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9322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一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2010年,新疆生态文明指数(ECI)为80.04,排名全国第26位。

去除“转移贡献”二级指标后,新疆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为64.10,排名全国第27位;去除“转移贡献”和“社会发展”二级指标后,新疆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49.41,排名全国第27位。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

除极少数地区为青藏高寒生态区外,其他地区都属西部干旱生态区。

新疆转移贡献居全国上游水平,环境质量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社会发展居全国下游水平,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则较弱(如表37-1所示)。

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属于低度均衡型(如图37-1所示)。

表37-12010年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

图37-12010年新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具体来看,在生态活力方面,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12.95%,在全国排名靠前,居第6位。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居全国下游水平,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较弱。

在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体质量达到97.4%,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农药施用强度排名全国第7位(排名越靠前施用强度越小),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环境空气质量和水土流失率建设水平较低。

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均教育经费投入1370.90元/人,位于全国第8位;农村改水率为78.38%,位于全国第11位;这两项指标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和人均预期寿命相对较弱。

在协调程度方面,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居全国中下游水平。

协调程度其他领域较弱,其中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单位GDP水耗特别需要加强建设。

在转移贡献方面,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为8848.92元/人,居全国第2位;煤油气能源自给率为1.7972,居全国第4位。

这两项指标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用水自给率居全国下游水平,人口密度不高(如表37-2所示)。

表37-2新疆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二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区生态文明水平呈持续进步态势,整体水平提高57.97个百分点,但生态文明水平提高速度逐渐变缓。

各年度中,2003~2004年度生态文明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19.52%,主要得益于生态活力的大幅增强;2005~2006年度生态文明水平略有退步,退步幅度为2.36%,主要是由于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均有下降。

最近的2009~2010年度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幅度为2.61%。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37-2所示。

图37-2新疆生态文明进步态势

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分析,其中生态活力持续增强,但增速较缓;环境质量总体退步,但已通过拐点,开始逐渐改善好转;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协调发展能力总体提高,提高速度波动较大,整体呈上升态势。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生态活力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新疆生态活力持续增强,整体生态活力水平提高1倍以上。

各年度中,2003~2004年度生态活力水平提高幅度最大,为66.83%,主要得益于其森林覆盖率的大幅上升。

由于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历时较长,森林覆盖率指标数据每五年才更新发布一次,因此,2003~2004年度和2008~2009年度森林覆盖率数据变化较大,而其余年度没有变化,这也直接促成了这些年度生态活力的显著提高。

最近的2009~2010年度生态活力水平下降幅度为1.05%,主要是自然保护区面积缩小所致。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37-3所示。

图37-3新疆生态活力进步态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铺开,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国家公益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新疆生态建设的成效开始逐步显现。

2003~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上升2.7倍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8.52个百分点。

不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略有下调,降低3.72个百分点,应及时遏止。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新疆环境质量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区环境质量总体退步,整体环境质量水平下降7.34个百分点。

新疆大尺度环境质量较脆弱,所幸其发展态势良好,退步的趋势已根本扭转,环境质量已通过拐点,开始逐渐改善向好,基本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年度中,2004~2005年度环境质量水平提高幅度最大,为1.82%,主要得益于该年度其地表水体质量的显著改善;2003~2004年度环境质量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为7.64%,主要是由于该年度地表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均出现下降,农药施用强度持续上升。

最近的2009~2010年度环境质量水平提高幅度为0.16%。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37-4所示。

图37-4新疆环境质量进步态势

2003~2010年,新疆地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上升11.92个百分点,地表水体质量保持良好水平;但是环境空气质量仍有退化,省会城市好于二级天气天数占全年比例下降5.6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中农药施用强度增加40%以上,过量化肥、农药的施用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质量退化,还会导致地表水体污染。

新疆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缺乏,河流自净能力不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流经城市段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防治压力逐渐加大。

受新疆特殊的自然条件、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煤烟的排放对大气污染较严重,环境空气质量较差。

随着近些年新疆加强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全区环境质量已经有所改善。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社会发展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新疆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稳定上升,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提高67.42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4~2005年度社会发展水平上升幅度最大,为7.89%,主要得益于其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的显著增加;2003~2004年度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幅度最小,为4.7%,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

