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版资料.docx
《最新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版资料.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版资料
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2006版
第一章概论
广义的绩效包括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
绩效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它与评价的过程相联系。
研究绩效问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绩效反映在行为、方式和结果三个方面。
绩效的性质:
1. 多因性——指一个员工绩效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
2.多维性——指的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评价绩效。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三个方面。
3.动态性——绩效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评价一个人的绩效表现时充分注意绩效的动态性,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来对待有关绩效的问题。
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
1. 技能——指员工的工作技巧与能力水平。
2.激励。
3.环境。
4.机会。
(机会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偶然性是相对的)
绩效管理是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
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
绩效管理的特征:
1. 绩效管理是防止员工绩效不佳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力工具。
(是最核心的目的)
2. 绩效管理还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
3. 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括若干个环节的系统。
(不仅强调绩效的结果,而且注重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目的:
1. 战略目的。
2. 管理目的。
(绩效管理的管理目的在于对员工的绩效表现给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惩以激励员工)
3. 开发目的。
绩效评价就是评价和估价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过程和方法。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具争议的环节。
绩效管理系统模型
系统指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存在的,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以下三个系统:
决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组织实施系统。
这三个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共同作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其中,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计划和组织各方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向决策系统提供有关市场、生产、人员和财务方面的各类信息;组织实施系统的实施结果则是绩效管理的依据。
绩效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构件同时发挥作用的,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件:
1. 计划绩效——在新的绩效周期开始时,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就员工在该绩效周期内要做什么、需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做、何时应做完、员工的决策权限等问题进行讨论,促进相互理解并达成协议。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
计划绩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员工的直接上级以及员工本人三方面共同承担。
直线经理是整个计划绩效工作的最终责任人。
员工参与是提高计划绩效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2. 监控绩效
A) 从监控绩效的手段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的双向沟通是实现绩效监控目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B) 从监控绩效的目的来看,也有学者将监控绩效的过程称为绩效诊断和辅导。
绩效诊断就是分析引起各种绩效问题的原因,通过沟通寻求支持与了解的过程。
3. 评价绩效——特指在绩效期间结束时,由管理者和员工使用既定的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衡量技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
4. 反馈绩效——是指绩效期间结束时,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进行的绩效评价面谈,使员工充分了解和接受绩效评价的结果,并由管理者指导员工如何改进绩效的过程。
绩效反馈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周期,在绩效期间结束时进行的绩效反馈是一个正式的绩效沟通过程。
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绩效管理系统时应注意以下五方面的评价标准:
1. 战略一致性——指绩效管理系统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的一致性程度。
绩效评价系统在遵循战略一致性时也就根据战略的调整情况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组织战略。
2. 明确性——指绩效管理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员工提供一种明确的指导,告诉他们组织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使他们了解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期望和要求。
3. 可接受性——是运用绩效管理系统的人接受该系统的程度。
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公平有以下三种类型:
A) 程序公平
B) 人际公平
C) 结果公平
4. 效度——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效度=有效变异/实测值变异),也就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量能测出要测的东西的程度。
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最常见的效度指标是内容效度。
一个绩效评价系统效度较低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被称为有缺失;另一种被称为被污染。
