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6155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docx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

第二问:

“渐”字宛转、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答案: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想准确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和表现情感的方法,就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

张耒的这首《初见嵩山》,写法很别致。

作者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诗的前两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

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本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在表现作者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作者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对整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回答第一问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就很容易答出是“惊喜和亲切”,同时第二问这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也就不难答出是通过层层铺垫委婉地表现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否则就会流于空洞。

答案: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

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以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尾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妙处和“清瘦”二字的精神内涵。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

天色向晚,北风吹散了云,吹停了雨,几座山峰的轮廓重又显现出来。

浓云大雨中,是看不清山峰的。

本来是由于云散雨歇,山影才再次出现的。

但是一个“出”字,却把山峰动态化了,像是它们主动从云丛中挣脱了出来。

“清瘦”,使我们感到雨水荡涤后嵩山的洁净和峭奇。

那映衬着数峰的天幕,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也是一碧如洗的,是纯净的。

因为只有如此,数峰“清瘦”的形态才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雨后群峰夕照图。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的印象。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所以,本题要答得完整到位,不仅要求考生有很深的语言功底,还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4.(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答案】①使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缨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缨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2分)

或:

使用渲染手法。

(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缨、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2分)

或:

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1分)如上句由朱缨、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理解重点诗句的能力。

“一晴生意繁”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总写了四月农忙季节的繁忙。

第二问可从颔联,颈联,尾联中找到答案。

【答案】

“一晴生意繁”的意思:

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

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

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

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5.(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能读出这是一首闺怨词。

由“恨极在天涯”可以看出,这里是因为思念之人远在天涯而恨。

这“恨”是思妇的离愁别恨,是爱极而生的恨,这“恨”字包含了深深的爱和思念而不得见的惆怅。

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

如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1)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三、四两句写山月不知道自己的心事,水风将“我”眼前的花吹落,通过山月、水风的无情来反衬出思妇内心的悲哀。

(2)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

这里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而又无人理解自哀自怜的形象。

【解析】这两句意思是说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

旨在以山月、水风、落花的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可见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形象。

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句写景,意为“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思妇在百无聊赖之中,再凝望碧蓝的夜空,朗朗月光之下,白云缭绕。

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一点点地、缓缓地斜移,似动非动似的。

这里借景物的描写将对远人的思念和心绪的不宁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6.(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第一步:

判断诗歌的类别。

从诗的大意来看,本诗是一首写景诗。

第二步:

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判断诗歌整体写的是乐景还是哀景。

从“春风”“晴后雪”“红光”“银山”等词语来看,本诗写的是乐景。

第三步:

通过寻找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来确定诗人的情绪。

从“逐胜”“最爱”等词语可判定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再结合诗歌的意境,确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参考答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

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

参考答案: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7.(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

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炼句题答题三步走:

简单地翻

译,说明

写的景和情⇨叙述好在哪

里,指出所达

到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什么

手法,起到

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小题主要考查鉴赏词句的语言,既要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更要答出语言组织中所用到的手法,即衬托手法。

第二小题考查的是整个下阕的内容,所以在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回答全面一点,尽可能通过分析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案:

(1)“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8.(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第一个空,抓住标题“未展芭蕉”和“未开海棠”,结合诗歌的大体内容,就可以知道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状态的植物。

《未展芭蕉》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未展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芳心未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作者以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第二个空主要抓住两首诗共同的表达情感的诗眼即可。

答案:

还未展开 芳心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首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芯,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9.(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

沙漠名。

鹈泉:

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分)

【解题指南】要做好此类题目,必须要对诗歌的几种常见题材类型及相关知识有大体的了解与把握,具体参考如下:

题材类型

常用典

型物象

思想内容

及感情

写作手法

作品示例

怀古诗

古迹、古人

怀古伤情、怀古讽今、怀古论事

对比、借古讽今、用典、借古述怀

杜甫《蜀相》、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刘禹锡《石头城》

边塞诗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孤雁、关山、沙场、玉笛、铁衣等

征战之苦、思念之苦、反战情绪、塞外风光、卫国豪情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

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

《凉州词》、李白《塞下曲》

山水田

园诗

山水、田园、梅兰竹菊等

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隐逸情怀

以动写静、以声衬静、寓情于景

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送别诗

长亭、杨柳、晓风、月亮、夕阳、大雁等

对友人的

祝福、离愁别绪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思乡诗

明月、蓬草、鸿雁、落叶、浊酒等

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寓情于事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类型。

整体阅读这首诗歌,我们发现所展现的内容是边疆战士战罢归来的场景,再结合一些典型的意象,如“破讷沙(沙漠名)”“雁”“铁衣”等,可以断定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答案:

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