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7453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强国读经典.docx

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坚定性推进一个新的热潮、高潮、大潮。

也就是“文化强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尤为重要的是读经典。

古人云: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在漫长的历史演义、变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圣人、哲人创造了、积淀了、留下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

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精品、是岁月长河中的精华、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恒久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

经典,有文学、史学、诗歌、伦理、哲学、楹联、故事、小说、绘画等形式,它记录了、印证了、表达了、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之后,其沧桑的历史、智慧的光芒、思想的价值,跨越远隔的时空,是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汇聚着人类最重要的理念、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具有普及性与现代价值,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久脊梁。

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

读点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

司马迁《报任安书》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标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诸葛亮《出师表》的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我们树立了勤恳不怠的榜样。

魏政《谏太宗十思疏》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天祥《正气歌并序》中“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舍生取义,坚守气节。

如此经典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精神财富。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

“这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恰如无边暗夜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着我们的未知前途。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对经典书籍的阅读,是含金量很高的文化阅读。

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读史可以提升智慧,读经可以磨炼品质,读文可以激励斗志。

古人曰“鉴往而知来”。

有位哲学家指出:

“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发现时代变迁的大势,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功能的认知。

特别是经典文化的警醒教育,形成了不乏点亮的“为官从政文化”,流传下来许多动人的事例和格言警句,一直在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感化人。

如对于施政,有“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对于“官民关系”,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谋事,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对于廉洁,东汉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名言振聋发聩;以及论青史留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河南省内乡县衙古迹几幅楹联,意蕴绵远,至今仍引人深思: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为了加强对官员的警示,有的甚至辅之以鬼神知、因果报、子孙福的劝诫。

如“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要一分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等。

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内化经典、运用经典,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灵魂。

特别是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读经典能帮组我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各种关系,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能让我们的人生态度有所依归、理想更加坚定,更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

当今,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中读点经典,对于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增强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大有裨益的。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知民意。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代经典中充满着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

“读典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从《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后来的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直到“五四”新文学均贯穿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警句名言、理论讲述、人生信仰、思想理念。

在这里,有以民心为贵的思想,比如“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地之间、莫贵与人”,“天下以民为贵”;有以民为本的理念,比如“浩渺天际,民心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凡居于上位者,简民苦者是谓愚,敬民爱民者是谓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为官之道,先存百姓;执政之要,顺乎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有以民为天的忠告,比如“王者以百姓为天”,“人君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时空无限,百姓为天”;有以民为仁的谈述,比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以为己任”,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董仲舒提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墨子主张“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道家亦有(老子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以民为水的告诫,比如“君者舟也,庶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居心似水,若受贿贪财,使一个抱屈者,神诛鬼灭,执法如山,倘通情畏势,有一事不公者,男盗女娼”;有以民为镜的要求,比如“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有以民为秤的标准,比如,谚云: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古人说: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从古代经典中,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为官以民为本,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深知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人民公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官就是为民,为民才能当好官。

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树官德。

中国经典文化传统的主体和核心,在于道德修养理论,特别是为官从政者的“官德”修养尤为重要。

老子说,爱民治国集中表现为“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

怎样才能实现爱民治国的“四自”理想状态和治国目标呢?

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治国理政者具有无为而治的政德。

《老子》第三十七章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老子看来,只要治国理政者能够坚守无为而治,恪守“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的治国理念和境界,以身作则,做到质朴、清静、不贪欲、不妄为,老百姓就会群起效仿,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天下将自定。

庄子对这种情况感慨地说: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今则不然。

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

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

日出多伪,士民安敢不伪?

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庄子这段话用对比的手法,告诉人们什么是爱民治国、什么是祸国殃民。

在庄子看来,治国理政者一定要恪守为政之德,恪尽为政之责,把社会清平归于百姓,把出现的失误归于自己,把正确的做法归于百姓,把各种过错归于自己。

治国理政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做到爱民治国,否则就会祸国殃民。

在古代的经典著作中,有很多是讲道德、官德的。

把它进行一下分析、概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崇德尚义。

对于这一点,古人有许多论述,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德则兴、背德则崩”,“官德隆、民德昌、国家兴,官德毁、民德降、国家衰”,“大忠无言、可以充盈天地,大德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这种以义至上的道德观,将会鼓舞激励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重视礼义廉耻,坚持人格尊严,从而,在政治上凸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文明特色,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明确了“明辨义利、明理节欲”的修养和在道德上明确了以义树德的尊严及标准;在社会上能形成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

二是修己求仁。

古人在看待做人者、当官者,把修己求仁这个道德范畴,既作为做人的标准,又作为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做官从政者,要求更应严于修己求仁。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树德,所以做官要修己求仁,求仁立德。

《论语》载:

“颜回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按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行为规范行事。

通过这种强制性复礼活动,“仁”就会逐步内化为人的本质、转化为德。

“求仁”要靠主体自身的努力,才可能求仁而获仁,如果没有这个努力,便不可能达到休养为道德的目的,这就是“求仁由己”,求仁者德。

在这个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反身而诚”、“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

