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3.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分析 3.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分析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难忘的;而童年的生活和感受,则是铭刻在我们心中的宝藏,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是心灵中最温柔的港湾。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四篇作品,追随作者的思绪,去了解他们多彩的童年生活,去体会他们童年的酸甜苦辣,我想,走出作品,你一定会思绪飞扬,那童年的一点一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
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
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月迹》是一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散文。
整个构思都是从孩子的灵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的角度,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文本的。
在跌落反转的过程展示中,写出孩子的一种由期待--惊喜--惬意--满意,到紧张--遗憾--失望的心理历程真切的心理历程。
作者先从平静处起笔,很快推进到情绪高扬处--中秋节的夜晚,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月亮进来了,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从痴情的期待,到专注的神态,凸现出孩子们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从而写出孩童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三颗枸杞豆》是一则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我”童年时候怎样受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从而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好学的故事。
课文的前半部分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等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捉金巴牛、追大花蝴蝶的动作描写更是富有感染力,都很符合儿童的心态,充满了童趣。
在行文语言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用三个“○”来比喻三叔的一事无成,给人以启迪、教育。
当然,“我”以后成为植物学家与小时候的“乐园”和爱好是有着潜在的联系的。
文章生动而又富有启迪。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
文章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
在组织上,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文章就条理清楚,眉目分明。
当然,最富有童趣的,莫过于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如写“男子汉”吃青菜:
“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
”写“他”买橘子:
“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等等,使人忍俊不禁。
品读文章,你会发现,童年竟是那么的可爱。
《柳叶儿》也是一篇写童年趣事的叙事散文。
但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浓浓的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
在那样的童年时代,在那样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些本来都是极苦的事,可正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童年的“我”仍然是感到了无穷的乐趣。
细心的你品读后会发现,这“乐”中的滋味又是多么苦涩啊!
五篇讲读课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精读、略读篇目。
学习本单元,应该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诵读欣赏安排了一篇短小文言文和一篇微型小说。
对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可让学生多读,在读的基础上弄清全文大意,进而让学生展开讨论:
从这则故事可以引申出什么道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微型小说的教学,先引导其认识什么是微型小说,进而品读文章,努力去发掘文章的内涵和寓意。
本单元写作,要求理清写人记事的线索,扩展课外阅读,写出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
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它能将精彩的材料组织起来成为华丽的美文。
教学中,可从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记叙线索有几种入手,让学生明确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想象,写出叙事清晰、真情实感的文章。
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劝告”。
“劝告”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由心理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
“口语交际”活动课上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注意劝告的对象和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表达技巧和方法的热情中激发起与人友好交流的信心。
切实地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抓住文章的线索,明确“爬山式”的构思艺术。
2.朗读体会本单元散文优美、含蓄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
3.在名家名篇的启迪下,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并能够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4.学会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说话和用婉转的话语打动对方的方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15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月迹》(1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1课时)
《柳叶儿》(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整理行文思路及构思艺术;
2.品位文中的“乐园”及趣事;
3.赏析作品的精彩语段;
4.归结行文主旨。
重点难点:
1.对私塾先生的理解;
2.对主旨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导入新课
在《一面》中,我们结识了一位热爱、关心青年人成长的鲁迅,那是成年的鲁迅。
那么少年时代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让我们读课文,捕捉少年鲁迅的童年生活。
二、朗读课文,梳理思路
(一)介绍一种读书方法:
牵一发而动全身
1.以“乐园”为切点,理读课文2-8段的主要内容。
2.以“趣事”为切点,理读课文10-24段的主要内容。
(二)归结行文思路及构思特点。
全文前半部分写“乐”,后半部分记“趣”,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前后内容在结构上形成比照,结构井然,程序明确。
(三)朗读1、9段,说说他们的作用。
1.交代乐园的来源2.揣测去书屋的缘由
三、品读精段,揣摩作者描写乐园,记述趣事多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一)朗读课文2-8段,看作者怎样写出乐园的趣味。
A.三季美景
1.先找文段的偏正短语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色)
光滑的石井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感)
高大的皂荚树诽谤的黄峰短短的泥墙根(状)
轻捷的叫天子臃肿的根(状)
2.从不同角度把本段的意象分类,从中捕捉行文技法。
植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动物:
鸣蝉、黄蜂、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态:
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喷出
静态:
菜畦、皂荚树、何首乌根、木莲、覆盆子
视觉:
触觉、味觉、听觉
季节:
春天、夏天、秋天
行文技法:
多角度多侧面描写“乐园”。
3.分组朗读,读出层次,读出情感:
乐。
B.神秘美女蛇
1.精段3-6段,揣摩作者怎样写美女蛇,它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插叙这个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结:
增添神秘色彩;不要跟陌生人讲话。
C.雪地捕鸟
1.读出雪地捕鸟的过程;
2.说说雪地捕鸟带给我的教益。
(二)研读9-24段
1.寿镜吾老师怎样对待“我”的提问?