最近的2009~2010年度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幅度为7.77%。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37-5所示。

图37-5新疆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显著改善,新疆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产业以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3~2010年,全区人均GDP增加近1.6倍;工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标志着新疆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优势突出,其所占比例迅速提升,使得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8.63个百分点;全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7.27个百分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增长1.4倍以上,农村改水率上升25.73个百分点。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新疆协调程度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区协调发展能力呈总体提高态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上升46.71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7~2008年度协调发展水平提高幅度最大,为22.77%,主要得益于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上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的显著提高和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明显下降;2005~2006年度协调发展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为8.77%,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的下降。

最近的2009~2010年度协调程度水平提高幅度为4.47%。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37-6所示。

图37-6新疆协调程度进步态势

新疆作为我国的资源大区、能源基地,在经济发展初期就建立了一批涉及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化工业企业,在当前的工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但其主要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增长仍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质量不高。

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资源能源的枯竭,还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加剧。

因此,近年来新疆加大力度推进资源转化战略进程,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全面整合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依法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小企业开展淘汰清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已取得明显效果。

2003~2010年,全区单位GDP能耗降低近10%,单位GDP水耗减少6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近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增加1.2倍以上;但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23.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3.4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下降3.9%,还有待加强建设。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

生态活力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和-0.149,均呈负相关;新疆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613和0.365,均呈正相关。

表明新疆重视大尺度的环境建设,经济社会与环境质量已基本实现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将继续向好,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生态活力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数相关系数为-0.647,这表明新疆社会发展在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未能保持生态活力的同步上升。

从新疆2003~2010年七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新疆在这七年中社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整体提高67.42个百分点;生态活力在这七年中整体提高1倍以上,但从七年的具体数据中可以看到,除了2003~2004年度和2008~2009年度生态活力大幅度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在零增长左右。

两个年度生态活力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贡献的,由于森林覆盖率是五年统计一次,所以这两个年度生态活力的增长是1999~2009年十年增长的结果。

因此,如果将这两个年度的增长平均到十年中,新疆的生态活力建设整体进展较慢。

由此可以看出,新疆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未能较好地使生态活力同步上升。

在生态活力的几项三级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有大幅度上升(272.2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有一定的提升(18.52%),但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

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数相关系数为0.613,这表明新疆的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基本保持了同步。

虽然从2003~2010年七年的数据看新疆的整体环境质量水平下降了7.34个百分点,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了67.42个百分点,呈现为一个正增长、一个负增长,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新疆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的年度走势基本一致,环境质量退步的趋势已根本扭转,环境质量已通过拐点,开始逐渐改善向好,基本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新疆除极少数地区为青藏高寒生态区外,其他地区都属西部干旱生态区,森林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脆弱。

虽然煤油气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林牧渔产值较高,但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较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处于全国下游。

新疆转移贡献处于第一等级,环境质量处于第二等级,社会发展处于第三等级,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处于第四等级。

在三级指标中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排名全国第2位;煤油气能源自给率排名全国第4位;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排名全国第6位,农药施用强度为全国第7位,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全国第8位;上述指标处于全国前列。

其他指标建设水平则相对较低。

2010年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属于低度均衡型。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2003~2010年七年中新疆生态文明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除2005~2006年度略有退步外,其余年份生态文明水平都处在上升态势,整体水平提高了57.97个百分点。

在这七年中,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下降,所幸其发展态势良好,退步的趋势已基本扭转,最近两年环境质量都呈正增长。

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尽快调整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加大重点流域湖泊、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升级、污水再生利用和收集配套管网建设,全面实施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

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洲农业。

从生态活力来看,除2003~2004年度和2008~2009年度由于森林覆盖率数据变化较大而有较大的提升外,其余年份进步指数都不高。

新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

应继续坚持以荒漠植被和绿洲保护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恢复力度,将全面保护与快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我国西北生态安全的屏障。

从社会发展来看,2003~2010年度所有年份都为正增长,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当前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仍是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协调程度来看,2006年以前增长趋势下降,2007年及以后则为正增长。

目前,新疆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整体协调发展能力较低,应继续切实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