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86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6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docx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1技术类型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技术类型

(按主要功能)

单项设施

备注

 

渗透技术

透水铺装

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

渗井

 

储存技术

湿塘

雨水湿地

蓄水池

雨水罐

调节技术

调节塘

调节池

 

转输技术

转输型植草沟

干式植草沟

湿式植草沟

渗管/渠

截污净化技术

植被缓冲带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人工土壤渗滤

 

2单项设施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个功能,如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

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计算,并对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的设施选型和规模进行优化。

2.1透水铺装

概念与构造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意义:

1)表径流洪峰流量,减轻排水压力。

由于透水性沥青路面可减少地面70%~80%的径流量,所以设置简单的路侧排水沟即可满足排水要集中降雨时透水路面能减轻城市排水管线的泄洪压力,减少地下的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

2)提高行车安全性、舒适性。

透水路面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的积水现象,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

反光现象减少后行车更加安全和舒适,尤其是在夜间,效果突出。

3)环保效益良好。

透水路面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可将雨水渗入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维护地下水。

经过路面和路基的截留、吸附、物降解等作用,净化径流,使其水质更好。

透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具有吸音作用,与常规路面相比可减少行车噪声。

4)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透水路面可以起到隔热层的作用,因而缓解热岛效应。

据报告,透水路面温度维持在35℃40℃,而常规密级配沥青路面温度则在60℃左右。

5)拥有系列色彩配置,更加美观。

透水路面颜色中较丰富,有利于提高城市市容市貌,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材料的选择

渗透性(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是由上至下均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表层采用孔隙率高的耐磨材料(如连锁砖、植草砖、水泥板块、砌石、透水性沥青),并以透水性较高的砂石为基层,则降水可由表层面材间的缝隙渗入地表以下,使得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一般透水性路面的透水能力为正常土壤吸收雨水的60倍。

对于透水性路面,其主要性能参数是透水性、抗压性、耐磨性。

同时,路面下基础层的蓄水度和土壤层的吸水能力也是此种路面渗透雨水的能力的相关因素。

透水性路面多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等多孔材料来铺装面层。

1.透水沥青混合料:

透水沥青混合料常用于路表磨耗层,兼具磨耗与排水功能,加之所用集料级配为空隙率较高的开级配,故常称开级配磨耗层沥青混合料(OGFC)。

透水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为单一粒级且用量较大,而细集料与矿粉填料用量很少,从而形成骨架—空隙结构,空隙率可大于20%。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以经验设计为主,其排水、降噪等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空隙率。

2.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水泥混凝土属大孔混凝土,它采用单一粒级的粗集料,同时严格控制水泥浆用量,使其恰好包裹粗集料表面、但不致流淌填充其间空隙,这样便在粗集料颗粒间形成可透水的较大空隙。

透水水泥混凝土通常不加砂,但也可加入少量砂以增加强度。

3.透水路面砖

目前我国透水路面砖品种较为繁杂,常见的有混凝土透水路面砖、自然砂透水路面砖、陶瓷透水路面砖等,其设计、生产方法不尽相同。

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和自然砂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砂、石颗粒用无机胶凝材料或有机粘结剂搅拌混合后压制成型,形成带有通道孔的砖坯,再经养护而成;陶瓷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陶瓷碎粒经配料压制成型,并预留通道孔,烧结而成。

此外,近年来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在工程中的用量增多,其砖体透水孔隙的形成不是靠预留通道孔、而是在原材料中加入松香等发气剂,发气剂在制砖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形成连续孔隙,此种孔隙孔径较小、分布较均匀。

4.植草格

在人行道和停车场地面,非连续拼接块状或镂空的植草砖、连锁砖,这些框格状镂空模块铺在较厚的粗砾石之上,多孔的可渗透织物铺设在砾石之下,以防止土壤颗粒扩散进入砾石的空隙之中。

模块中间植草,使雨水渗透到土层,使地表土既可渗水又可接触空气、阳光,以利植物生长。

草皮砖因有草类植物生长,能更好地净化雨水径流及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试验表明它对重金属如铅、锌、铬等有一定去除效果。

框格状地砖铺设的可渗透路面,基本不存在堵塞问题,它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较好的工作。

然而砖块会因为受过多车辆的碾轧易发生沉降或错位现象。

注意事项: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透水砖铺装典型构造如图4-6所示。

透水面60-80mm

 

图4-6透水砖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

适用性:

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透水铺装应用于以下区域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

(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2)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优缺点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

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

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式

组合式透水模式主要是采用两种类型的铺装材料,即透水铺装材料和不透水铺装材料相结合,在平面上组成不同的铺装图案,构成点、线、面三种生态化透水的铺装形式(图11),通过透水点、透水带、透水面达到生态透水的目的。

加一张全部全透水

                                                       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型图

 

设施维护

(1)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2)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

(3)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相关规范: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

 

2.2绿色屋顶

概念与构造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

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

规程》(JGJ155)。

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4-7所示。

图4-7绿色屋顶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

15°的坡屋顶建筑。

优缺点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设施维护

(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2)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

(3)排水层排水不畅时,应及时排查原因并修复;

(4)屋顶出现漏水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防渗层。

 

2.3下沉式绿地

概念与构造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如图4-8所示。

 

溢流口

 

图4-8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优缺点狭义的下沉式绿地适用区域广,其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均较低,但

大面积应用时,易受地形等条件的影响,实际调蓄容积较小。

2.4生物滞留设施

概念与构造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

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简易型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如图4-9、4-10所示。

 

 

图4-9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图4-10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生物滞留设施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形式多样、适用区域广、易与景观结合,径流控制效

果好,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但地下水位与岩石层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陡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将增加建设费用。

2.5渗透塘

概念与构造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渗透塘应满足以下要求: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

水平)一般不大于1:

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mm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h。

(5)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渗透塘典型构造如图4-11所示

 

最高地下水位

 

图4-11渗透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渗透塘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大于1hm2)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但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优缺点渗透塘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建设费用较低,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后期维护管理要求较高。

 

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塘维护管理

(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

(2)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大进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凹等;

(3)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4)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

(5)调蓄空间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及时清理沉积物;

(6)边坡出现坍塌时,应进行加固;

(7)由于坡度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

(8)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

(9)出水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换填填料。

 

2.6渗井

概念与构造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渗井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雨水通过渗井下渗前应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

(2)渗井的出水管的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内顶高程,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的出水管管内底高程。

渗井调蓄容积不足时,也可在渗井周围连接水平渗排管,形成辐射渗井。

辐射渗井的典型构造如图4-12所示。

雨水箅子

图4-12辐射渗井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

渗井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优缺点渗井占地面积小,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但其水质和水量控制作用

有限。

 

渗井、渗管/渠维护管理

(1)进水口出现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2)设施内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或过流能力不足时,应及时清理沉积物;

(3)当渗井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填料。

 

2.7湿塘

概念与构造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

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湿塘应满足以下要求: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

水平)一般为1:

2-1:

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

水平)不宜大于1:

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湿塘的典型构造如图4-13所示。

 

 

调节水位

 

调节容积(可选)

溢流竖管格栅

 

溢洪道

堤岸

调节水位

进水前置塘

 

储存容积

常水位碎石

 

碎石

沉泥区

 

配水石笼

 

沉泥区

 

排水孔

阀门放空管出水

 

图4-13湿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

优缺点湿塘可有效削减较大区域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是城

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建设和维护费用高。

 

2.8雨水湿地

概念与构造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雨水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

0.8-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雨水湿地典型构造如图4-14所示。

 

调节容积(可选)溢流竖管堤岸

 

进水

 

阀门

图4-14雨水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适用性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优缺点雨水湿地可有效削减污染物,并具有一定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控制效果,但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

湿塘、雨水湿地维护管理

(1)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冲刷措施;

(2)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

(3)前置塘/预处理池内沉积物淤积超过50%时,应及时进行清淤;

(4)防误接、误用、误饮等警示标识、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及预警系统损

坏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完善;

(5)护坡出现坍塌时应及时进行加固;

(6)应定期检查泵、阀门等相关设备,保证其能正常工作;

(7)应及时收割、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

 

2.9蓄水池

概念与构造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蓄水池典型构造

可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

适用性蓄水池适用于有雨水回用需求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根据雨水回用用途(绿化、道路喷洒及冲厕等)不同需配建相应的雨水净化设施;不适用于无雨水回用需求和径流污染严重的地区。

优缺点蓄水池具有节省占地、雨水管渠易接入、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蚊蝇滋生、储存水量大等优点,雨水可回用于绿化灌溉、冲洗路面和车辆等,但建设费用高,后期需重视维护管理。

 

蓄水池维护管理

(1)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时,应及时设置碎石缓冲或采取其他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