2.在休息时间,我们在后园做些什么?
3.朗读师生读书的场景,说说鲁迅为何对此记忆犹新!
4.上课时孩子们做游戏、画画儿、说明了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评价、戒尺、罚跪),来说说寿镜吾老师的品性。
参考:
严肃、方正、博学、可爱而又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三)探究:
1.在乐园、书屋中,作者分别得到什么教益?
参考:
情趣的培养、做人的修养、性子要稳重、读书要投入。
2.你认为三味书屋对于少年鲁迅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关联?
它给少年鲁迅提供了文化学习的最好的时机,给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为未来鲁迅先生选择文学道路奠下基础。
四、总结全文
1.前后对照又不断攀升(爬山式)的构思;
2.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少年鲁迅的成长经历;
3.启示:
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板
书
设
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趣事
状色音味读书习字对课
全貌植动局部比照戒尺罚跪瞪眼
(不必说)物物(单是)折腊梅花寻蝉蜕
美女蛇的故事过渡做游戏画画儿
冬天雪地捕鸟
附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另一种上法——采访鲁迅(口语交际)。
■课堂实录——
(说明:
鲁迅和记者都由学生来进行,当然,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读书要到位,思考要全面、深刻。
)
师: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自由的天地、知识的宝库;三味书屋也留给他深深的记忆。
让我们一同走近鲁迅、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作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记:
鲁迅先生,很高兴有今天的“一面”之交,更高兴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据说你把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旧事重提》中,为何又改名为《朝花夕拾》呢?
鲁:
《旧事重提》收录的都是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生活情形。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只能来个“朝花夕拾”。
记:
《朝花夕拾》共多少篇?
分别是什么篇名?
鲁:
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记:
看来你对童年生活有着深刻的记忆!
我想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向你探讨几个问题。
鲁:
行!
记:
你把百草园比作“乐园”,它“乐”在何处?
鲁:
它曾给我带来丰富的动植物知识、观赏之乐、口舌之娱!
记:
前天,我读了《梦回“百草园”,梦回“三味书屋”》,您自己在一开头时也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一个只有野草的园子,何足以乐?
鲁: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它又勾起我对往事不尽的记忆。
是的,百草园中多的是野草,然而,在少年时代,百草园是我唯一的、也是最自由的嬉戏场所。
在此,我饱览了缤纷的菜蔬;品尝过紫红的桑葚,更有探险猎齐心理的满足——那就是按住斑蝥的脊梁让它喷出烟雾;徒手掘出何首乌,考证它是否像人形,是否吃了能使人成仙。
这些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其中也不乏我在成人之后,在面临现实的复杂、沉重、压抑中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美妙幻想,也许真正的百草园没有我描绘得那么美,可能是“距离产生美感”吧,也或许是人性的本然。
总之,“百草园”是我永远神往的精神家园。
记:
百草园中还有别的趣事值得你回味吗?
鲁:
那一定是冬天捕鸟了!
记:
你曾经捕到过鸟吗?
鲁:
也捕到过几只,但终究捕获不多,至今还是一种遗憾!
(笑)
记:
你遗憾的是什么?
鲁:
润土父亲在教我捕鸟的同时也教给我实际的技能,并教导我做事要耐心、细心。
而我却常常因为操之过急,导致收获很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记:
做事要耐心细心,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品质,谢谢你提醒我们。
(笑)然而,百草园如此美丽又富有乐趣,却也有凶险的地方——美女蛇的出没,你怎样看待美女蛇的故事?
鲁:
对美女蛇的故事,有许多人认为是一种迷信,而我却是宁肯信其有的。
美女蛇当然是不可能遇到的,但像美女蛇这样的人却是常常会遇到的。
“美女蛇”的故事,自然是长妈妈希望“我”对待类似这类凶险之人时,要有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美女蛇的故事”教给我最初的人生经验。
记:
后来,你不得不离开百草园了,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呢?
鲁: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体验当时的心情,朗读第9段。
记:
(朗读第9段)
记:
你能描绘一下你的私塾先生的模样吗?
鲁:
他长得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记:
先生都让你们做些什么事?
鲁:
读书、习字、对课。
记:
先生教给你们的书都懂吗?
鲁:
大部分不懂,唯有对对子,方能引起我的注意。
我从对对子中习得了不少知识,寿先生也因此而比较喜欢我了。
记:
对你提问“怪哉”一事,寿先生没有给予回答,你认为是他不会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
鲁:
应该是不愿意回答吧!
过去的教育,都是让我们读经、史、子、集之类被视作是正规的书,对“怪哉”这类旁门左道的问题,先生是拒绝回答的。
记:
你刚才提到“教育”,那么你怎样看待你的先生,怎样看待当时的教育制度?
