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6378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1应用.docx

心理学基础1应用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流派

1、行为主义

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下形成的。

斯金纳由于其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主张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

2、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他指出,变态行为应当被看作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功能失调所致,只有研究病人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才能治好病人。

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难免也有以偏概全的,他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作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分析学说被认为是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重大的精神打击。

他认为人基本上是由许多冲动支配的,这些冲动许多是潜藏在觉知不到的无意识状态之中。

3、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反对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的偏激观点和决定论。

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注重人的社会性和独特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该学说旨在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行为动力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层次: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与行为效果

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两个要素:

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个体行为的质量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反之会下降。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

3、归因理论

主要涉及到的是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

其核心假设是,个体总是试图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

行为的归因有2种:

环境归因、个人归因

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和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伟纳,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认知过程

1、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性: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2、感觉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后像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受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

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明显,视觉的也很明显。

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

正后像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负后像就是该颜色的补色,如一个黄色的对象,我们会感觉到一个蓝色的后像

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加减2歌组块,可以是7歌无意义音节,也可以是7个彼此无关联的字母或7个单词。

组块是指将若干个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3、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其中外显记忆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内隐记忆分程序记忆、习惯、情绪。

种类

时间

特点

感觉记忆

0.25到2秒

容量大,有形象性

短时记忆

5秒到2分钟

7加减2

长时记忆

时间无限

无限,心理活动的基础知识

 

情绪与认知

1、沙赫特的理论

其情绪理论是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主要内容是:

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和评价。

2、阿诺德—拉扎卢斯的理论

阿诺德强调认识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拉扎卢斯将其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既承认情绪生物因素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个人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随时发生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评价中。

每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分。

智力的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智能的结构》一书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

而它们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可能在某一两方面是天才,而在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各种智力都一般,但是他拥有的各种智力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显得很出色。

他提出七种智力是: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后来又加了第八种智力,认识自然的智力。

2、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超越智商》一书中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元智力理论。

他不同于多元智力理论,而是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

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

由此,他提出了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

成分智力:

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背景智力:

主要指和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

反映出智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看重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经验智力: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具体包括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即应对新异性的能力;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1、本能与抑制

弗洛伊德深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启发,把人的身心组织也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

早起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来他又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都是生本能。

生本能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

2、人格的内在冲突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立即满足欲望;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延迟满足、部分满足;超我遵循完美原则,是人格的最高部分,不能玩不能满足,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3、人格的发展与健康

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动力)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将其称为性感区。

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其中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早期经验决定论)如果前三期力比多的满足过于放纵或过于限制,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该现象叫固着。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他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统一体。

他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包括:

婴儿期

儿童早期

学前期

学龄期

青春期

成人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思维的发展

对个体思维发展的解释,最有影响的就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

他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特点是: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示或认知结构。

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动作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研究4—12岁儿童的道德概念:

方法是讲故事

他律阶段:

儿童遵守道德观念是被迫的

(1)从结果进行道德判断,很少考虑行为的动机

(2)难以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立场看问题

(3)道德判断简化,“全对”或“全错”

(4)道德准则是权威制定,不可改变

自律阶段:

儿童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1)从行为动机进行评价

(2)能够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判断

(3)认为行为结果可能不止一种,道德判断多样化

(4)认识到没有绝对不变的道德准则,规矩是人定的

 

学习与人生

学习:

是基于经验或练习而获得知识,产生行为、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一致的持久变化的过程。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试图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规律)

(1)经典条件反射

简单的学习,很少需要信息加工或信息理解

简单的学习,靠联想实现

这个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

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味觉厌恶:

在哪里吃饭,发现虫子,就再也不去那里了;

巴甫洛夫的实验。

(2)操作性条件反射

特征:

个体是主动地操作、适应、改变环境,主动地学习

1、强化:

增强反射出现的频率

2、类化和辨别

类化(泛化):

趋同

例如被狗咬过的小孩害怕所有的狗

辨别(分化):

辨异

例如只有饲养员的脚步声才会伴随食物

3、习得、消退与自然恢复

习得:

两个刺激相伴多次,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

无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条件刺激,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自然恢复:

已经消退的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重现

操作条件反射的正强化和负强化

(1)相同点:

都是为了提高某种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2)不同点:

正强化:

个体表现某一行为是为了得到愉快的体验

负强化:

个体表现某一行为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行为

依恋

1、儿童依恋的类型

(1)焦虑—矛盾型(20%)

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极为痛苦;

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

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2)安全型(60%)

当父母离开,婴儿变得心烦意乱;

父母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

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3)回避型(20%)

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

在重聚的时候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

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玩具

2、成人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60%)

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

相信在需要时,会随时出现;

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

(2)焦虑—矛盾型(20%)

忧虑于他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

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愤怒

(3)回避型(20%)

他们似乎不在意亲密关系;

宁愿不依赖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安全型依恋的特点:

持续时间长

信任

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