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34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docx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王丽推介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学校简介

江西省武宁宁达中学创建于2001年,坐落在武宁县“庐山西海”湖畔。

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初级中学。

学校占地138亩,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基本教学设施齐全,有在校生860名,教职员工69人。

该校打破了常规和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展示能力,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教师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该校的宗旨是创办人人平等的普适教育,不分重点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与班级管理上,撤消了教师的讲台,实行“分组学习”,采用异质同组,由六到八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学科不同小组长不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采取了加分优先权的方式来提高后进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宁达中学办学以来,在张项理校长的带领下,坚持“创办人人平等的普适教育,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立了“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连续七年获得武宁县中考第一,被定为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省级综合性重点教改课题“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研究”被评为优秀课题,先后获得江西省学校规范管理先进集体、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优秀民办学校。

宁达的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教育界引起较强的反响,被新闻媒体和专家誉为“宁达现象”,国家、省、市、县教育部门领导、教育专家数次莅临考察指导,对宁达中学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别是2009年5月和11月,《中国教师报》和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分别在宁达中学举办了“全国新课改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大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五次年会暨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全国推广宁达中学的教改经验,《中国改革报》、《中国教师报》、《辅导员》杂志、《江西日报》、《江西教育》、江西教育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九江日报》、九江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专题报道了宁达中学教改经验,全国各地来校参观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

阅读内容摘要:

一、课改背景:

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二、课堂模式: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三、课堂解读:

聚焦课堂、深度解析

四、课堂创新:

“破帖”生成的宁达模式

五、补充材料:

集体备课操作流程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一、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宁达办学之初时可以说是一只“丑小鸭”。

尽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宁县“庐山西海”湖畔,那时的他们被人戏称为一所“捡‘破烂’的学校”,可短短几年间,就一跃成为当地“学生转入率”最高、办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七年蝉联武宁县23所初中学校第一名,普通高中录取率接近100%,重点高中升学率更是远远超过全县18.4%平均值,达到56.60%。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年从教育系统“出逃”,挣了钱返乡的张项理校长发誓要创办一所“生长人性”的好学校。

他说,教育的一切问题集中在课堂,当今教育患的恰是“课堂并发症”,不治愈课堂之病,教育就会病入膏肓。

抱着给教育治病悲天怜人的济世情怀,张项理校长开始了对大江南北名校的寻访,最终不出意料地选择了杜郎口。

他的“名言”是,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然后选择了与“共同体”结盟。

从此,庐山脚下燃起高效课堂的火种。

他和大多数共同体的校长达成一样的共识:

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

正是围绕着这个“还”字,宁达先从尊重学生出发,在临帖杜郎口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

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学生们一会儿潮水般地聚拢起来,争先恐后地抢黑板;一会儿又“哗”一声散开,各自趴在课桌上埋头书写,静下来的教室里,骤然让刚刚还生龙活虎般的孩子们一下变得文文静静,有人锁眉沉思,有人低声交谈;不大一会儿,随着一声“号令”,学生们仿佛又变成了冲锋的战士,各不相让,手舞足蹈地辩论着。

教室里像炸了营,声音传得很远。

这就是宁达的课堂!

来观摩宁达课堂教学的人,会这样诗意地说:

“氤氲着快乐,升腾着幸福。

”这样的教育谁会不为之感动!

初二四班的吴倩倩同学说,上课当然要“抢”,抢问、抢说、抢答,也抢着帮助别人,学习可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要抢每个机会提高自己。

初一三班的卢宁芳说,课堂只有45分钟,不抢时间不就流失了。

教研处副主任陈家发说,宁达课堂的“抢”字诀,一改传统课堂的低迷,现在在宁达,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注意力不专注上课打瞌睡、走神的几乎绝迹了。

当然,因为低迷而导致的课堂低效也消失了。

刘小武老师说,“抢”改变了以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培养了学习能力,实实在在地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二、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一).理念

“自主”、“开放”是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课堂的关键词。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开放”,既指教学理念开放,也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开放,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

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思维活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模块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涵了三个模块:

