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783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A)

(1)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2)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市。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生产生活情况:

①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②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居住干栏式房屋,挖水井。

制造陶器玉器等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的半坡;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生产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石刀收割庄稼。

②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进行渔猎。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坑。

他们能制造彩陶。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3)炎帝和黄帝①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②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黄帝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2、夏朝的建立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A)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历史开始跨入文明时代。

(2)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后灭商纣,建立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B)

(1)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

为了巩固西周统治。

②主要内容:

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作用: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A)

(1)春秋霸主:

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

①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②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改革:

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2)战国七雄:

齐楚燕赵韩魏秦。

战国著名战役:

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5、孔子及“百家争鸣”(A)

(1)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

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政治思想: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

德。

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2)百家争鸣:

①出现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②主要派别:

儒、墨、道、法等。

③思想争鸣:

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战国时期的代表有:

墨家:

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儒家:

孟子,主张: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民贵、君轻”等)。

道家:

庄子,主张:

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主张: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兵家:

孙武:

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6、商鞅变法(C)

(1)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作用:

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秦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意义(C)

(1)秦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咸阳。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地方推行县制。

经济文化上:

①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

①北击匈奴修长城。

②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建灵渠。

(3)意义:

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

徭役繁重、赋税很重、刑罚残酷。

(2)经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在陈建立政权。

(3)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9、汉武帝(C)

(1)推进大一统措施:

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②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2)影响:

①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0、丝绸之路(C)

汉朝开辟的横穿欧亚的陆上商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1、三国鼎立形成(A)

(1)官渡之战背景:

东汉末年,北方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

200年,作战双方:

袁绍与曹操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背景: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时间:

208年,作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经过: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12、江南的开发(A)(参照第19条相关知识,主要是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过程及表现)

13、北魏孝文帝改革(B)

(1)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

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汉化措施:

添加:

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穿汉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与汉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

(3)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治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14、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B)

(1)贞观之治:

①措施:

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人名)思想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专制制度;民族关系上: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各族发展(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上:

对外开放(玄奘西游、国际大都市长安)。

——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②评价:

其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5、隋唐科举制度及明清八股取士(B)

(1)隋唐科举制度①定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在隋朝隋炀帝时期创立,唐朝时逐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唐太宗时:

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时:

创立殿试制度;开设武举;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曾八次举行。

影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才学做官。

它使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固定的八个连续的部分即“八股文”形式。

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6、唐代中外文化交流(B)

(1)遣唐使来华交流,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中外文化交流特点:

具有双向性)

17、唐代的民族交往(A)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18、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A)

(1)政权建立:

916年,契丹阿保机建立政权,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都汴京;1038年,党项族元吴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1115年,女真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都会宁。

(2)碰撞与交融:

宋辽战与“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金灭辽,“靖康之变”金灭宋;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军民抗金斗争及宋金和议;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3)认识:

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

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19、宋代的社会生活、南方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A)

(1)宋代的社会生活:

①城市:

瓦子和茶肆;②丰富的节日生活。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①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a南方自然条件好;b政治中心南移;c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d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②过程:

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而到宋代已成定局(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主要表现:

a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b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c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

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d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最早;e南方人口超过北方;f海外贸易发展,广州等地设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蕃坊”“蕃市”“蕃学”等。

20、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及民族关系发展(B)

(1)政权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1272年都大都。

措施:

元世祖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发展社会经济;开凿新运河、开辟海运。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

(2)民族关系发展表现:

①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②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B)

(1)明朝时期:

①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指挥;②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查官民言行;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监视百官、百姓,“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③科举考试考“八股文”,实行削藩政策。

(2)清朝:

①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期废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为加强君主专制,康熙、雍正、乾隆时大兴文字狱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

22、郑和下西洋(A)

(1)过程与规模:

1405~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评价:

①作用与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②局限性:

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2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A)

(1)戚继光抗倭:

明中期海防松弛,戚继光受命浙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

1662年,在打败殖民者后,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A)

(1)巩固西北边疆:

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2)紧密与西藏联系:

确立达赖和班禅中央政府册封制度;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密切西藏同内地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清朝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25、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B)

(1)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

①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者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26、古代数学、医学、青铜工艺成就(A)

(1)数学:

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2)医学:

①东汉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上的创举,被誉为“神医”;②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③明代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青铜艺术:

商朝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7、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的主要成就(A)

(1)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

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统一后规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又推行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2)古代书法、绘画主要成就:

①东晋王羲之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代表作《兰亭序》,被后人尊为“书圣”;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描绘汴京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28、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A)

(1)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创作了大量作品,称为“诗史”。

(2)宋词:

代表词人包括苏轼、李清照及辛弃疾。

(3)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9、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A)

(1)战国李冰父子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在四川成都平原赢得“天府之国”美称)

(2)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3)隋炀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明清时期修建的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30、四大发明及其影响(C)

(1)造纸术: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2)印刷术: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3)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4)火药:

唐朝时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最早提到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31、《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A)

(1)北魏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编著《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从书中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资源的国家;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3)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

1、林则徐虎门销烟(A)(1839年6月)(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C)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A)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通过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及影响(B)

(1)甲午中日战争——时间:

1894~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通商口岸;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3)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左宗棠收复新疆(A)

清政府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在新疆各族人民的配合下,清军收复了除伊梨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及影响

(1)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反帝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及其地位和作用(C)

(1)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诉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如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

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9、戊戌变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及影响(C)

(1)兴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高潮: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5)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0、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C)

(1)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11、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915年,陈独秀、胡适)(B)

(1)目的:

反对尊孔复古。

(2)领袖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主要代表人物及活动:

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和科学;②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两面旗帜:

民主和科学。

(4)两大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