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docx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与抽象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有原则区别,它既不是单纯的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民本”思想,更不是简单的西方“民本主义”。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借用了“民本”思想,并在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升华提炼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根基,它反映了彻底的唯物主义,遵从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理解和把握了这一根本,就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也就能够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推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充分尊重普通劳动者,就不会陷入“以物为本”、“以神为本”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
[关键词]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以人为本;基本内涵;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1)05-0001-08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的话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以人为本”本来是个好词语,它的含义基本也是清楚的,它与我们党历来倡导和坚持的“人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和宗旨是内涵一致、一脉相承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曲解“以人为本”的本来意义,将其误导到抽象的人本主义或抽象的人道主义、人性论上去,还有的人干脆将其引向西方宣扬的“天赋人权”的个人主义领域,肆意将“以人为本”庸俗化、私利化。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理论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混乱。
为此,有必要澄清“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并搞清它的现实运用。
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怎样认识、理解和处理“以人为本”问题?
要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开创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历史纪元的老一辈革命家那里,从毛泽东等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论述中,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答案。
一、毛泽东等人所阐述和升华的“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我们极少见到他们直接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在他们的思想内核中,早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
这种思想渊源,从他们早期所受到过“民本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中可以看出来。
从目前查到的资料上看,最早记录毛泽东谈到与“民本”概念相关的文字,是他写下的《讲堂录》。
在1913年11月29日有关“修身”内容的记录中,他专门记下了曾国藩的八个“为本”,即:
“曾文正八本: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第八“本”,讲的就是在军民关系中“以民为本”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毛泽东再次比较明确地讲“民本”的问题,是在1919年7月14日为《湘江评论》写的创刊宣言中,他明确地谈到了“民本主义”的概念。
毛泽东在提出并解答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力量最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问题之后,谈到社会改革问题,他认为,各种改革,一言蔽之,是“对抗强权”以“得自由”而已。
为此他提出:
“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兑莫克拉西。
一作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
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
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
”毛泽东这里所指的“民本主义”,是与强权相对的,是与民主主义、平民主义、庶民主义同义的。
借用“民本主义”思想,是毛泽东用来号召生活在三座大山之下的人民大众“对抗强权”、“获得自由”的一种理论武器。
几乎与毛泽东同时,周恩来在剖析强权政治的弊端后,也明确借用了“民本主义”的概念。
1918年2月19日,周恩来在旅日期间写的日记中,剖析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即“现在的政局全在几个武人手里拿着”,还剖析自己以往“对于袁世凯的独夫政治、亲德主义,反加赞成”,“对于政治,也是想去行那贤人政治的方法,排斥真正的民本主义”。
经过比较和思考后,周恩来最后认为:
“军国主义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强权,无公理’的。
”“而且军国主义必定是扩张领土为最要的事。
”最后他坚定地表示:
“‘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
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
”反思的结果,他赞成“国家主义、世界主义”和“真正的民本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
朱德受“民本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早也比较深,这种影响在他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朱德明确借用了“民为邦本”的概念。
1937年7月26日,他在谈到“动员民众,武装民众,给民众以充分的救国抗日的自由,这是胜利的最必要的条件”时说:
“民为邦本,民众是抗日的主要力量。
”朱德始终奉行“以民为本”的理念,他在1962年2月24日的一首诗中,还专门表达了这种观点: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安居又乐业,保证是丰年。
”
应该说,在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及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的过程中,老一辈革命家大都受到过传统的“民本主义”的影响,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借用过“民本主义”的概念。
但是,一旦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们对“民本主义”思想的理解便有了质的变化,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其基础和核心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
自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自觉地将自己和党的根本宗旨确定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们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本;群众观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
正如毛泽东所说: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部队中的负责同志要替士兵着想,机关、学校的负责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所有的共产党员要替人民着想。
”毛泽东还说过: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这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所理解、阐述和升华的“民本”观的根本含义,也是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内涵。
老一辈革命家始终认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所在,也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特别强调过:
无产阶级的文艺,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旦偏离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个根本,一切都无从谈起。
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他强调,“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
列宁还在1905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毛泽东所说的“人民大众”,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毛泽东还多次告诫过党内同志:
“坚决依靠人民,就是你们的出路。
”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所遵循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始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周恩来曾经说过:
“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
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他还告诫同志们:
“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周恩来一生始终彻底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要求自己“活着要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并经常告诫自己: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完最后一根丝。
”
从刘少奇对党的章程和国家宪法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人民大众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他在中共七大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说: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我们的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在解释新中国国家宪法时,他也强调:
“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出发点。
”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也曾说过:
“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
”“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在如何实现以人民群众为根本这一理念上,邓小平突出地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特别提到了重视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的问题。
他始终强调,要把人从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主动性。
在如何发展生产力方面,邓小平一再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的这一观念,也来源于毛泽东早在1945年4月写的《论联合政府》中的主张:
“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从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而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上,邓小平强调的是“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真正使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得到承认。
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
――没有人民就会垮台”。
陈云也多次强调过:
“要站住脚,就得有群众,……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
”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
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和陈云等也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推动力量,同时也应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从上面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涉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包括着以下一些基本内容:
人民的利益是我们一切的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也只能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根本;任何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替最普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着想,任何时候都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像牛一样为人民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要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的方向,要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引领人民群众去争取和创造充分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要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脱离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同群众共甘苦;在工作中要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要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推动力量,同时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受益者;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石和评判效果的标准。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一切对人民负责。
以人民为根本,就有了工作的标准: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以人民为根本,就有了工作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
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以人民为根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人民的方向,“是人民的目标,是宪法规定的目标”。
以人民为根本,就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
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