自学、交流、反馈,也就是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评。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学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效率与质量就存很大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反馈测评阶段,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

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的。

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实现对弱生的帮扶。

(三).解读

1、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

预习、展示、测评。

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

15(分钟)+25(分钟)+5(分钟)。

2、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九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3、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

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

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4、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

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5、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6、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

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7、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做“捻针尖”。

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三、聚焦课堂、深度解析

1、课堂紧扣一个“还”字,高效课堂是要害

“成败在课堂”,这是张项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早在办学之初,宁达就提出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课堂理念,但怎样“还”是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

  张项理一边鼓励老师们积极探索,一边遍访名校取经。

听说山东有个杜郎口,他立马开车带人就去了;听说江苏灌南县有所学校学杜郎口成绩卓然,他又从杜郎口直奔灌南;到了灌南又听说南京有所东庐中学,课改很有特色,他又直奔南京……一趟下来,他跑了4000多公里。

  张项理说,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出宁达的办学宗旨。

为了借鉴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他给全校教师人手一本《杜郎口旋风》,并亲自邀请杜郎口的老师去学校上指导课。

围绕着那个“还”字,结合着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索,宁达的“高效课堂模式”终于有了雏形。

  宁达的45分钟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

预习、展示、测评。

  宁达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

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九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

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宁达的预习课围绕的学校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

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碰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

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宁达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

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宁达的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宁达的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

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知识把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假如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做“捻针尖”。

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在宁达的课堂上,竞相展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孩子们说,在这样的课堂上,45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再也没有了枯燥和沉闷。

2、“教”服务于“学”:

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

什么是高素质的教师,宁达这样定义:

第一,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有显见的教学能力;第三,对全体同学负责任;第四,敢于创新,并激励每个学生成才。

宁达致力于创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努力为教师构建一个展示才华、满足其成长愿望的平台。

他们尊重教师的教育聪明,却又引导教师不满足于靠“经验”教书。

他们数年来一直坚持“送教师进名校”,先后将教师分批送往洋思等学校学习取经。

通过这样面对面的“短兵相接”,既帮助教师找到了差距,也帮助教师树立了信心。

仅在一年之内,他们就分三批派出90%的教师到距离武宁1500公里以外的杜郎口中学学习,有些老师曾经“潜入”杜郎口达半个月之久。

宁达还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参与评选、竞赛、展示活动,用“成长”点燃教师的生命激情。

  李扬忠老师今年60岁了,却依然像青年教师一样工作。

他来宁达之前,是一所乡镇中学的副校长,可他禁不住宁达的“诱惑”,毅然来到这所学校。

用他自己的话说,宁达让他“焕发了第二春”。

李扬忠喜欢美术,除担任每周10节课的美术教学外,他还负责学校“绘画爱好小组”的活动,并承担全校的总务、后勤、宣传工作,是全校带“长”最多的老师。

虽说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很累,但李老师“浑身每个细胞都是快乐的”,因为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发现并培养一批“好苗子”。

  同样禁不住宁达诱惑的还有执行校长乐明福,这个当过中学校长、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和教育督导室主任,喜欢思考,善于创新,自称平生就喜欢“教育”的老教育人,毛遂自荐来宁达奉献余热,和一班青年教师摽在一起,精力充沛得像年轻了十几岁。

  在宁达“大家庭”里,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是决定教育质量的要害。

因而宁达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形成。

在宁达的教育字典里,课堂唯一的主人是学生。

校园唯一的主角同样是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宁达奉行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所谓好教师,必须是能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教师;所谓好课堂,也必须是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

为了让这样的“标准体系”深入到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中,宁达把“自我评价权”还给教师,要求教师“自我评估”,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宁达打造“教师成长高速公路”,致力创建一支符合学生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他们首先在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自我培训”。

学校天天组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环节的“课堂技术”专题交流会,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每一个教师随时能获得切磋琢磨、相互借鉴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和能力。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自我培训”,宁达教师珍惜每堂课的提升,他们习惯于引导教师在课中“尝新”,在课后“反思”。

第三,在“教师课堂”中自我培训,宁达开办了“教师课堂”,成为教师课堂问题的“诊断所”和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宁达把“课堂问题”当作教师的“研究课题”,他们鼓励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并寻找最佳答案。

3、宁达的“新课程”:

但求人人成才

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雪,让从小生活在南方的孩子长了见识。

皮雯静老师想,何不把孩子们拉到操场里上一场非常的“语文课”?

