殖
C.孢子生殖D.出芽生殖
6.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B.芽孢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C.芽孢是真菌的休眠体
D.芽孢是真菌的生殖细胞
7.假设小明手上此刻沾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分裂产生的细菌数目是( C )
A.400个B.800个
C.1600个D.3200个
8.某海关在进口食品中,检疫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D )
A.病毒B.霉菌C.真菌D.细菌
9.细菌内一定不存在的结构是( A )
A.成形的细胞核B.鞭毛
C.细胞壁D.细胞质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用具:
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若干个、无菌棉棒、标签纸、培养箱。
检测环境:
手和教室的空气。
实验设计:
第一步:
取3个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编号1、2、3,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第二步:
取1支无菌棉棒,擦取某同学的手心,打开1号培养皿,将棉棒在培养基上涂抹,盖好封严;打开2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约10分钟,盖好封严;3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
将1、2、3号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手上和教室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样多吗__?
(2)设计3号培养皿的目的是__形成对照__,它最适合与__2__号实验组形成对照,其实验变量是__是否接种细菌__。
第三节 真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分析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识记青霉、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酵母菌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生殖方式。
【课前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碘液、吸水纸、新鲜的蘑菇供学生制作孢子印、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新鲜的蘑菇、木耳、银耳、酵母菌包装袋等物,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酵母菌
1.播放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组织学生制作酵母菌的临时玻片。
2.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提示学生:
注意观察酵母菌的形态、颜色、细胞结构及芽体。
(二)观察青霉
1.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青霉的直立菌丝及孢子的颜色。
2.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孢子的着生状态及孢子的颜色。
(三)观察蘑菇
1.说出蘑菇的各部位的名称。
2.观察蘑菇的菌褶及孢子。
(四)真菌的细胞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1.说出真菌细胞的结构及营养方式。
2.了解霉菌菌丝的分类及作用。
(五)真菌的繁殖方式
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孢子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及作用是怎样的?
2.真菌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
3.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4.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观察、讨论、表达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将细菌、真菌的各项特征进行对比。
四、课后提升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有关问题。
一粒“尘埃”悄悄地落在一只蟋蟀的背上,细长而闪亮的丝线从“尘埃”中伸出来,开始进入蟋蟀湿润的身体。
在它们生长时,这些丝线还释放一些化合物,慢慢地溶解蟋蟀体内的组织。
这些丝线还进一步深入蟋蟀的体内。
数日后,这只蟋蟀就成为一只塞满致命丝线的空壳。
然后这些丝线开始向这只死蟋蟀体外延伸。
它们长出柄,并且在顶端生有结状物。
一旦一个结状物裂开,就会有数千粒尘埃般的微粒散发出来,风将带着它们再次去“犯罪”。
(1)文中所说的“尘埃”指的是__孢子__;“丝线”指的是__菌丝__。
(2)这种神秘的“尘埃”以及它内部长出的“丝线”,与蟋蟀是什么关系?
__蟋蟀为神秘的“尘埃”以及它内部长出的“丝线”提供有机物。
__
(3)你认为使蟋蟀致死的是哪种生物?
__真菌__。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
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解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2.通过讨论、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共同协作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
(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植物共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挂图。
(2)蒸馏水、树叶。
2.学生准备:
(1)腐烂的梨(或苹果)和完好的梨(或苹果)各一个。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
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
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
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
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板书: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
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
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
教师:
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有没有和细菌、真菌接触呢?
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
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在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
(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和根瘤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
(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烂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
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
试举例。
学生:
(先观察腐烂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腐烂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
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
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
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时刻不会停止。
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出示“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请同学解释图。
学生(指图并解释):
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其中水和无机盐可被植物根吸收,二氧化碳可作为光合作用原料,进而制造有机物。
这是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的重要作用。
(其余想讲解的同学还可进行讲解,允许2~3名同学讲解。
)
教师:
几名同学讲完后,对不同学生的长处进行激励评价,同时也要纠错。
三、实验探究,深入重点
教师:
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实验名称:
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实验方法步骤:
1.同学分三组,取同种树叶分成甲、乙两堆。
2.第一组同学取甲堆树叶放于无菌条件下,乙堆树叶放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3.第二组同学取甲堆树叶灭菌后(蒸30分钟)放于无菌条件下,乙堆树叶放于自然条件下。
4.第三组同学将甲、乙两堆树叶均灭菌(均蒸30分钟),甲堆树叶放于无菌条件下,乙堆树叶接种细菌后放于无菌条件下(可用手摸一下)。
注:
实验期间要求不断地往树叶上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此实验结果可在一周左右得出。
实验期间学生注意观察树叶变化情况,比较甲、乙两堆树叶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
教师监督实验进程。
教师:
从以上实验中,同学们收集到的第一个信息是________。
学生:
(经回忆回答)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板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1.枯草杆菌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
刚才播放多媒体课件时,同学们收集到的第二个有关细菌、真菌的信息是……
学生:
(经回忆抢答)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教师:
重新展示多媒体课件中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
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
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教师:
参与讨论并及时板书。
(板书: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教师:
从多媒体课件中,同学们收集到的第三个信息是……
学生:
(经回忆回答)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
教师:
重放有关共生的片断。
教师:
出示两幅图。
甲图是用根瘤菌拌种后播种的豆科植物。
乙图是未经根瘤菌拌种后播种的豆科植物。
请同学们比较植株生长状况,并分析原因。
学生:
甲图植株枝叶茂盛、茎秆粗壮。
乙图植株明显不如甲图植株健壮。
原因是甲植株播种前用根瘤菌拌种,所以根瘤大而多,植株长势良好。
教师:
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再请同学看书,加深理解记忆。
及时总结:
这便是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
与动植物共生。
(板书: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