”以人民为根本,就知道了党和军队的宗旨是什么:
“从创建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英勇奋斗,艰苦奋斗。
”也就知道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所在: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
二、与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民本主义”的区别
同样讲的都是“民本”问题,本质却有不同。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借用的“民本”思想,既不是单纯的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民本”思想,更不是简单的西方“民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升华并形成了“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把握这种原则区别,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前提。
(一)与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在中国古代,有关“民本”的思想早已有之,比如孔子提出的“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孟子阐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思想,孟子还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当时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乐民之乐”、“听政于民”,“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用水与舟的关系来生动比喻“君子”与“庶人”的关系: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在古代思想家中,管子和晏子则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命题。
管子强调: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晏子提出:
“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作为君主的唐太宗,也提出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观点。
到了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认为君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试图用平等的君臣关系来限制君主制度,把君主制度纳入“公天下”的轨道。
应该说,在中国古代各种“民本”思想的宝库中,不乏“重民”、“富民”、“利民”、“亲民”、“保民”的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发展,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历史上的先哲们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民群众或者老百姓的地位,但是,总体上说他们仍认为历史最终是统治阶级创造的。
“民本”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以维护少数人的统治地位。
封建民本思想不具有超越封建君主制度的意义,它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得民之道、御民之术;封建民本思想也不属于民主的范畴,它仅仅是把“民”作为君主统治的政治工具,其最高境界也只是“为民做主”。
它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封建社会强调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封建统治者,最终是要向统治者负责。
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与封建统治阶级讲的“民本”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根本上说,毛泽东等人强调的“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最终要从根本上向人民群众负责。
正如毛泽东所说: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
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阐发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重要思想,他们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他们的根本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尽管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也加以了充分的吸收和改造,但他们遵从的是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强调的是把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看作衡量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看作是共产党人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上,封建统治者并不想让民众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权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真正地当家作主人。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地地道道的“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
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是从根本上真正地重视人民民主。
毛泽东经常告诫党的干部: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
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
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这就是说,我们的政权和执政的基础,是把人民当作主人,直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拥有“管理上层建筑”的民主权。
搞清了这些基本内涵,也就搞清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强调的“民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点。
(二)与西方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在西方,有关“民本”、“人本”的思想也古已有之。
但西方思想家所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与“以神为本”相对的。
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感性欲求的合法性出发,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权威,把人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
这些,对于战胜西方中世纪时期的“以神为本”,对于排斥某些异化现象如“以钱为本”,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西方思想家用“人本主义”反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突破了神对人的统治和对思想的禁锢,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阶级局限,他们所谓的“以人为本”往往是以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为逻辑起点;他们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立场,使他们的“以人为本”内涵要么陷于道德意义,要么流于片面、抽象和虚幻。
他们从抽象的人出发,主张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在很大程度上只突出某些英雄和贤人的作用,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毛泽东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是具体的、历史的,它追求的是“现实的人”的自由与解放。
尽管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但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后,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西方所说的“人本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
毛泽东等人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把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历史的人作为出发点,着眼点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活生生的主体力量。
今天我们党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的基础上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更不是西方价值观中的“人本主义”概念。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唯物论为基础的,强调的是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满意程度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推崇的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人翁,遵循的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搞清了这些基本原则,也就搞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与西方“人本”、“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
三、认识和运用“以人为本”必须搞清的几个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升华。
这一思想脉络的根基,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离开这个基础,“以人为本”就无从谈起。
搞清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人本”思想的原则区别,也就能够从根本上理清理论和实践中一些经常被模糊甚至颠倒的问题。
(一)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这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许多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往往容易坠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人信仰的缺失。
有这样一种怪现象:
当前我国社会中有神论日趋流行,而无神论却鲜有人讲。
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以神为本”的气候。
相当一些人在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相信社会主义,不相信共产党,甚至一些共产党员也闭口不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反而相信各种宗教,以致宗教迷信活动甚嚣尘上。
更令人惊奇和忧虑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口头上讲“科学发展”,但在信仰问题上却忘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置真正的科学于不顾;他们口头上讲“以人为本”,但却在思想深处和行动中奉行“以神为本”,相信宗教迷信,不相信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展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宁可让“神灵”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些,显然是唯心史观的现代翻版,是同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背道而驰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与科学无神论思想是相统一的,其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在这方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早有论述,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要用唯物论代替唯心论,用无神论代替有神论”。
邓小平强调,“我们建国以来历来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当然,我们也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指出: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无神论,宣传无神论。
”“共产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应该积极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的正确观点。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没有唯物史观,是很难坚守“以人为本”,很容易掉入“以神为本”的。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很容易陷入“以物为本”的形而上学的泥潭,动辄“物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见物不见人、见利忘义,以至物欲横流。
这些现象的思想基础,都是“以物为本”思想的翻版,也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角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清楚地看到,“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主体地位,历史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主导是活生生的人。
要充分尊重人的要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
(二)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必须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尊重普通劳动者。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讲的“人民群众”,是生活在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是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活生生的基层广大群众。
正因为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强调的是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充分激发他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
当前,社会上有一些“精英”人士,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主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
在他们眼里,人民群众只是“草民”、“草根”。
这种认识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相悖的,也是违背唯物史观的。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重要思想,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历来强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