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6265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docx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5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1

  一、问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数学组一号考生

  二、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个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与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是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________,首先我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本篇说课《小数与乘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知识,通过小数与整数的乘法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习题,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后面小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合理把握学情时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的了解。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与小数乘法,掌握小数与乘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举一反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默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于小数与小数的学习和小数与整数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架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理解小数与小数的乘法,并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激发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五、学情分析

  德国大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掌握它们,结合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教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首先导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采用,问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过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程的知识内容。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首先导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采用,问答法和自主探究法的方法,通过结合生活的实际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出本堂课程的知识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

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①,即欣欣文具店全景图。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如果你来买某种文具,怎样才能知道你该付多少钱呢?

"旨在让学生明白要知道购物中需要付多少钱,必须知道物品的单价和所购的数量。

待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出示课件②,即文具专柜。

在学生观察中提问"你从这个文具柜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是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从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选择"买3支钢笔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自主解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算式2×3表示什么意义?

从而为后面小数乘法意义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明理获知

  首先是在合作交流中,初步感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在学生回顾整数乘法意义之后,提问"买三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学生这时应该不难就能列出算式0.2×3,随即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你是怎么想的?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初步感知0.2×3表示的意义。

紧接着设问"0.2×3的结果是多少?

",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计算0.2×3的方法。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小数加法和将小数转化整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再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能用自己的话阐明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课题并板书。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闯关题。

  第一关是试一试:

  ①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元?

  ②买两把直尺需要多少元?

这关是模仿性练习,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关是涂一涂,即根据算式涂涂得出结果。

  第三关是填一填,即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根据乘法算式写加法算式,这两关是提高性练习。

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四关是想一想:

0.2×3=0.6,3×0.2=?

这关是深化性练习,一是让学生明白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二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整数乘小数的意义也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通过这样闯关练习,不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练习中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体会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

  总之,本节课这样设计是基于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新知的获取,建立数学模型。

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对"生成"和"开发"的关注如何,把握如何,调控如何。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各位考官辛苦了,请问需要擦黑板吗?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2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

“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5页,例1—例4)包括:

  

(1)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

  

(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

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

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

(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

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00米)

  板书: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

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

(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

(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

(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

(0.30)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

(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3/10)用小数怎样表示?

(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

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

0.3是3个1/10。

所以得出:

0.30=0.3。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

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

(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

(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

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70=0.7;105.0900=105.09。

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

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

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__.08=4.0803=3.00

  练习:

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

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

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

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

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

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

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

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

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

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3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

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

想知道些什么?

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

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

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

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

几只小兔?

几只小狗?

”又该怎样统计。

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

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

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

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

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

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

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

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

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

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

然后引导分析:

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

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

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你最想统计什么?

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

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4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在课本上的第84页上,共有三个例题,是一节新的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

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

也是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事还可以向学生初步参透函数思想。

  二、说教学过程

  1.“变”中求“不变”,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先出现一道除法算数“8÷4=2”,然后变化被除数和除数,使之成为:

  16÷4=4

  24÷8=3

  40÷2=20

  使学生看到犹豫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商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出现“80÷40=2”,让学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从而引出课题。

  “商的变化”是学生经常见到一般的现象,“商不变”则是一种特殊现象。

教学中,打破老框框,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中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学,这样引入,手法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求“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2.突破重点,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现的,如下表: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3

  400

  800

  商

  观察:

  1.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

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

商有什么变化?

  2.第4、3、2、1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

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

这一环节老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学有方向。

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新规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

  例1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

  (例1:

口算3600÷6004800÷400)

  这个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讲完例10的练习中,最后出现一道这样的判断题:

  (150÷10)÷(30÷10)=5()

  学生判断后,请与150÷30进行比较,这两题的结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题容易计算?

学生回答:

15÷3容易计算。

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例11的学习中去,这时教师列出下面几个自学提纲:

  ①这两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口算题?

  ②课本上是怎样做这两题的?

  ③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例2是一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笔算除法的简算题:

  (例2:

8760÷120)

  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这道题只需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即可达到简单的目的。

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了笔算除法的简便运算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全划掉,而忽视了缩小相同的倍数。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里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想一想,下面各题中的哪些零可以划去?

  230√920450√9900600√90600400√5060

  这样做既突出了新知识的难点,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正确进行简算扫清了障碍。

  在第2题中,我编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90÷18=(900○□)÷(180○□),这道题要求学生充分应用商不变规律,使等号两边的式子相等,同时提醒学生“0”不能作除数。

第3题的难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最后一道1200÷25=()÷100,除数由25变成100,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规律进行口算和简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在这堂课中既注重基础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

数学说课稿小学篇5

  一、教学内容:

教材59页——61页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

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三、教学重难点:

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

(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

对这是时间行走的声音,是时间老人的脚步声,时间老人不停的走着走着他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了(出示时钟11:

59)认识这个时刻吗?

  师:

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

(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

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

(1秒)

  揭示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