鲁:
寿镜吾先生是一个宿儒,对他我还是相当敬重的,在他那儿,我学得了不少书本知识,这为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还很和蔼,这从他有戒尺而不用,有罚跪的规矩而不使上可以看得出来。
至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它只顾传授书本知识而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体验,严重束缚了孩童富于想像的头脑和心灵。
它用时也束缚了授课老师的手脚,使他们连“怪哉”之类的问题也不敢作答。
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我是不满意的,这从百草园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乏味生活的比照中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记:
你说得太好了。
我们可否这样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要来揭示旧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进而表达您儿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情?
鲁:
可以这样理解。
甚至可以说,“百草园”不仅是我儿童时代的游戏场所,更是我成年之后,回首遥望家园时的一种精神寄托。
百草园,永远是我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梦想,在那儿,我可以自由的玩耍、嬉戏、猎奇、生存;百草园永远是我心弛神往的精神乐园,在那儿,我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成长与成熟的快感!
记:
鲁迅先生,你说得太好了!
你诗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灵气而又富有纯美人性的你!
那么,从文章本身来看,你最得意,最拿手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鲁:
不敢谈得意,许多人都来信询问我对文章第2段的写法,你们的课本上也注明要背诵这一段,我就谈谈这一段吧。
(1)从表达上看,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2)从表现手法上看,我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来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色,其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这一议论句,由面而点,打开了百草园的生物世界之门。
我还调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觉),让大家跟我一起体验童年生活的美好神奇。
(3)从语言上看,我尽力调用描写色彩的词汇;句式长短交错;读来音韵和谐。
你们可以尝试着与我一起来朗诵第2段!
教
学
反
思
七、月迹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初读理清行文轨迹;
2.质疑品赏文章意蕴;
3.精读体悟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1.月迹的真正内涵;
2.月亮的象征意义;
3.奶奶在文中的作用。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过八十只蚂蚁小跑的声音吗?
你看过玫瑰花开放的过程吗?
你寻找过月亮的踪迹吗?
让我们来看课文《月迹》,跟着贾平凹,去寻找月儿的踪迹,感受月儿的美丽,并尝试去体验成长的滋味吧!
二、初读理清行文踪迹
(一)默读全文,寻找文章行文踪迹。
1.文章的标题是“月迹”,那么就让我们抓住“迹”来寻找文章的踪迹吧!
默读课文,用最精炼的词语归纳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2.交流:
盼月→观月→寻月→“喝”月→找月→拥月。
(二)浏览全文,寻找月亮的踪迹。
1.文章的踪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在何处呢?
浏览课文,争取用三字来解答。
2.浏览、交流:
没有月→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心中月。
(三)跳读课文,看怎样找到月迹的?
1.跳读奶奶的语言,理解奶奶在文中的作用:
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再读带“了”“呢”“哩”的语言,看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童心无限,爱心无限,明白孩子们是在游戏中成长的!
三、质疑品赏文章意蕴
(一)质疑解疑。
1.读了文章,看了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提出富有挑战的,能难倒老师的问题来。
2.同桌合作找问题。
3.师生合作解答疑问,作适当点评。
4.小结:
两次寻月,层次有所不同,前一次是找大自然之月,后一次是找心中之月。
“喝月”,乃是刻意而为之,“拥月”则是在心中真正地拥有。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就是这个道理。
心怀明月,你便有月了,这是一种境界!
(二)探究:
在你的心中,月亮是个什么?
1.个人想象,小组交流。
2.学生代表交流回答。
3.文中的兄妹三人认为月亮是什么?
弟弟说:
“月亮是我所要的。
”
妹妹说:
“月亮是个好”
“我”说: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
小结:
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对于充满童心的孩子来说,它就是幸福、美丽、爱的符号或标志。
在找月的过程中,我们先是找到大自然之月,再找到无处不在的月,最后找到心中之月,心灵也由“不满足”走向“满足”。
奶奶就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根拐杖,引领我们从单纯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心灵也慢慢成长、成熟起来。
与其说,文章是在描写月迹,莫如说是在展示我们心灵成长的轨迹—在找月的游戏中,我们悄然成长着。
四、品读体悟语言特色。
成长的道理,奶奶是不是板起脸来,用政治说教的方式灌输给我们?
没有,那么,奶奶用什么方式?
用语言—亲切的语言。
1.再读奶奶的语言。
2.不仅奶奶的语言亲切,行文语言本身也是亲切,柔和的(不经意的)。
挑读你认为写得优美、亲切的语段,反复读读,体味深蕴其中的美感及使语言亲切起来的原因。
3.精段欣赏,想象画面。
五、总结收束、布置作业
画面美不美?
美!