这场“雪花课”让皮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终生难忘。

她说,当孩子们伸出手,端详掌心里一片片雪花时,那就是诗。

当雪花静静融化在掌纹里时,孩子们血管里涌着的一定也是诗意。

几年来,宁达尝试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建构自己的“新课程体系”。

他们打破课堂界限,把素质教育旗帜鲜明地“写”进自己的教学里,从而创建了“四位一体”的具有宁达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形成,另一方面,把活动课、学科拓展课、社会实践课都列入教学工作的范畴,使之成为“基础型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宁达的活动课程包括:

共同活动课程、爱好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包括:

学科拔尖培优辅导、学科竞赛、学科活动;社会实践课程包括:

春游、秋游、参观、访问、听报告、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

仅“爱好小组”,就多达20几个,一般成员20多人,多者50多人,每个小组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

  以李扬忠老师负责的美术组为例,每周星期三、四两天,李老师准时开班授课,先讲基础知识,然后开始指导学生临摹写生。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宁达举办春季学生习作画展,其中一个叫晶晶的学生有两幅作品参展。

李扬忠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有了爱好小组,这个文化课成绩一般却有着极高绘画天赋的孩子才得以施展才华。

李扬忠自信地说,这个孩子未来一定会在美术领域有所成就。

记者在宁达采访时,《远帆》文学社的小记者们向乐明福执行校长提出个要求,说是一定要采访记者,记者就在宁达校内湖滨畔的樟树下欣然接受了采访。

孩子们认真地向记者提问:

您对我们学校的印象如何?

记者回答说,很好。

孩子们灿烂的脸顿时绽放成漂亮的花朵。

  不以一把尺子量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宁达的新课程体系,放大了每一位学生的“亮点”,也满足了差异学生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寻找回来曾经丢失的幸福感。

“宁达无差生”,宁达因而具有了迷人的魅力。

或许,宁达暂时还不是一所各方面条件都很完备的学校,但宁达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围绕素质教育,卓然凸显出来的鲜明的“成长性”,正是她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7岁的宁达,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宁达现象”的出现,对于我们一线教育今后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行动求证”和教育终极目标加以审阅研究,与其说宁达蕴含着巨大的启发性,毋宁说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

4、课堂指南

课堂指南不是传统的教案,它集教案、学案、预习和练习于一体,是师生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共用文本。

宁达悟出来要提升课堂效益,必须抓住课堂的“两端”,前端就是编制“课堂指南”,后端是课堂的反馈测评。

他们注重课堂指南的“五步”编制流程:

先是由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备课,形成草案;然后再由备课组长召集成员集体审稿,集思广益,提出修改;再返回主备教师修正;第四是教师课前根据本班学情对指南进行补充;最后是课后反思,为后续设计积累经验。

这样的备课流程,周期较长,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

较之以往的传统教案,课堂指南有三大特点,一是彻底抛弃了教案的形式主义,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三是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在内容上,课堂指南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上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和课后拓展延伸等几大版块。

内容设计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教学原则,突出了“自主学习”这一理念。

他们同时以课堂指南为灵魂,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培训为“三位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

近年来,李玉琳、陈家发、黄芬、刘小武等一批教师先后在省市教学比赛中获得大奖,并应邀去各地上观摩课。

李玉琳老师说,宁达的高效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让教师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和尊崇。

宁达人这样说,假如开放是高速公路,那学习就是汽车,而自主性就是汽车的发动机。

有了路,有了车,才有了路线图,宁达从此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里“驶”出来,走向了真正高效课堂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四、“破帖”生成的宁达模式

