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0264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相关知识点

1、国内外教育家代表著作和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和教育思想,是儒学学派的创始者,代表作为《论语》,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承认先天差异,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的教育思想:

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主张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主张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启发性原则

卢梭:

著作:

《爱弥儿》强调:

“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杜威:

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并以儿童中心著称。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赫尔巴特:

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2、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本是最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是指学校教育。

他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育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内容。

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

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4、现代教育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5、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

1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促进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制约: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促进: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6、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3)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环境对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人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化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延时的价值;有助于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影响人的活动2、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给人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得基本知识及技能;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取社会文化;教育能促进个体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教育有利于个体社会观念的形成;教育培养着个体的社会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及提升。

美育的作用:

1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促进体育,怡情健身4促进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乐趣

7、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

(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

(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3)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4)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8、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

是根基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最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

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国家法律机关将强制执行;免费性(公益性),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护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普及性(统一性),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9、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

是把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2对贯彻方针有激励作用3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等人。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需求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完全抹杀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等这种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性,在反对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反对封建专制强加于人的教育要求,提出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等。

片面强调个性发展也是错误的。

素质教育基本观点: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4要观察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与教育的各个方面

10、一个国家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课程流派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代表: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活动中心课程论: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主要有卢梭、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论:

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探究,促进社会的改造和进步。

代表: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

只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内容的三大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年该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有指导思想,培训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

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已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3、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守以下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维型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6)启发性和可读性7)便于学生的学习8)注重教材的出版质量

4、课程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5、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是儿童、社会和学科。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影响学校课程的门类、广度深度、方向和内容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课程开发3学生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影响课程编排方法4课程理论对课程开发起理论指导作用

课程分类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性质分)

1.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分科课程特征: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活动课程(卢梭杜威),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特征: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注重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征:

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在于有利有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学有一点难度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课程修习)

1.必修课程:

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2.选修课程:

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愿选择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

强制性2.地方课程:

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区域性和本土性3.校本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课程形态)

1.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2.隐性课程(杰克逊):

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

1学校物质环境2学校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3学校的人际关系。

特点:

1影响方式无意识性2空间广泛性3内容全面性4表达隐蔽性

3、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学业求助策略

3、课程改革的理念;1、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2、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3、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倡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4、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中学教学1、教学的意义:

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教师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三,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四,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五,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5、培养班集体的办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

指通过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二、平行管理:

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民主管理:

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四、目标管理:

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分解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6、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处置:

先入为主,事先预防,正确对待预防:

控制策略,矫正策略7、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开展微格教学(三)进行专门训练(四)反思教学经验

8、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9、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质量。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关注教学的组织:

统整与衔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关注教师的发展。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机构;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终生发展的教学思想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只有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和熟悉学生(3)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备课老师要做好三种计划

(1)学年教学计划

(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

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科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一下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后作业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4、课外辅导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①培养学生计划学习,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②提醒和督促学生挂进学习,防止慵懒或松懈③了解学生独立作业与自学的情况

(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①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或补课②发挥科代表的作用,及时向学生提示作业的要求,与学生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帮助③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1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1)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运用概念要精确,论证原理、结论要严密,定理、定律的证明要充分,引用材料要确凿可靠。

不允许以错误的知识和唯心主义的思想影响学生

(2)条理要清楚,讲课安排要合乎规律,由简及繁,由易到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要坚持少而精,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能力(3)注意启发性,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通过设疑布障,边讲边问,讲问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4)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调和谐,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谈话法:

(1)关键在于精心设问——所提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牢牢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繁简、大小等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积极主动的思维。

(3)提问方式、方法要具有灵活性。

(4)要面向全体学生(5)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真诚。

(6)提问结束后,教师要作总结。

自学指导法演示法:

(1)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演示的目的,用什么直观教具,什么时候演示,事先要检查直观教具,示范实验要预先做一次

(2)把演示同讲授、谈话等方法结合起来(3)要明确提出观察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对演示的直观教具或示范实验,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

练习法: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练习的基础知识

(2)系统且循序渐进地练习(3)精选练习题,注意类型的多样性、代表性和针对性,提高练习质量,防止题海战术(4)及时评价练习结果。

(5)组织练习要因材施教,重视创造性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课堂讨论法: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实验法:

(1)实验前教师要编制实验计划,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将学生分组,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操作过程,写出实验安排等。

(2)学生独立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但切忌越俎代庖。

(3)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出实验报告,并对作业进行检查,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

实习法:

(1)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实习前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

(2)教师要加强指导。

(3)实习结束后,教师对实习活动要进行总结,并做出评定。

11、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最根本的要求是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12、教师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循环渐进(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可接受性);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含义: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要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