如果一种绩效评价系统不能衡量工作绩效的所有方面,那么这种系统就是有欠缺的。
被污染的绩效衡量系统则会对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方面进行评价。
5. 信度——是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变异数与实测变异数的比率(信度=真实变异/实测值变异),也就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即回答测量工具是否稳定的一个指标。
信度有:
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副本信度(等值性系数)、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性信度(同质性系数)、评分者信度(肯德尔和谐系数)
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察绩效管理系统的信度:
A) 评价者信度——指不同的绩效评价主体对相同客体作出的评价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
B) 评价方法的信度。
通过比较在两个时间点的评价分数得出的信度指标,就是再测信度。
在衡量绩效评价方法的信度时,再测信度最常用,也是一种最直观的衡量评价方法信度的指标。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一个不具有再测信度的评价系统无法具有足够的评价效度。
绩效管理发展中的几种常见的做法:
目标管理、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以人员开发为目的的绩效管理制度、“重视软体型”绩效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
以目标给人带来的自我控制力取代来自于他人的支配式的管理控制方式,从而激发人的最大潜力,把事情办好。
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
向各类人征求个人绩效的意见,作为评价主体的人可能会是管理者、同事、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客户及其他人,这种在绩效管理中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的做法被称为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
所谓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反馈的过程。
绩效反馈信息的来源包括:
1. 来自上级监督者的自上而下的反馈;
2. 来自下属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3. 来自本人的反馈;
4. 来自平级同事的反馈;
5. 来自企业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反馈。
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的优点:
1. 三百六十度反馈强调组织关心人们付出的行动甚于他们达到的结果。
2. 如果三百六十度反馈出自于对被评价人有帮助的人,那么这种方式就能向被评价者提供全面而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更有可能发现问题或员工的优点。
3. 三百六十度绩效反馈计划有利于提高员工对绩效反馈信息的认同程度。
以人员开发为目的的绩效管理制度:
1. 强调“平衡”的“综合计分卡”。
(真正的“平衡”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2. 双向沟通式的绩效管理过程。
双向沟通主要表现在:
A) 绩效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双向沟通。
B) 自我评价的引入。
C) 绩效反馈面谈的实施。
“重视软体型”绩效管理制度:
1. 制度中的过程规定、评价标准、评价表格等体现为有形文件的内容;(硬体)
2. 评价方法、技巧,评价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认识等无形方面的内容。
(软体)
“重视软体型”绩效管理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评价者培训的重视。
自学考试绩效管理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由管理者与员工根据既定的绩效标准共同制定并修正绩效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的过程。
绩效标准——实际上是针对特定的职务工作而言的,是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应达到的各种基本要求。
绩效目标与绩效标准不同:
标准是针对工作制定的,而目标则是针对个人设定的。
绩效计划是实现高水平工作绩效的必要条件。
绩效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做什么和如何做。
做什么——实际上就是一份绩效目标。
如何做——对于不同的员工则可能包含不同的内容。
谁来做绩效计划:
由于计划绩效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构件,是通过实现个人的绩效期望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个手段,因此计划绩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员工的直接上级以及员工本人三方面共同承担。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责任就是帮助相关人员确保计划绩效工作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顺利进行;员工的直接上级(直线管理者)是整个计划绩效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员工参与是提高计划绩效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制定和修订绩效计划的前提,或者说是首要的步骤就是确定每个岗位的绩效标准。
职务——指组织所规定的应承担的工作。
(职务强调的做什么工作,强调工作的难易程度。
)
职位——是具有某个确定位置的职务。
职位中的“位”指组织系统运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以及这个环节在整个组织系统动作过程中的“位置”。
职务标准——将职务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规定下来,从而确定承担该职务的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职务进行分类形成了职务类型和职务等级。
职务类型的划分依据是职务工作的内容,职务等级的划分依据则是职务工作的难易程度。
绩效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标准,与承担职务工作的人的情况无关,绩效标准分为两部分:
一个是职务标准;另一个是与职务标准相对应的职能标准。
职务标准规定了职务工作本身包含的内容,而职能标准则对承担特定职务工作所需达到的能力标准进行了规定。
职能标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验性能力,二是知识性能力。
绩效标准
职务标准
职能标准
经验性能力
知识性能力
职务标准与职能标准之间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即规定了对该职务的从工作内容到任职者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绩效标准。
具体说职务标准是由管理者与下属员工相互磋商确定的,对应的绩效评价内容为:
工作业绩评价、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
职能标准是直接确定的,对应的绩效评价内容是工作能力评价和工作潜力评价。
确定方式 磋商 直接确定
