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8496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docx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

从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小说人物的社会悲剧性

D

种“弥漫宇宙的意志”。

这是宿命论的观点。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

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lles)(1891)是他最优秀的小说,

故事情节

《德伯家的苔丝》(1891)描写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

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珠打击。

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

她忍受周围人们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

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之后,充满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伦理偏见的克莱,突然一反往常的态度,遗弃了苔丝,使她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

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受到资本家更为残酷的剥削。

后来父亲死去,一家人沦落街头,纨绔子弟亚雷又来纠缠她,她不得已而又迁就了他。

克莱的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太深终于酿成了她杀死亚雷的悲剧。

她成了一个杀人犯,被法庭判处死刑。

《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有的情节在连载时已被删去,其他一些也被改动;而该书的副标题:

“一个纯洁女子的真实写照”引起某些人的强烈不满。

他们说,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生了私生子,最后还由于谋杀同居的男人而被判绞刑,但作者在处理上却给这样一个女人以同情和谅解,这是对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公然侮辱。

正文

苔丝的命运看似是巧合,其实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如果不是他父亲希望从德伯家捞点好处,如果她父亲没有遇到那个教士,也许他就不会遇上亚雷。

有人说害死她的是克莱,因为克莱的抛弃使她失去了希望。

但真正扼杀她的是无情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当克莱得知苔丝并非处女,甚至还有过一个小孩时,他马上对苔丝产生了厌恶,并毅然决然选择了抛弃她,这无疑是给已经伤痕累累的苔丝雪上加霜,当她再次回到农场时,家庭已经破败不堪,父亲酗酒而死,他们一家也被赶出农厂(其实折射了英国圈地运动给穷苦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她们一家落到了流落街头的结局。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小说,不禁发现真正左右她命运并把她扼杀致死的是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一书中,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

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与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

裘德壮志难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与弟妹一同吊死。

苔丝与裘德,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成为了资本主义宗教伦理的牺牲品,生活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广大穷苦大众的生活可见一斑。

用鲁迅先生的话讲,他们都被那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宛如他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

无独有偶,说起人物的社会悲剧性,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与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有“异曲同工”只妙。

老舍先生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祥子的悲剧是也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

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取豪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我们不禁发现无论是苔丝,裘德,还是中国的祥子,祥林嫂,孔乙己诸如此类的,他们身上都不免带有深深地时代烙印。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给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当然也会淹没,甚至是吞噬。

 关于批判资本主义伦理宗教道德观念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不少,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资本主义更是进行了强烈谴责。

海尔茂律师刚谋到银行经理一职,正欲大展鸿图。

他的妻子娜拉请他帮助老同学林丹太太找份工作,于是海尔茂解雇了手下的小职员柯洛克斯泰,准备让林丹太太接替空出的位置。

娜拉前些年为给丈夫治病而借债,无意中犯了伪造字据罪,柯洛克斯泰拿着字据要挟娜拉。

海尔茂看了柯洛克斯泰的揭发信后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罪犯”、“下贱女人”,说自己的前程全被毁了。

待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动,退回字据时,海尔茂快活地叫道:

“娜拉,我没事了,我饶恕你了。

”但娜拉却不饶恕他,因为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

于是她断然出走了。

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的丑恶现实,把改造丑恶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具有反叛精神的少数人身上。

娜拉出走就是反叛。

他在作品中提出了问题,但是他与哈代一样没有指出正确的斗争道路。

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这是与他们的所处时代是分不开。

 

再说哈代这个人,他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

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

这一思想成为囿哈代创作的一大框窗。

哈代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息弥漫侵入;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

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

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

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

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

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

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

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是命运悲剧?

还是性格悲剧?

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

我就我个人见解下面作以简要剖析与阐释。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

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

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

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

《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

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

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

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

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亚雷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贵族德伯的姓氏。

这个阔少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

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

由于苔丝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而周围的环境又是那样黑暗,没有一个人帮助,没有一个人保护,因此,他趁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

尽管后来他在老克莱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邪归正,自己也作了牧师并打算变卖家产到非洲去传教,然而几十年的恶习并未根除。

当他再度碰见苔丝以后,邪念再生,几年的教诲前功尽弃,倒是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着道袍的牧师的灵魂:

“象你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人开心作乐的,只顾自己乐个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上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

”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雷皈依宗教的虚伪,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作者对宗教力量的怀疑。

此后,亚雷又百般来纠缠、胁逼苔丝,他骂她是傻老婆,欺骗苔丝说她丈夫再也不会回来了,并威胁说:

“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

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

”但是,苔丝宁可继续留在农场里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承受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屈服于亚雷,并接受他的帮助。

然而父亲病死,母亲身体不好,弟妹失学,房子租赁到期,一家人被撵出村子无处安身,为了一家人的活命,苔丝不得不忍辱含垢,接受了亚雷的帮助,作了他的情妇。

从此,彻底断送了她终生的幸福。

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

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机器、法律的保护。

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

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

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

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法律对苔丝的迫害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

  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凌辱后,内心的自尊使她不愿屈居亚雷身边,作他的情妇,成为他享乐的工具。

毅然决然离开亚雷,回到父母身边。

然而世俗的舆论、传统的道德,像一支支利箭一样向她射来。

为了躲避舆论,也为了躲避人类,她不出家门,只有等天黑以后,她才跑到树林里面,只有在最孤独的时候,“她才好像最不孤独”,才能体验到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勇敢地接受了一个不贞洁女人的地位,为了她的忍气吞声地活着。

孩子死后,为了躲避舆论和忘掉不幸的往事,同时,她体内“没有消耗的青春”,“寻找快乐的本能”,对未来的憧憬,都促使她第二次离开故乡,受雇于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了挤奶工。

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克莱,度过了她一生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克莱是与亚雷完全不同的人。

他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象他的两个哥哥那么庸俗。

他虽然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当牧师“为上帝服务”,更愿意从事实业——务农,克莱鄙视阶级偏见和等级观念,厌弃都市繁华生活,自愿到乡间务农。

他不怕吃苦,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农场主。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朝夕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也更向往着自然,纯朴、清新的生活,为此,他不愿意娶有钱人家的小姐,而要娶农家姑娘为妻。

这些都表明克莱思想上进步、开明的一面。

在对待女性和恋爱问题上,他和亚雷也大相径庭。

他对女性温文尔雅,对恋爱问题严肃认真,认为如果要爱,就要认真,就要负责任。

这也显示他精神上高尚的一面。

正是由于克莱身上这些闪光之处和他对苔丝锲而不舍的追求,使苔丝在经历了一个时期情与理的内心冲突后,改变初衷,答应了他的求婚,狂热地爱上了他。

然而,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孕育着悲剧因素。

克莱爱苔丝,不象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栽了多少跟头”,“都要一样地爱”。

“他爱的是真火少,虚火多”,更趋于理性和“轻灵”。

因此,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纯洁的象征,完美无暇的杰作,“天地间没有什么象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

”然而,一旦苔丝诚实地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所受凌辱,那么克莱心目中的偶像就崩塌了。

首先他感到的是受到了愚弄,“非常残酷”的愚弄,这一下子“把他的生命、他的宇宙,全都给改变了。

”他不能接受现实,不止一次地对苔丝说:

“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

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

这种从理性、从观念出发的爱,不仅扼杀了他心中真实的感情,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

当然,这只是造成克莱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他们的爱情悲剧另一重要原因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

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是却不肯原谅、饶恕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也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有本阶级的印记;他卑视出身,瞧不起大户人家,但从传统出发,仍旧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

”他说:

“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正道出了她的心曲,他正是从传统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

克莱对苔丝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甚至“不能优容苔丝”,他视而不见苔丝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而且永远扑灭了爱情在她心中重新唤起的希望。

如果说是亚雷·德伯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安玑·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

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情人的遗弃,爱情的挫折,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万念俱灭,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穷无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

克莱抛弃苔丝后,远涉异国来到巴西,饱受生活磨难之后,才真正了解人生,才认识到自己所固守的传统道德是何等的迂腐,既坑害了苔丝,也坑害了自己。

内心的悔恨,对苔丝的思念,使他又重新去找苔丝,然而,苔丝的幸福早已被他断送了,他的到来,只能更加深苔丝的不幸,使她更感受到自身的屈辱,此时苔丝心中痛苦、悔恨、绝望之情达到顶点。

丈夫的归来,两人的重逢,使苔丝看到自己再一次受骗,一怒之下,杀死亚雷,复了仇,对自己长期所受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和屈辱,以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进行了大胆的、强烈的抗议。

她用自己的行为,不仅向自己所爱的人——克莱证明,而且也是对自己证明无罪。

在这里,尽管恶人遭到报应,但主人公的悲剧并未能转化为喜剧。

苔丝复仇,只是杀了一个亚雷,造成社会悲剧的因素依然猖獗。

何况,等待着苔丝的是绞架。

苔丝的死是社会悲剧的集中和浓缩。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

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逃避的。

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

“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

”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