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716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

参考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参考)2019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制

2.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

“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

”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麦迪逊(  )

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民主制度

C.主张集权政治  D.否定公民权利

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列强从对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领土的瓜分

B.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表现

4.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干涉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5.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

“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

该内容反映了(  )

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B.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D.世界形势的缓和

6.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

”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7.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8.在以弘扬剑、侠文化为特色的武侠小说中,龙泉宝剑的铸造人欧冶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开创了铁质兵器的先河。

据此判断欧冶子大致生活(  )

A.夏商时代B.春秋战国时代

C.秦汉时代D.唐代

9.有学者认为,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

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10.关于近代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

出下列统计图表。

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经济舞台

12.“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A.外向型农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

B.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13.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这主要说明(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中央集权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1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这说明()

A.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福利制度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C.“混合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15.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B.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D.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16.《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这里的“它”是指(  )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B.农村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下图分别为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  )

A.战争的影响B.经济政策的影响

C.“左”倾思想的影响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

18.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

买力降低。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

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

A.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制造业

B.加速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C.使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冲击

D.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19.“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

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

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

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

垄断。

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

寻常的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20.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

“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

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21.创刊于1861年的《新报》称:

“因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

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

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22.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

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

张。

表明(  )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20世纪初年,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

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

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是两

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这反

映了(  )

A.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24.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裸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

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

苏联政府这样做()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现B.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是贯彻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

25.学术界普遍认为: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

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

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

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

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

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

10.6%。

……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

这些口岸一般是

被迫开放的……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

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齁不安(注:

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

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8分)

27.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

点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

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二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

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

“集体经济”面目全非。

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

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

如此退却有何意义?

(6分)

(2)根据概括罗曼·罗兰的观点。

请以史实说明。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

什么?

请举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的史实。

(4分)

28.(16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

考。

材料一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

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

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

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

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

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4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8分)

××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5×2=50分)

1-CAACB6-DABCB11-CADDA16-DBDBC

21-DBCB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答案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4分)

(2)起步晚,发展缓慢,程度低;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4分)

(3)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破产,农村人口的流动。

(8分) 

27.答案 

(1)退却:

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2分)意义:

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4分)

(2)观点: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但成效显著。

(2分)

说明:

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分)和西方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大危机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2分)

(3)“集体经济”指人民公社体制。

(2分)

举例:

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分)

28.

(1)特点:

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

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

(任4点,4分)

(2)积极作用: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4分)

(3)原因:

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8分。

回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