绩效标准的内容 职务标准 职能标准
对应的绩效评价内容 工作业绩评价 工作态度评价 工作能力评价 工作潜力评价
制定绩效标准的一般步骤:
1. 确定各部门工作一览表。
2. 确定部门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资格(文凭、资格证书之类),尽可能写得具体,并划分出相应的等级,形成一份职能标准等级表。
3. 根据所整理的工作一览表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包括确定个人的工作量、主要工作事项等等。
4. 根据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确定相应的职务标准。
5. 参照职能标准等级表,确定每位员工的职能标准。
6. 上司与部下就所确定的职务标准(有时也可能包括职能标准)进行沟通和磋商,并对之进行修正,最终达成共识。
另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可以作为制定标准的基准或参考。
工作要项——通过工作分析,我们能够对职务工作中所包含的重要工作职责进行逐条的陈述,在这里我们将这种陈述称为工作要项。
确定职务标准的首要步骤就量确定出每个职务的工作要项。
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的内容与职责,是制定工作要项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工作说明书制定的操作步骤:
1. 将有关职位的职责悉数列出。
2. 在明确了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管理者与员工通过商讨共同确定哪些工作作为工作要项。
具体方式主要有三种:
A) 管理者与下属员工代表共同确定一个初稿,然后召集所有有关的下属员工一起讨论至意见一致为止。
B) 管理者先暂拟一个初稿,下属员工在详细阅读初稿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管理者再根据下属的意见作一定的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
C) 下属员工先暂拟一个初稿,管理者在详细阅读初稿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下属再根据管理者的意见作一定的修正,直至双方都接受为止。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该强调下属员工的参与。
制定职务标准的下一步骤就是要针对每个工作要项建立对应的绩效标准。
绩效评价的标准即绩效标准应该是不人的能力等因素为转移的客观标准,体现出绩效评价的公正性。
在制定绩效标准时应注意十个特征:
1. 绩效标准是基于工作本身而非工作的人制定的。
2. 绩效标准体现的是工作执行情况可以接受的绩效水平,而不是工作执行情况良好的绩效水平。
3. 标准是一般员工可以达成的。
4. 绩效标准应为众人所知,并且是十分明确的。
5. 绩效标准应尽可能地经过管理者和员工双方的沟通协调并取得认同后再制定出来。
6. 绩效标准应尽可能具体,并且是可以衡量的。
7. 绩效标准要有时间的限制。
8. 绩效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9. 绩效标准的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并没有固有的标准。
10.绩效标准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员工参与制定绩效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 管理者在考虑所有因素的情况下先拟出一个绩效标准,然后再与对应的下属员工进行沟通、讨论,进而达成协议。
2. 先由下属员工暂订一个绩效标准,然后管理者据此进行修订和调整。
3. 管理者与员工分头拟订绩效标准的草案,然后相互比较、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第一种方式的效果往往最差,但却是最方便的;第二种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愿意达成甚至超越绩效标准的要求;第三种方式是最麻烦的,但同时也是最好的。
还有一种方式:
让第三方(如专业顾问)或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召集一个会议,管理者与员工在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共同建立绩效标准。
第三方的作用就是使讨论保持客观的方向,从而制定出令人满意的绩效标准,并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维持互信互赖的关系。
绩效计划的具体形式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形式。
绩效计划至少应该能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 该完成什么工作?
2. 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完成工作?
3. 何时完成工作?
4. 花费多少?
使用哪些资源?
制定绩效目标是绩效计划的第一步,制定绩效目标时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通常简称为SMART原则:
1. 明确具体的(specific)——指绩效目标应该在绩效标准的基础上更加地明细化、具体化。
2. 可衡量的(measurable)——指可以将员工实际的绩效表现与绩效目标相比较。
3. 有行为导向的(action-oriented)。
4. 切实可行的(realistic)——指并不仅仅强调不应该制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还强调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潜力制定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的确可以实现的目标。
指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找到一个员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可行的绩效水平。
5. 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timeandresourceconstrained)。
制定绩效计划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制定绩效目标。
一方面是如何促使目标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则是使预期的目标尽可能地量化,以便进行评价和反馈。
一个量化的目标还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反馈。
管理者在制定绩效目标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不要混淆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目标。
2. 必须使员工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确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
3. 目标应该是动态的。
第三章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循环是从绩效计划开始,以绩效评价和反馈结束。
1916年,法约尔把管理的核心功能定义为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
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活动中有十种不同的而相关的角色:
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监督者、发言人、传播者、企业家、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等。
进一步归纳为:
愿景设计者、激励者和推动者。
弗雷德?
