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395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ocx

精选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浅析文化差异背景下唐诗英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刘杭芬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学院英语专业英语09秋级专升本

【摘 要】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

【Abstract】:

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

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引言……………………………………………………………………………3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3

二、翻译与文化………………………………………………………………3-4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4-10

1、数量词…………………………………………………………………4-7

(1)完全照数直译法……………………………………………………5

(2)变换数字改译法……………………………………………………5

(3)略去数字意译法……………………………………………………5-6

(4)增添数字意译法……………………………………………………6

(5)词类转换法…………………………………………………………6

(6)数字转换法…………………………………………………………6-7

2、地理名词………………………………………………………………7

3.典故……………………………………………………………………7-9

4.删译造成信息遗漏…………………………………………………9-10

四、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

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色色。

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分析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典故和不当的删除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1、数量词

数字是用来表达数目或计算数量的文字符号,本来应表示精确的数目,似乎应是“精确”的代表。

然而汉、英数词在运用过程中,除了精确表达的功能外,还存在着模糊表达的功能。

模糊数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语义内容和语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

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

“Mywhiteninghairwouldbealonglongrope.”用alonglong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

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

Bynner将之译为:

“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hundred”,“万”译为“A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综上所述,数词的语义在语用中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

模糊数字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然而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因此模糊数字既为诗歌增色添辉,又给古诗英译造成了困难。

译者只有充分理解诗的含义,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最大限度地重现原诗模糊美的意境。

因此.在唐诗英译时,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诗歌中模糊数字的翻译需要遵循民族性、通俗性和形象性三大原则,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1)完全照数直译法。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采用数字保留法进行直译,真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特色,这也是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略举数例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I’vesailedathousandlithroughcanyonsinaday。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Afamilyletterisworthtenthousandgoldinprice1[5]160

上述译例都准确、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色,译文也比较地道,可以说译文与原文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基本对应。

(2)变换数字改译法。

所谓数字改译,指的是将数字改大或变小。

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互译时需要改动数字,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试看下例:

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Notabirdonthehundredsofpeaks,/Notamanonthethousandsoftrails原文中的“千”、“万”均为言多,而非实指。

它们分别用于前后句,既显得词汇丰富,又有递进的效果。

译文中用“hundreds”和“thousands”来表达,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数量上有所酌减,但也充分表达了“众多”与递进之意,堪称“貌离神合”的佳译。

(3)略去数字意译法。

模糊数字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为求语句通顺、语义明确,翻译时可不按数字所指称的数字概念翻译,而是依据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语义,略去数字译出其语用含义即可。

如: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Youcanenjoyagrandersight/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

将“千里目”译成“agrandersight”(更广阔的视野),与下文的比较级结构“agreaterheight”(更高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千里目”和“一层楼”的神韵。

(4)增添数字意译法。

有时原诗并没有出现任何数字,但为了使译文能更好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或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个别情况下可酌情增加一些数词,使译文更具感染力。

⑤(岂知雨片云,)戴着几村税。

(陈师道《梳妆》)⋯Therentofhundredsofpeasants⋯/Theirhardonbread?

原诗中没有出现数词,在翻译时译者对译文进行了灵活处理,增添了“hundredsof”,使译文更具韵味、更加通顺。

(5)词类转换法。

词类转换法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古诗英译时常常要将原文里的数词转换成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副词、分词、动词等等。

请看下例:

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Therosterconsistsofmanymusterrolls。

⑦(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lotusflowersbloomfarandwideinsummer。

(6)数字转换法。

汉语中有些含有数词的固定词组,其中数词的计数意义已经淡化。

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整个词组入手,找出其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词,进行准确转换,切忌望文生义进行直译。

如:

⑧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Youthsfromwealthydistrictsviedintheirgiftstoengageher“五陵”为长安城外的一地名,是当时豪门大户的聚居地,译成“wealthydistricts”即可。

若将此词组拆成“五”和“陵”分别译出,反会令读者莫明其妙,除非另外再加注说明。

⑨(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孔雀东南飞》)⋯allnightlongtilldawn。

“更”为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成五更,其中的第五更为夜的最后一段,可直接译为“dawn”。

类似的情况还有“无双”(unrivalled)、“三更”(midnight)等,均属特定表达法,译时宜准确把握,整体处理。

上文归纳的6种翻译方法并非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它们之间应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远非这六种译法所能解决。

只要能译得准确、恰当、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2、地理名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

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

杜牧在《赠别》写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Bynner将后两句译为:

“OntheYangzhouRoadforthreemilesinthebreeze,Everypearl-screenisopen.Butthere’snoonelikeher.”

