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6573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

(20)假象是()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三、多项选择

(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A实用主义的观点B旧唯物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34)感性认识是()

A认识的初级阶段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5)理性认识是(ABD)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6)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3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40)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41)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A学生读书B农民起义B运动员训练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4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43)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AB)

A普遍性品格B直接现实性品格C主观能动性D历史继承性

(44)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45)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4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

(47)“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48)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

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

(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50)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5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52)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53)相对真理是指()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包含谬误

(5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D人类的精神活动

(55)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56)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5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58)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说明了()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5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6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6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6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

A审美关系B实践关系C认识关系D主从关系

(64)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6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6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或“左”或“右”的错误

(6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68)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D听从感觉的召唤

(69)科学研究要经过()

A孕育阶段B准备阶段C明朗阶段D验证阶段

(70)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7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7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四、判断说明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错误。

认识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主观是第二性的属于思想观念等的存在,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是第一性的存在,而主观在本体论中是作为与物质相对立的第二性的存在,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对象,客观指的是全部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在本体论上是第一性的存在,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中与主体相对应才获得对象性。

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并非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错误。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真理是人类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性的东西,混淆两者是错误的。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

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误。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品格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仍然属于主观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无法确定认识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7.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

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

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

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

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

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思考题:

教材91—92页

答案: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C.实践性

3、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6、《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7、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

8、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

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

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中共十七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

这是用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13、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C.矛盾的特殊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8、“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段话表明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1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

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B.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

2、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D.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8、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B.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决不能一蹴而就。

这是因为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5、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哪两类现象。

A.物质现象D.精神现象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17、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

18、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C.批判地继承D.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19、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D.画饼不能充饥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的事,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

2、发展就是运动,运动就是发展。

×

3、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

5、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