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5993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大纲.docx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

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

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

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

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

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

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

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

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

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

  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本章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

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

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

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

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

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

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

(1)国家与公共政策。

(了解)

(2)国家府与公共政策。

政府的要素是体制、机构和公务人员。

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政府

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政府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

现代政府的基本活动

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政策。

(3)公共政策的构成。

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这三种形式

构成的,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

(4)美国的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中国的公共

政策的形式构成:

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5)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是指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

用的政策体系。

在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之间则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

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三、公共政策的结构(掌握)

  

(1)公共政策的结构是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

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有效的分级控制;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

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四、公共政策的本质(掌握)

  公共政策的本质指的是最能体现公共政策内涵的根本属性。

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公共政

策是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公共政策是政治管理和进行统治的工具;公共政策必须服务于

社会发展方向。

五、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掌握)

 政治性与公共性;合法性、权威性与强制性;回应性与普遍性;利益倾向性与价值取向性;

稳定性与变动性;公平性与效率性。

六、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了解)

(1)管制功能

(2)引导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本章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解公共权利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了解公民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诸

环节和逻辑流程;掌握如何使公共政策过程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

本章重点:

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政策过程的理性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本章难点:

公共政策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关系。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掌握)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了解)

①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

转化为政策产品的系统;

②公共政策的主体分为两大类——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

、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和选民。

③公共政策的客体,即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政策;

(2)公共政策系统化的构成(掌握)

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内部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网络系统。

从结构的角度看,科学化、现代化

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这七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巨

系统,涉及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相关政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信息、咨询、决策、评估、监控、反馈七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了解)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三大子系统构成的。

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高度复杂性。

二是巨大差异性。

三是历史变异性。

  

三、公共权利与公共政策(掌握)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

国家机构是公共政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制定者和生产者,它决定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效力范围;

而内在于国家机构的公共权力的大小和职能的多寡则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与数量。

国家机构决定公共

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国家权力、国家职能

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①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②治理能力是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和

公共权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指导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③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在其形成中要受到诸多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政府体制最为

重要,也最为关键。

国家结构主要有单一制和复合制。

它决定了决策权的纵向分布形态,进而影响

到公共政策的效力和范围。

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公共

政策的决定权相应地也有所不同。

(4)公共决策体制

所谓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决

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根据最高决策者数目可划分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根据决策权使用的特点可

划分集权制与分权制。

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首要因素。

从公共决策主体的角度来看,决策者素质是影响政策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决策者个体素质包括其价值观、道德品质、智能水平、性格风格四个方面。

  四、公民与公共政策(了解)

  公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或选民不仅是公共

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

  

(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五、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诸环节(掌握)

(1)第一阶段:

政策问题的形成:

政策问题(政策要求)、政策议程(政府议程)、政策分析

(设计方案)。

(2)第二阶段:

政策决定:

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政策声明)

(3)第三阶段:

政策实施:

政策执行(政策输出)、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六、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掌握)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权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

强制力。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掌握)

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尽管在原则上那些处于最

高层次的人有权正式决策,但实际上政策议程的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掌握)

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

预测、判断和抉择。

(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掌握)

民主决策或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

公共决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

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与气氛。

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

公共理论本质上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它有两个基本假定:

一是“经济人”假设。

二是交易政治学。

决策过程的民主化首先要在尊重

本国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经济体制等约束条件下,确定一种适应于本民族决策的民主规则。

在我国,民主集中制是公共决策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本章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弄清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公

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明确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和分析方法;注重掌握政策诉求和政

策议程问题。

本章重点: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形成因素;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本章难点: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掌握)

(1)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

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

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

客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团体与组织活动;政府和社

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掌握)

①关联性

②主观性和人为性

③历史性与动态性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了解)

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的变迁(现代化进程

中常常出现的科技变迁、资源分配不均、生态变化、社会解件、价值失序等都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等;国外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

等,都引发诸多国际问题)、武器的革新与发展(易于引发战略武器的控制、裁军、军备竞赛升温

等、国际关系以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

三、政策诉求(了解)

〈1〉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

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2〉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

①政治领袖。

②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③民意代表。

④大众传媒。

⑤政府部门本身。

四、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包括政策问题分析、政策方案分析和政策执行分析

(1)边界分析法(掌握)

它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2)多角度分析

它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

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3)类别分析法

(4)类比分析法

(5)头脑风暴法(掌握)

(6)假设分析法(掌握)

(7)伦理分析法

(8)原因层次分析法(掌握)

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分为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

五、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

策问题的过程。

它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类。

(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重点掌握)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

六、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重点掌握)

(1)外在创始模型

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在民主和平等社

会常见。

(2)动员模型

属于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2)内在创始模型

属于政府因解决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远离公众议程。

在财富和权利高度集中的社会常见。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

本章内容:

掌握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熟悉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理解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本章重点:

掌握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途径。

本章难点:

政策方案的设计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掌握)

(1)公共政策目标的概念

公共政策目标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

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

二、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掌握)

(1)实事求是

(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4)明确具体

(5)伦理考量

三、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掌握)

(1)政策规划的含义:

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主体:

法定的制定主体是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研究机构

(3)政策方案的设计:

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的阶段

四、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掌握)

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1)评估和择优的标准

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实现政策目标

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等等。

(2)预测性评估(掌握)

预测性评估的方法:

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投入—产出分析。

(3)可行性评估

①政治可行性

②经济可行性

③行政可行性

④法律可行性

⑤技术可行性

⑥社会可行性

五、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重点掌握)

(1)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2)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发挥个人的决断作用、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决策

(3)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①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②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③政策的法律化

六、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了解)

常规决策,属于程序化决策,是平常时期程序性和确定性的决策。

危机决策它要求组织(决策单位和人员)在高度逆境中(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的约束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第六章  公共政策执行

本章内容:

掌握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模型、过程与手段、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本章重点:

掌握政策执行的资源与手段、政策执行偏差产生原因。

本章难点:

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与模型(掌握)

 1.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

过程。

其本质上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

过程,是将一种政策附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2.政策执行的规定性

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实施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执行的原则(掌握)

总原则: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①计划周密

  ②执行准确

  ③灵活创新、全局与局部兼顾

二、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

 1.政策执行的理论(掌握)

  ①行动理论

  ②组织理论

  ③因果理论

  ④管理理论

  ⑤交易理论

 2.理论模型(掌握)

  ①过程模型

  ②互适模型

  ③循环模型

  ④博弈模型

  ⑤系统模型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1.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了解)

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

 2.政策执行的资源与手段(掌握)

  ①经费和人力

  ②信息

  ③权威、执行保护

 3.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引导手段

   

四、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掌握)

  1、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

它是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

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2、表现形式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

②附加式政策执行

③残缺式政策执行

④替代式政策执行

⑤观望式政策执行

⑥照搬式政策执行

3、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执行者的认知缺陷、利益驱使和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执行准备不充分

(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质量低劣、政策环境的变化、利益集团的压力、政策资源的不足

和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4、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掌握)

(1)矫正的对象:

政策本身、政策执行组织和政策目标群体。

(2)矫正的途径:

政策修正、政策增删和政策更新(了解)

(3)矫正的方法

①完善管理体制

②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③科学诊断问题

④及时跟踪评估

⑤强化监督控制

⑥加强舆论宣传

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⑧防范和矫正相结合,重在防范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本章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用途和主体;熟悉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

影响因素;掌握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理解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机制和功能。

本章重点: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过程和步骤、过程对比法、公共政策监督步骤。

本章难点: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公共政策控制程序与方法。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和主体

(1)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掌握)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

政策评估是贯穿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

和功能活动,是迈向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

序,通过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

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重点掌握)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评估是合理

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政策评估是决策

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的评估者(了解)

①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②专业机构和人员

③政策对象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步骤(掌握)

科学的政策评估都包括这么三个阶段,即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实施阶段和评估总结阶段。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掌握)

〈1〉价值标准:

它是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旨在

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

〈2〉事实标准

①政策效率。

②政策效能。

③政策效益。

④回应的充分性。

⑤执行力。

四、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掌握)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掌握)

五、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掌握)

(1)过程对比法的含义与类型

它是指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

①“始-终”对比分析

②“始—中”对比分析

③“有—无”对比分析

(2)价值分析法(重点掌握)

它是美国工程师L·D·迈尔斯在创造价格分析的基础上于1947年首先提出的。

它是对政策方案

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

价值分析的

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分析”,以寻求实现这些

功能的最佳途径。

六、公共政策的监控的含义、机制与功能(重点掌握)

(1)公共政策的监控的含义

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

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这就是公共政策的监控。

(2)公共政策的监控的机制

在政策监控实践中,政策监控的各个子系统,特别是政策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互动方式和规

则,形成一个总体,这是政策监控机制。

(3)公共政策的监控的功能

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政策内容能够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

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尽可能避免政策过程中的负作用;

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缺陷,以便及时实行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七、公共政策监督(掌握)

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

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其目的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中的

有关信息,找出偏差和错误,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八、公共政策控制(掌握)

它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公共政策控制程序,预期绩效—

实际绩效-实际绩效的衡量-实际绩效与标准的比较-发现、确定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纠偏措施的方案-执行纠偏措施。

 

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本章内容:

掌握公共政策去向存在的三种可能性:

稳定、变动和终结;熟悉公共政策周期;明确

公共政策周期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