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

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

“Whenthespringwinduprollsthepearlywindowscreen,Herfaceoutshinesthoseonthesplendidthreemilesway.”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

“Thewindsofautumntheywaitnotforme,ButhurryonthitherwhereIwouldbe。

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

3.典故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

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意译典故而造成文化背景的信息遗漏达不到原诗的文化含量。

请看下面一段秦观《踏莎行》的翻译:

雾失楼台,the tower each lost in the mist,月迷津度,the ferry veiled by the lunar light,桃园望断无寻处。

’fheancient idyllic haven is entirely out of sight.可堪孤馆闭春寒,how can I bear spring cold in a lonely dwelling room,杜鹃声里斜阳暮?

Hearing the wandering cuckoo’s voice in  the sundown gloom?

释寄梅花,Mume flowers sent to me posthaste,鱼传尺素,and letters too from kinsfolk and friend,砌成此恨无重数。

pile agony on agony without an end.郴江幸自绕郴山,Chen river you always pass Mount Chen with your winding flow,为谁流下萧湘去。

But wherefore should you fall into the Xiaoxiang below?

这首诗有一些关键词如“津度”、“桃源”、“释寄梅花”、“鱼传尺素”都蕴涵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涉及到中国佛道文化和文学故事。

但是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只能采取意译即译出诗人的本意,向译文读者隐瞒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当然会削弱原诗含蓄式的审美效果,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就拿“津度”这个词来说吧,它本来是一个佛家术语,佛语称普渡众生为济水的津梁,津度也就是指获得救赎的渡口,所以诗人暗用短短两个字的典故所表达出的迷茫和仿徨的心境决不是一个“ferry”就能替代的。

原诗中“桃源”一词能让读者迅速地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虚构的那个世外仙境,以及自然地想起那脍炙人口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口口”,意译成“the idyllic haven”之后,译文读者当然就不会知道秦观在这里提到桃源一方面因为它是避难之所,另一方面还因为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今湖南郴州市)很近的缘故。

至于原诗中的“释寄梅花”和“鱼传尺素”分别涉及到两个历史故事。

如果直译读者则不得要领,加注解释又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不得不意译,但这就就降低了译诗的文化含量。

我们再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

Fletcher将之译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eledyourheartaway”。

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

再如杜秋娘的《金缕衣》,对于这首诗的标题的翻译就有多个版本。

Bynner将之译为“TheGold-threadedRobe”,是直译字面的意思。

HenryH.hart译为“wiseagetoyouth”是根据诗的主题进行的意译,已经完全背离了“金缕衣”的原意,事实上《金缕衣》是中国古代的曲牌名,这首诗的主题是劝人们珍惜少年时光及时行乐。

因此黄新渠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Advicetotheyoung(Ancienttune:

JinluYi)”,似乎更为妥当。

4.删译造成信息遗漏

有时译者为了语篇连贯,故意删除一些文化信息。

唐诗颇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有些译者由于不能识破和把握其中奥秘,冒然侧除相关的文化信息造成文化缺失。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一句“霉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Herbert Allen Giles把它翻译成"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 The moo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s这里Giles将“今夜”“故乡”剐去,看似损失的只是一两个字,而实际上却丢失了源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今夜”点明了时令,指出写诗的时间是在白霉节的晚上“故乡”突出了作者对月亮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衬托出思乡之情。

所以这两个词理当译出。

同样,许渊冲对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翻译也进行了剐译: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butterfly,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许译明显剐去了两个体现中国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主角。

读完译诗英美读者可能会迷惑,是“谁”晓梦迷蝴蛛,是“谁”春心托杜鹃。

原诗因为用典凸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浩叹;通过庄生(哲学家的迷惑)望帝(封建帝王的悲哀)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出场,阐明了人生无常,梦幻飘渺的道理。

但如果译者只是空洞的向译文读者呈诉两个没有主角的事件,他们则很难发现这两者有何关联,甚至还可能对几百年前中国诗人的逻辑思维质疑起来。

四、结束语

唐诗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是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注定了英译唐诗必然存在翻译障碍的不可避免,对于这种现象在翻译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翻译这些诗词实际上是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介绍中国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王守义先生说过:

“我们英译中国古诗词的目的是为了介绍中国的母体文化,使其在全世界被承认,对正在形成的世界文学产生影响,而且事实上也已经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选用方法时应时时记着翻译的目的,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承受的负荷内展现来源语的文化。

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强,我们也应该有信心逐步克服这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为传播人类文化作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铁平1模糊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2]段世年1模糊性与模糊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861

[3]张小琴汉语诗词中数字模糊语义的理解与翻译甘肃农业2006(4)

[4]包惠南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许渊冲1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6]许渊冲.中国古诗词六百首[M].北京:

新世界出版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73—120社,1994.218.

[8]傅勇林.文化范式:

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M].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93.

[9]汪榕培.传神达意论——诗歌翻译的最简方案(武汉讲座文稿)[R].武汉,2006.

[10]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2.56.

[11]孙大雨1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