学习是为了超越,继承是为了生成。

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宁达就从杜郎口模式的“临帖”中破茧化蝶,“站在杜郎口的肩膀上摘星星”,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式、开放型。

宁达模式分为三个模块: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反馈测试。

按照时间划分,大约为15+25+5模式。

15:

即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要求,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积累对知识的认知理解,然后尝试做预习题。

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习领袖”带领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对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记号”,等待全班交流时解决。

25:

展示交流阶段。

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

这个过程体现出生生、师生、组组、对对、人人互动合作。

各小组以“集体”成果的形式在全班展示,各组间穿插巩固,形成交流、质疑、对抗。

5:

反馈测评。

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

该环节是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向“弱势群体”倾斜,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15+25+5模式还要求教师活动不超过“15”分钟,以此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改”而“变”。

变了,整个宁达都变了。

教师的“教”变了,学生的“学”变了。

更可喜的是,曾经被人诟病,没人要的“问题学生”,现在都成了宁达的“金疙瘩”。

“你喜欢现在的这种上课方式吗?

“喜欢。

“为什么?

“通过自己劳动学来的东西,记忆是最深刻的,也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甘甜。

这是记者与一个学生的对话。

接连问了几个学生,大都用相似的话向记者表达“自主学习”带给他们的最深感触。

他们告诉记者,一开始,面对他们对“课堂展示”的畏惧,是老师这样告诉他们。

现在,这句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因为,他们在“展示”的时候找到了自信,在“兵教兵”的合作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当成为小组长,他们又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渐渐地,他们发现了“我能”带来的快乐,他们开始对学习“乐此不疲”。

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孩子贪玩成性,宁达也不例外。

可如今,这样的学生在宁达已经越来越少了。

初一某班有个男孩子总是不爱学习,游离于小组之外。

组长小盛和其他组员上课时专门提醒他,找他谈话,可作用不大。

于是他们又找到班长,希望班长能配合他们开个主题班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班会召开了。

“他最后都流泪了,当时就表态说自己以后要好好学习。

班会之后他真的爱学习了很多!

”小盛说到这里,眼睛突然亮了许多。

“一次班会就能改变他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如果又慢慢松懈了,怎么办?

”记者追问。

“那我们再想其他办法,会一直督促他。

”在宁达,很多小组长都能举出一堆这样的例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当孩子的“心”被激活了,当他们真正“用心”去学习,他们便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也不用老师“盯着”。

现在,宁达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到了这里,都会被这个强大的“场”同化和吸引,变成“闪闪发亮的金子”。

晚自习时间,站在宁达的校园里,你会惊讶地发现,传统观念里的“安静校园和鸦雀无声的教室”在这里看不到。

走进教室,看到的景象可能比一般学校的“课间”还要“乱”。

学生们非常随意地或坐或站,还有的走来走去,还有很多人说话,仔细一看一听,他们有的在讨论问题,有的在相互提问,相互切磋,也有想安静学习的同学干脆把凳子搬到了阳台上。

这样的自习课,怎么会有人觉得“没劲”、想睡觉呢?

课堂实现了高效,向45分钟要效率,宁达中学规定原则上不布置课外作业,老师们也不再拼命地“抢时间”。

以前因为拖堂、布置作业太多而引起学生对立情绪的情况基本不见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学得轻松,而且成绩还不错,老师也不再抱怨,师生关系空前良好。

高效课堂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把教师从“时间+汗水”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宁达的老师不必为应付检查去准备教案,不必游离于教学之外搞“教学研究”,减少了很多无效劳动。

教师集中精力设计《课堂指南》的过程本身就是教研。

有了时间的保证,再加上课改的督促,宁达的老师基本上个个都参与教研,有的承担省市级课题,有的发表论文,有的外出讲课,还有的评优评先,更有少数人被更好的学校看中,“攀上了高枝”。

但张项理认为,虽然这对宁达来说是损失,但是对教师个人来说是好事。

如果有这种机会,他从来都会鼓励教师不要放弃。

在宁达,教师不但体验到了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