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308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docx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突出特点。

3.能够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说明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4.根据图表或案例分析应怎样处理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阅读图表,搜集资料,比较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要求:

回顾高一所学农业知识并预习《必修3》教材P60~P69,完成预习案。

复习点一:

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复习点二:

新型农业类型有哪些?

不同区域的农业地域特点及分布。

 

预习点一: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预习点二:

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预习点三: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1) 

(2) 

预习点四:

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1)原则:

 

(2)目标: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课堂探究

探究主题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合作探究一]

1.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结合东北地区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读P61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

(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

分布有何特征?

(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3.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何差异?

根据内部气候和地形条件差异,你将如何布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课堂精讲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典型例题1]2014年,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248.4亿斤,粮食商品率达到80%。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完成

(1)~(3)题。

(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  )

A.冬小麦和高粱B.春小麦和玉米

C.油菜籽和甜菜D.水稻和花生

(2)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3)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课堂精讲二]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种植历史悠久;市场需求量大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要

市场需求量大

昆明地区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气候适宜

国内外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典型例题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读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形类型看,“南大荒”地属于    ,“北大荒”地属于    。

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    ,“西大荒”地主要是    。

“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课堂练习

读“我国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

甲>乙>丙;降水:

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4年8月8日到8月10日,“中国·大兴安岭第六届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

据此完成3~4题。

3.大兴安岭生产的“中国北极蓝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大兴安岭一张天然名片,该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

A.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发达D.无污染的原始环境状态

4.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的五大类、30多个品种系列产品,此举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C.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加工业D.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该省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富民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4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达到1248.4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连续11年夺取粮食丰收。

材料二: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 。

 

(3)C区域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参考答案:

见教材设计相应部分。

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

参考答案:

见教学设计相应部分。

[典型例题1]

(1)B 

(2)C (3)D

[合作探究二]

参考答案:

单产较高,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等。

[典型例题2]

(1)丘陵 平原 热量条件不足 水源条件不足 农业技术

(2)“南大荒”: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西大荒”: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有冰雪融水灌溉。

(3)粮食生产特点: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广人稀,利于机械化耕作;国家政策扶持等。

课堂练习

1.C 2.B 3.D 4.C

5.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长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