卢森和他的助手发现,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
1.传统管理:
决策、计划和控制。
2.沟通:
交流信息、处理各类书面文件等。
3.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惩戒、协调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4.网络联系:
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外界交往。
有效的管理者花费了最多的时间用于沟通。
绩效沟通——指管理者与员工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分享各类与绩效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绩效沟通是连接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价的中间环节,是实现绩效改进和实现绩效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绩效沟通可以分:
1.正式的绩效沟通——是由企业管理制度规定下来的各种定期进行的沟通。
正式绩效沟通的方式:
A)正式的书面报告。
优点:
简单易行,而且能够提供文字记录,避免进行额外的文字工作。
B)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定期会面。
1)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一对一的会面。
最常见的形式,应将问题集中在调整员工的工作计划,解决员工个人遇到的问题上。
在面谈中,管理者还应注意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
不论书面报告还是一对一的双方会谈,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只涉及信息在两个人之间的共享。
2)有管理者参加的员工团队会谈。
群策群力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涉及个人绩效方面的严重问题不应轻易成为团队会谈的谈话话题,强调时间限制也十分重要,同时也应该做好书面会议记录。
2.非正式的绩效沟通——是员工与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过程。
优点:
及时性。
非正式的绩效沟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也可以是员工与管理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谈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沟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递想法而非传递信息本身。
信息的编码、沟通媒介(渠道)的选择和信息的解码是沟通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效的沟通过程包括七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1.沟通的目的:
就是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
是沟通过程的灵魂。
2.信息源(发出者):
就是指发出沟通行为,将信息向外传达的人。
3.信息本身:
有多少信息,有什么方面的信息需要传达取决于沟通的目的和信息源的意志。
4.媒介:
其存在方式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
5.接收者:
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者。
6.反馈:
从沟通的过程模型中可以看出,接收者的瓜是沟通过程的一个要件。
7.环境:
沟通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发出者编码与接收者解码的方式。
包括沟通的物理环境、企业文化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
绩效沟通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一种建立在不损害、甚至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前提形式下进行的,具有解决特定问题的作用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沟通。
建设性沟通是实现组织绩效管理目标的关键,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最本质的目的是想法的传递。
管理者真正掌握建设性沟通技巧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够做换位思考。
建设性沟通强调的原则:
1.完全性原则——指的是沟通信息的发出者应在沟通中注意:
沟通中是否提供了全部的必要信息;是否根据听者的反馈回答了全部问题;是否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提供了必要的额外信息。
2.对称性原则——指的是提供的信息对沟通双方来说应该是准确对称的。
如果说全面性原则要求信息源提供全部的必要信息,那么对称性原则就是要求信息源提供精确的信息。
实现对称性原则的要求,应注意两点:
1.信息来源对于沟通双方来说都应该是准确和可靠的。
是基本要求。
2.沟通者采用沟通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
采用双方都能理解的媒介手段(会谈、书面报告、电子公告栏等);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恰当的词汇和恰当的语言风格)。
沟通的语言可以分为正式语言、非正式语言和非规范语言三个层次。
建设性沟通中的三个合理定位原则(是规范沟通行为的关键原则):
1.对事不对人的定位原则——要求沟通双方应针对问题本身提出看法,充分维护他人的自尊,不要轻易对人下结论,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进行沟通。
2.责任导向的定位原则——是在沟通中引导对方承担责任的沟通模式。
相关的沟通方式:
A)自我显性的沟通,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
B)自我隐性的沟通,使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有人说、我们都认为)。
3.事实导向的定位原则——是在沟通中表现为以描述事实为主要内容的沟通方式。
描述性沟通的三个步骤:
A)管理者应描述需要修正的情况;
B)对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作一定的描述;
C)管理者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式或引导员工主动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积极倾听的技巧是每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管理技能之一,分为以下五种:
1.解释——倾听者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者所讲的内容,从而检查自己的理解。
2.向对方表达认同——当有人表达某种情感或感觉很情绪化时,对对方的感受表示认同能够帮助对方进一步表达他的想法。
3.简要概括对方表达的内容——将对方所说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表明确实了解了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促使对方进一步说明他的观点,将谈话推向更进一步的话题。
4.综合对方表达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听者不仅总结概括对方的观点,还可以形成一个结论的观点,以使话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展开。
5.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大胆的设想。
积极倾听的八点建议:
1.为听做好准备。
2.培养自己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