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4900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

《买文具》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零用钱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面额较小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

教学准备

1、剪下附页二中的人民币小样;

2、搜集并整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吗?

好久没见它,原来,它开了一个文具店,今天开业,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

一起看去看看。

(课件出示文具店)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1、参观文具店

师:

机灵狗的文具店有哪些文具?

多少钱呢?

师:

你喜欢哪样文具?

想拥有它吗?

怎么办呢?

生:

我们可以用人民币来买。

2、认识人民币

(1)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

(2)组长整理同学们介绍的内容,进行汇报。

(3)刚才我们介绍的都是纸币,生活中还有一种钱币是金属的,叫硬币。

(4)共同辨认硬币。

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

3、巩固新知

游戏:

我问你答

(1)教师说面值,学生举起相应的人民币学具。

(2)教师说特征,学生拿出人民币。

4、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

机灵狗想让我们陪它一起去银行换一些钱,让我们跟它一起到银行去,看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课件演示机灵狗用一元钱换十个一角钱;用一角钱换了十个一分钱)

(1)课件中止,学生汇报:

在银行知道了什么。

(2)继续看课件,机灵狗提问:

“小朋友们,五元能换多少张一元?

两角能换多少张一角?

五角能换多少张两角和多少张一角?

”(钱由图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师:

小朋友们,机灵狗的文具店来顾客了,快看看,她想买什么?

“我只带了一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出示各种文具及价格)

师:

小朋友们,她带了一元钱,能买什么呢?

同桌在一起讨论,再集体说。

(2)忙碌的一天结束了,一起看看机灵狗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出示各种面值的钱,学生计算。

[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

四、学生互评、自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

你的同桌呢?

五、教学反思

《买文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点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

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导入中谈话内容的设计,不仅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新课中,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的教学设想之一。

本课中的“购物”和“小小银行”活动的设计正是源于这种构想。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放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每4人一组,小组活动讨论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和共同参与到购物、兑换活动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你们陪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

买东西需要什么?

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

(生自由发言)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钱。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人民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

 

(二)人民币的认识。

  1、认识人民币。

  

(1)出示几张大面额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

  

(2)利用CAI出示常用的小面值的人民币,提问:

你们认识哪些?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和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3)向学生介绍盲点,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先独立认识,再同桌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

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

  2、分一分。

  师:

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分类吗?

假如要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类,该怎么分?

现在你们能把盒子里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

在组内分一分。

分好后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各种分法后,教育学生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3、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结合学生的分法,引出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并板书。

说明:

在人民币中,元是最大的单位,分是最小的单位。

  [这两个环节,我是放在一起处理的。

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内容容易遗忘,所以我先复习了一下如何分类,以至学生很快的就能将人民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

在分类中又很自然的引出人民币的单位,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民币。

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

  (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创设商店购物的情境,问:

一本数学本2角钱、一把尺子1元钱,你们可以怎样付钱呢?

小组讨论后付钱。

在活动中明确1元=10角。

问:

我这儿有张卡片5分钱,但是我要两张一起卖,你该付给我多少钱呢?

小组讨论后付钱。

在活动中明确1角=10分。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2、结合歌曲《一分钱》教育学生拾金不昧,养成不乱花钱、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购物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歌曲《一分钱》的设计不仅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休息、活跃了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合理用钱的意识。

]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设计成“小小银行”的游戏。

  [把问题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如何解决,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

]

  2、抢答。

  [这一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巩固深化,拓展思维,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

 (五)全课总结。

《小兔请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兔请客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童话引入课题。

创设加减法情境。

2、出示挂图。

请学生说说图意。

二、新知学习。

(一)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回答……

生1:

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3、再出示挂图。

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生:

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生列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

学生独立观察图意。

自己列式计算。

全班核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计算。

请学生板演。

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数学游戏:

谁先到家。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

分组选择小动物。

如:

第一组是小猴,第二组是小狗,那么第三组选择小松鼠。

依次类推。

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自己进行速算。

其他也如此。

四、作业

五、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小兔请客》说课稿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

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

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了解图意,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

小兔请客。

  [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创设了"小兔请客"情境。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

比如说: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视为重点。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

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算法,教师要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

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10=40或50-40=10。

  [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并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    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再次举例说明。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过课件演示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在快乐的做游戏,这时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通过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几个小动物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

看!

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指导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

这时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80-30=50(张);30+(50)=80(张)。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4、课件显示小动物们参加完联欢会,都要回家,可是该怎样安排坐车呢?

先让学生先思考过程,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

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

你学会了什么?

《发新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五、教学关键: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六、教学准备:

挂图,计数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

“发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并列式。

学生可能提出:

(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本?

(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本?

(4)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针对“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

汇报时,应鼓励学生估算结果,可以让估算结果较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的19+18=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学生可能有

方法一:

10+10=208+9=1720+17=37

方法二:

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19,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1加上1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3,合起来就是37。

方法三:

19+10=29,29+8=37。

方法四:

20+18=38,38-1=37。

方法五:

20+20=40,40-3=37

方法六:

19

+18

37

竖式计算:

(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

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9加8等于17,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7。

再算十位上1加1再加1等于3。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试一试”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26+7=3+39=18+27=

26+27=23+29=18+47=

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苹果中间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独立做题。

3、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四)、解决问题。

(我们去春游)

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3题。

(1)二

(2)一

(2)二

(1)二(3)一(3)

27人34人30人30人33人25人

问题:

“每辆车最多能做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

教学时,可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如把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进行搭配等。

(五)、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六)、教学反思

《发新书》说课稿

、教学简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本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前面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必要基础,又适当为学生学习这节课进行有效的学法渗透和迁移。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切实学好本节课内容会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为此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

本节课通过一个班的同学发新书的场景,创设了加法情境,所以在教学初,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懂图意,根据“40本书够不够?

”这一问题列出“19+18”这一加法算式,但不要求学生们算出结果,而是让他们先估计一下书的数量够不够,学生们可能会说出“19+18等于30多,所以够了。

”还可能会说“不够。

”这正为下面学生去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埋下伏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先估一估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总结并解决实际问题。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方面实效显著,很快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

在我的课堂中也毫不例外地应用了合作学习。

估算结束后,我会把19+18等于几这一问题交给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把计算过程记录在纸上,4号同学组织,并记录,老师适当参与、指导。

学生会出现多种算法如:

摆小棒、凑十法、利用上节学过的知识先把它转化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再算、竖式计算等。

汇报时,我不准备采取老师写,学生说的方法,而是由学生自己到黑板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因为学生自己研究出的东西本应自己讲给同学们听,本组的同学可以直接站起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针对他的发言可以发表自己见解。

既吸引同学注意,又锻炼了他自己,发展了数学语言,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举三得。

当黑板上写满学生研究出的方法后,我会给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研究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够熟练计算,也就是说,在让学生体会到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