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形成以礼教为主的修身方法。

同时,古人还提出了“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福生于清俭,命生于种畅”,“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不难看出,以“修己求仁”为中心的修养之道是内外统一、主客一致、以自律为主与自律他律并重的修身之道,是“德”以生存的内在因素。

三是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

对此,《大学》将其总结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显然,“修齐治平”这是官德之果。

当然,修身是基础,是前提,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修身”提升官德这个基础。

在经典中突出强调了君子为官最为重要的合法性基础之一就是“德”,只有有德的君子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

《论语》里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官身正,百姓会仿效其道德修养,因此无需严苛法令强制规范百姓行为;倘若为官失德,百姓同样会效仿,不正之风就会遍及社会,所以虽有法令也无法有效管理百姓。

因此,没有德性的人不配为官。

君子修身养性不仅关乎为官合法性问题,对于社稷安危、民风教化也意义非凡。

《论语》有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君子的本分就是弘扬道义,应把传播仁爱道德作为自己的社会担当,终其一生都要努力不懈,所以任重道远。

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强调,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一特征在现代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的背景下,在法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不仅有利于拒腐防变、胜任本职工作,更对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意义非凡。

再者,官德具有放大效应、示范效应、导向效应。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官德建设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福祸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则政权安、国运旺、百姓福。

所以,古人都强调“修身立德,治世之本”,“无德不足立身,从政无德不足于建功”,“立身立业,必先养德”,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党政干部来说、德的核心是党性,德的要义是心纯,德的内涵是品正,德的表现是清廉。

要常学习以明德,善修身以立德,保本色以养德,用好权以行德,勤为民以施德,严律己以守德,强监督以严德;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居高官而纤尘不染,理万财而分文不贪”。

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办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做到宗旨永不忘、名节永不丢、品德永不褪、本色永不变,展示出“修齐治平”之品德。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重廉洁。

中国廉政文化精大博深,内容广泛,引人注目,历代相传,为之生辉。

老子在自律方面有“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在“圣人不积”上,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讲私欲是罪恶之源上,有“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推功揽过上,有“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在为人勿贪上,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施政勿乱上,有“无为而治”;在待民勿欺上,有“圣人无常心,当以百姓之心为心”。

在对待清廉的品位上,庄子曰: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桀士为夹”;在廉洁的情怀上,庄子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在廉政形象上,庄子曰:

“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在内心素净上,庄子曰:

“清静无为,忘我无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对待功名上,庄子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心态,曰: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在历史上,特别是管子,首次把廉政提到社会政治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把“礼、义、廉、耻”比喻为国家的四根脊柱;为人要“方正”,不畏“恶”人、恶行、恶势力,指出:

“廉不蔽恶”,“方正秉公”;把廉政建立于朴素唯物史观之上,指出: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天下”而生死和“以人为本”的大道。

,同时,在廉政文化上,还早见于《周礼.天冢宰.小宰》指出“以听官府之大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

历代贤士清官还论述道:

“廉者、民之表;贪者、民之贼”;“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公生明,廉生威”;“天道酬勤,人心向廉”。

讲廉政,表现在思想上就是“从官贵恭慎,立身贵廉明”;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言必有中”,“时然后言”,不巧言乱德;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廉洁光荣,贪贿可耻”;表现在取财上,就是“见得思义”,“见予后取”,不妄取妄予。

为政清廉,以廉从政,还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告;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清心;有“热闹繁华之境,一过辄生凄凉;清真冷淡之为,历久愈有意味”的真谛;有“勿以物乱官,勿以官乱心”的正气;有“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有“以廉立身,以廉养威”的理念。

唯有廉心的人,才能看到百姓的心,有廉心的人,才有大爱,照亮一方天地;有廉心的人,才能为民造福而无怨无悔;有廉心的人,才有人性的馨香。

今日现实社会之纷繁、欲望之无穷,党员干部只有具备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真正懂得乐不藏在自身和自心,美不源自自私和自大。

古人云:

“公廉第一难。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廉可以促公,公可以补廉,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公廉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在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朝历代的先贤们都非常崇尚和追求公正清廉的人格品质,《淮南子·修养训》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述: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指出统治者只有做到公正无私,他的主张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赞同。

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说:

“当官之法,为有三事:

日清、日慎、日勤”。

我们要以此为座右铭,做到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做一个不法之言不说、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无私奉献、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正派做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长气节。

气节,即志气、节操。

气节,是人的第二生命,是精神之骨和支柱,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人性上的坚定性、原则性、纪律性、纯洁性。

中华民族自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时守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传统美德。

气节不仅是道德箴言,也是人生品行。

气节,指的是人格;气节,指的是尊严;气节,指的是秉性。

读经典,要增气节、长气节,才有胆识、人格、魅力、魄力。

在许多经典中,其一,有讲朝气讲气节的,比如“夸父追日”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毅力、“愚公移山”的执着、“闻鸡起舞”的勤勉、以及“风激沧溟立,惊涛拍翠峦”的骨气”;其二,有讲志气讲气节的,比如“人无志而不立”,“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夫志,气之帅也”,“有志者事竟成”,“古之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其三,有讲正气讲气节的,比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等,都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不朽名句。

