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210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六章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时间

采集渔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特点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认识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温馨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类型

主要表现

产生原因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危害:

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性与局域性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事件等。

(2)城市与乡村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自主诊断]

1.判断正误

(1)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强。

(  )

(2)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

(3)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5)过度放牧行为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  )

【提示】 

(1)√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强。

(2)√ 人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要将废弃物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3)× 一般来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是环境问题。

(4)× 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5)× 过度放牧会严重破坏草场的持续性生长,违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2.单项选择

(1)人类提出“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是在(  )

A.采集渔猎时代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

(2)下列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是(  )

A.淮河流域水质变坏B.土壤盐碱化

C.全球气候变暖D.酸雨

(3)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  )

A.酸雨危害B.水土流失

C.生物多样性减少D.土地荒漠化

(4)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  )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

C.生存问题D.发展问题

(1)C 

(2)B (3)A (4)D [第

(1)题,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开始有了“征服自然”的欲望。

(2)题,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时,不合理的灌溉容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第(3)题,酸雨危害属于大气污染问题。

第(4)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

[合作探究·攻重难]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师用书独具)

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块圆形巨石直径为3.6米、重25吨,表面用繁索复杂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雕刻出阿兹台克太阳历:

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周围4个圆图分别代表了太阳时代前的4个时代;内环20个不同的图标标志了太阳历每个月的20天;外环的“V”字符号象征着带给大地能量的阳光;环绕巨石的两条巨蛇则象征羽蛇神和火神。

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思考交流】

1.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提示:

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

2.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提示: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有人说古印加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提示:

这种说法不对。

采猎文明时期,也存在环境问题,只不过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小。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环境文明

人地关系主旨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步入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进入工业文明,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数量

十分有限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膨胀

人口激增膨胀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

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

(1)~(3)题。

(1)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

(2)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来看,原始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是(  )

A.谋求人地协调B.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D.崇拜自然

(3)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与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B.环境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C.环境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 环境文明时代

(1)A 

(2)D (3)B [第

(1)题,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2)题,原始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是崇拜自然。

第(3)题,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环境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

]

直面环境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

……

2012年:

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

2013年: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年:

“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

2016年:

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年:

“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2017年:

“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2018年:

“塑战速决”

【思考交流】

1.世界环境日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加深,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设立了世界环境日。

2.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

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成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关系失衡。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人类,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能与环境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如下图:

2.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具体分析如下:

(1)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

举例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

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水体污染

多瑙河的污染

土壤污染

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市区垃圾场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机场附近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热带雨林的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

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物种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题。

【导学号:

17252123】

(1)依据图中信息,图中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临近河流,聚落呈团块状分布

D.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日趋严重

(2)该区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建筑物增多,季风受阻减弱,降水增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过度樵采,荒漠化加剧

D.占用耕地,粮食自给率下降

(1)B 

(2)B [第

(1)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区域最有可能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坡为迎风坡,故南坡降水多;聚落沿河呈带状分布。

(2)题,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师用书独具)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

“它是一份结束贫穷、为所有人创建有尊严的生活、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路线图。

”潘基文秘书长表示,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

新设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思考交流】

1.《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

共同性原则。

3.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

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

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内容、要求与案例如下表所示。

原则

内容

要求

案例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世界万物,生命之网”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没有破坏的发展”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回答

(1)~

(2)题。

【导学号:

17252124】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1)D 

(2)A [第

(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

[图表解读·悟技巧]

[图表探讨]

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

探讨1.开垦荒地引发的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提示:

森林、草场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探讨2.导致人类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口增长。

探讨3.导致草场面积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工程建设等。

[读图方法]

(1)阅读图名,明确图示主题

由图名“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开垦荒地带来的不良影响。

(2)提取信息,抓住构图关键

①抓箭头指向,构建因果链条。

②读框图文字,理清因果关系。

(3)分析问题,把握图示核心

①开垦荒地引起的不良后果。

②分析开垦荒地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读图训练]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 第

(1)、

(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

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

第(4)题,可持续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答案】 

(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2)人口增长过快 (3)④ ⑥ ⑤ ③ ① ② (4)D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题组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下图为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反映的历史时期及所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B.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C.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滑坡、泥石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人们将树木砍伐,种植庄稼,属于农业社会的产业活动,农业社会主要体现的人地关系是改造自然。

第2题,读图可知,人类活动破坏植被,获取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导致草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①②正确。

酸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所致,属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影响,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③④错误。

]

题组2 直面环境问题

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4.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B.水污染

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

3.D 4.A [第3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5~6题。

5.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③

5.A 6.C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6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

] 

题组3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7~8题。

7.“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

8.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7.B 8.A [第7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8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92活动

1.

(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①地面不均匀沉降。

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

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

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

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

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

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