美的原因是作者的语言亲切,唤起了我们的童心,使我们仿佛也来到那个中秋之夜,伴着作者一起体验童年的乐趣。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个像文中的奶奶,我的爷爷一样的“重要他人”,带领我们去发现月儿在悄悄中留下的脚步,心儿在成长中悄悄留下的痕迹,在不经意中引领你悄悄成长。
课后,请你也尝试用亲切的语言,把你成长的轨迹记下来,写在日记本上。
六、总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
“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
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再到成了“我”的创造和标记,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
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板
书
设
计
心中拥月满足
沙滩议月
月迹眼瞳见月
河中寻月
杯中“饮月”
院中望月不满足
教
学
反
思
八、三颗枸杞豆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3.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导入:
现代作家程海的小说代表作《三颗枸杞豆》,它曾获得延河第二届文学奖。
作品以其深邃的哲思、多元的主旨、形象的描摹、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童年好奇、顽皮、成长的生命画卷,可读性极佳。
一、抓切点理读课文
1.淘气鬼:
捉金巴牛——捣鬼——逃学——遇三叔——观野豆角花——再遇三叔——被赠枸杞——获得启示——不再淘气。
2.植物学家
小山村——小树林——乐园——春光四溢——大花蝴蝶——在林中遇见三叔——跟三叔观野豆角花——捉太阳——三颗枸杞豆——成为植物学家。
3.乐园4.谜语5.太阳6.〇
二、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结文章的构思艺术(爬山式,见板书。
)
三、赏读细节,解读多元主旨
(一)赏读初遇、再与、回避三叔的三个部分的细节,分析三叔的人物个性。
1.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2.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3.我把西沉的太阳看作“一个红色的车轮”,三叔“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他似的”?
“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
4.小时候,我是个淘气鬼,爸爸的拳头没有征服我,但三叔的一席话却使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二)由此,我们得到底启示是什么?
1.珍惜时间是完成工作的最佳方式。
2.目标明确,矢志不渝。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板
书
设
计
三颗枸杞豆(爬山式构思)
人生启示
接受枸杞
回避三叔
再遇三叔乐园(小树林)
初遇三叔
逃学树林
教
学
反
思
附录:
《迷人的美景,精神的家园——赏三颗枸杞豆》
一、用一组巧设的悬念勾连一篇动人的文章
《三颗枸杞豆》描绘的是“我”童年时代的生活,文章却从“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写起,这个植物学家小时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
一个“淘气鬼”而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是文章设置的第一个悬念。
因为“我”的淘气、逃学,“我”在小树林子里邂逅了三叔。
三叔一声声的唉叹:
“时间不多了,太迟了,太迟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第二个悬念。
“我”带着乏味回到家中,父母为“我”解开了“太迟了”的谜底。
而后第三个悬念又陡然而起:
“我”再次见到三叔时,他在地板上画了“一屋歪歪斜斜的塔”,“一堆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塔”、“书”、“树”是第三个悬念,他们代表了什么?
第四个悬念是在这三幅画下,分别画了三个圆圆的“〇”,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谜语啊!
三叔用最简洁的语言向我介绍了他的落寞的一生:
“塔”是他的建筑理想;“书”是他的作家之梦;“树”是他的生物学家幻想!
三个“〇”则是他三个理想的失败,一生平庸的成绩。
第五个悬念是三叔捉太阳的情景。
“太阳”怎能捉住?
捉住“我”的脸蛋也说:
“也是太阳?
这也是太阳。
”这个悬念留给大家无尽的思索。
最后,三叔离大家而去,留给我一份贵重的赠礼——三颗红色的枸杞豆,谁又能猜出这三颗拘杞豆的秘密呢?
而“我”终于用心灵读懂了它的谜底:
三颗枸杞豆,是三个句号,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它又是三个遗憾的零分;它是三叔一世无成的告白;它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万事从0开始。
这正是第六个悬念带给“我”的启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从小树立理想,并为此而执着奋斗、努力上进以达成目标。
六个悬念像一个个圆环,环环相扣,悬念叠起,勾连成一篇动人的文章。
二、用一个凄美的故事铺写一曲人生的赞歌
作者写三叔的一生,无处不染上“凄美”的情调。
看,他从那春光四溢的树林走来,却是“柱着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体……嘴唇发紫,像紫红的桑葚”。
如此瘦弱、有病的身子与烂漫的春光是这样不协调。
可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老人,却对大自然充满着热爱之情!
乃至于对一朵花,一枝叶也观察得那么仔细!
“时间不多了,时间不够了;太迟了,太迟了……”的声声叹息,流露出他对时光的流逝的慨叹,对一生无成的懊悔,对年青生命的关爱——用数小花蕊的根数和叶子的叶脉对“我”进行观察技能的教育,引导我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后来我终于知道,这样一个瘦弱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