其四,有讲勇气讲气节的,比如“夫战,勇气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之矣;出乎其萃,拔乎其类,怡若登天然”,“山登绝顶我为峰”,“大江东去”,造就一代风流人物。

其五,有讲锐气讲气节的,比如“涉深潭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敢入虎穴,才得虎子”,“明知牙齿痛,偏啃硬骨头”,“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去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磋峨”,“万古诗人呕肺肝,乾坤锐气得来难”,“力拔山兮气盖世”,以锐气展现岗位的风采,浇灌人生的精彩,赢得人民的喝彩。

人活在世上,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一样东西不可少——气节。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特质”。

任何人,一旦没了气节,即使他身有再大的官职,在世人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大写”的人。

古往今来,为了守住做人的气节,有的人可以把尚未戴热的“乌纱帽”抛而弃之,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也要呵护人格尊严。

如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于公元405年秋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不久,上司派了一名既粗俗又傲慢的官员前来视察。

一向气正骨直的陶渊明感叹道:

“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人折腰。

”他遂辞去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务,又如东魏元景皓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最终遭到高洋的杀害,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诠释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寓意。

同时,在历史上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王贞仪有“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魏源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毛泽东有“不到长城非好汉”,都表达出非凡的志气。

气节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一种气魄、一种境界,它是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心理、气度、志向、人格的综合反映。

气节,是横马立刀的胆识,是壮怀激烈的抱负,是仰天长啸的豪气,是力挽狂澜的魄力。

气节,具有君子之胸,哲人之怀,平和之态,愚公之志。

经典里倡导的人生气节,应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今天仍应得到弘扬,其主要表现应在于心系天下,志在为国,为民谋利。

然而,在如今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很少看到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身影,也看不到传统志士心忧天下的情怀,个别人理想信念淡化,目标追求矮化,生活情趣俗化,视个人权力地位比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先,有的即使工作很努力也只是盯着位子做,瞄着利益干,甚至大行“官场”潜规则,拉关系、找靠山、入圈子,吃吃喝喝,跑跑送送,其行为不仅与党性要求相差甚远,也看不到古之志士的精神风骨。

一个重要原因是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舍不下对利益的追求。

在当今这样相对太平的时代,似乎无亡国之虞,无国耻可雪;财富和奢侈成了一些人成功的标尺和生活标准,于是其气节就不自觉地转移到对物质利益追求上来。

当然,不能说追求利益一定是错误的,如果心中仅有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谋取个人利益,则是错误的。

历朝历代不是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中华民族血脉就不会如此绵延不绝;如果当年的共产党人不是甘于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民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独立和小康生活。

具有气节的人生哲学,则是把胸怀全局,追求崇高,向往远大,面向未来,保持高洁,永不言败,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当今,气节是领导魅力之最、之峰、之崇。

气节,是豪迈,是信仰,是决心、是凯歌。

唯有胸有气节的人,从事的事业才长盛不衰。

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心血、汗水,就必须有气节魅力,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铸国魂。

人有人魂,党有党魂,国有国魂。

魂,它是生命之本质,永不死之精神。

当今之魂,就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诗人李白说:

“忽魂悸以魄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

“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

”灵魂是生命的绿洲,失去它,思想的旷野只能是一片杂芜,行动的驼队永远也不能走到理想目的地。

从读经典中所知,在历史上、史书上,中国民族之魂其本质,就是爱国主义。

读经典,有助于铸造爱国之魂。

春秋时期孔子的保卫“父母之国”,强调的“君君、臣臣,君子之仕行其义”的思想。

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思想隐约包含其间。

战国末期,出现了楚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诗歌《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召后人!

《汉书》的《苏武传》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高层次的把爱国主义精神上升到做人之魂的高度,诠释着爱国主义之魂的崇高、伟大、光彩。

可见,爱国主义一直是古典文化中一个重要母题,是铸造中华民族之魂的文化渊源。

在千百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凉,还是“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坚贞;无论是“何日请缨提锐族,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迈,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无论是“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期望,还是“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扬眉之神,总有一批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或抛家别亲,终身守边御敌;或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或面对强敌,英勇不屈;或迎难而上,乘胜之前;或排险除害,保护苍生。

中华大地从“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死犹未肯输心去”的黄宗羲,从“恨死犹衔负国殇”的翟式耜,到“将军徒手犹搏战”的关天培,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的秋瑾。

国家有难时,他们“视身若敞屣”;民族危亡时,他们“临难不顾生”。

镇守边关,“拔地参天是勇将”;问鼎中原,“安邦定国尽忠臣”。

他们都充分表现出了“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侠义;要以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威武;“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雄壮;“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的气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献身;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献身于祖国的鲜血之花,这就是忧国之情、爱国之心、献身之行派生的大气、豪情、雄心、赤胆。

试看,在经典国魂之精神的支配下,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科学家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历经周折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和青春修建了被称为“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