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3191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docx

英语2期末考试形式

1英语

(2)

英语

(2)期末考试形式:

PartOneListeningComprehension(听力10分)

SectionA:

Dialogue5questions

SectionB:

Passage5Questions

PartTwoReadingComprehension(阅读4passages,40分)

PartThreeVocabularyandStructure(词汇与结构20Choices,20分)

PartFourCloze(完型填空1Passage,15Choices,15分)

PartFiveWriting(15分)

要求你在30分钟内根据下面所给的题目及提示用英语写出一篇不少于80词的短文。

(建议:

注意1、句子的结构2、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3、单词的正确拼写。

复习范围:

1、听力的复习范围:

《英语实用教程跟我听和说》第二册UNIT5-10。

2、词汇与结构:

unit1,2,4,6,7,9,10,11每课basicreading和practicalreading后的词汇与结构练习及期中作业。

3、阅读:

每课后的补充阅读及课外。

4、完型:

期中作业及课外。

2、4、6、10课的完型最好看一看,以掌握方法。

5、写作:

课外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标准答案(期中)

2005—2006学年春夏季学期

课程名称英语

(2)

Vocabulary:

1.A2.A3.C4.D5.A6.B7.B8.C9.A10.D

11.B12.A13.B14.D15.C16.B17.D18.B19.C20.C

Structure:

21.C22.B23.A24.A25.B26.D27.D28.B29.C30.C

Cloze:

1.D2.A3.D4.B5.B6.B7.D8.A9.B.10.C

11.D12.B13.A14.C15.D16.B17.A18.C19.D20.A

ReadingComprehension;

1.D2.A3.B4.D5.B6.D7.A8.C9.D10.A

11.D12.C13.D14.C15.A16.C17.A18.D19.C20.D

Translation:

1.Asmostyoungpeoplehavegonetoworkinotherplaces,theelderlyandtheyoungstersmakeupthemajorityofthepopulationinthevillage.

2.Itisreportedthatamantakingashelterunderabigtreewasstruckbylightning.

3.Ourdepartmenthasgotseveralcomplimentaryticketsoftheconcert,butIamafraidwehavenotenoughtogoround.

4.Ifcostumersarenotsatisfiedwiththeserviceinthehotel,theycancomplaintothemanagement.

5.Thechildwillusuallybespoiledifhisgrandparentstakecareofhim.

2农业资源学

总复习

⏹绪论

⏹第一章资源科学总论

⏹第二章农业土地资源

⏹第三章农业水资源

⏹第四章农业气候资源

⏹第五章农业生物资源

⏹第六章植物养分资源

⏹第七章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掌握的内容:

⏹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基本知识:

(概念、判断、数字)

选择题。

⏹基本技能:

简答题和问答题

⏹名词解释

⏹现代资源科学、资源科学、资源、农业资源、气候和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肥料资源

⏹土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

⏹陆地水小循环、海洋小循环、活动积温、气象、有效积温、

⏹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本概念:

⏹总量和分量(世界和中国)的数量概念:

人口、土地(耕地、沙漠)、水(海、淡)、降雨、养分、

⏹重要性和位次的概念:

⏹占有率的概念:

如K,中国生产量0.5%

⏹学术概念:

生产者。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又决定了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种类、数量和范围。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利用的资源是用简单旧石器工具获取的野生动植物。

以后,随着农牧业的兴起和引水灌溉,土地和水才成为资源。

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价值,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见表1。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全面的利用。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的解放导致人口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到1930年,世界人口比1850年翻了一番,达到20亿。

1930年后的70年内,世界人口进一步增加到60亿。

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据预测,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100亿,因此现在与将来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始终成为世界的最突出矛盾。

简答题和问答题

⏹简答题(4分/题目)5-6个

⏹特点、特征、优势、标志、属性、

表现、分布、问题、如何影响?

分析具体问题:

举例本地区,合理性?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前列。

土地面积占世界有人居住土地总面积的7.2%,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耕地和园地面积占世界的7.0%,次于俄罗斯、美国、印度,居世界第四位。

草地占世界的7.8%,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森林和林地面积占世界的3.4%,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居世界第五位。

⏹河川径流总量占世界的5.6%,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总值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丰度,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物种资源种类繁多,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

全国现有种子植物32800余种,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在众多的生物物种中,许多种类为中国所特有。

中国粮食总产和牲畜总头数均居世界第一位,许多单项产品如棉花、烟叶、油菜籽、蚕茧、猪肉等也居世界首位。

(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是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见表2。

中国人均国土面积0.8hm2,为世界人均2.77hm2的29%,而且国土面积的2/3是山地和丘陵。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因此,东南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90%,平均每平方公里225人,特别是在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更大,生存空间狭小。

⏹在各类自然资源中,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与淡水供应不足,已成为约束性的两个稀缺资源。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还会进一步下降。

如果人口继续增加到15亿,在土地荒漠化受到有效控制和降水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至0.088hm2,人均水资源下降至1800m3。

人口多、耕地少、供水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中国的耕地资源中,基本无限制因素的土地约占40%,而有各种限制因素(水土流失、风沙、盐碱、洪涝灾害、干旱等)的土地和中低产田占60%。

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半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质量普遍较差。

中下等草地占87%。

⏹林地质量虽然较好,一等有林地占65%,但部分林地质量较差,而且林地中中幼龄林比重大。

中国的矿产资源一般表现为富矿少、贫矿多,综合组分多,单一整装矿少。

例如,磷矿中品位大于30%(P205)的富矿仅占全国磷矿总储量的7.1%,小于12%(P2O5)的贫矿占19%。

此外,中国矿产一般埋藏较深,可供露天开采的大型和巨型矿产极少。

⏹(4)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

受成因和地理分异规律的制约,资源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

中国各类资源分布上的差异及其组合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南方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81%,但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35.9%,而且能源资源普遍短缺。

⏹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占全国耕地总面积64.1%,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19%。

在北方的华北地区,耕地资源占全国耕地总面积38.5%、水资源仅占7.5%。

降水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平衡,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干旱严重,在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由于人口多,中国的各类资源在经济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明显不足。

目前已基本没有适宜开发种植农作物的后备土地资源,宜农耕地处于“饱和”和“过饱和”状态。

这是因为在黄土高原、风沙地带和西南山区,在不适宜农作的陡坡地种植作物,造成水土流失。

草地资源面临着超载放牧、土地沙化的危险。

森林资源面临采大于育、采育失调的问题。

华北平原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已经导致“大漏斗”的发生。

2.我国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查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土、水和水域、森林、草地和各种矿产资源,并在治理大江大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包括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建设、开垦耕地、人工林建设、水产开发等,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中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低。

⏹例如,中国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和资源回收率均约为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

⏹工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的重复用水率只有20%~30%,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70%。

⏹中国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为60%,而国外发达国家达到80%。

中国粮食在产后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达15%,大大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5%的粮食产后损失标准。

(2)粗放经营,生产率低

⏹在农业和森林生产中均存在着重用轻养、粗放经营的现象。

例如,我国平均森林的年生长量为每公顷85m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相当多的地区仍然是广种薄收,经营粗放。

草地资源的利用中,也存在着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每公顷草地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3)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

⏹中国耕地总量下降严重,1994年前的10年间,全国净减耕地平均每年减少36万hm2。

⏹土地质量下降严重。

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荒漠化。

按照1997年的统计,中国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262.2万hm2,每年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460hm2。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和长江及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

⏹到1990年,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180多万平方公里。

⏹在森林资源的利用方面,多年来一直是过量采伐,重采轻育,近年来森林面积尽管有所增加,但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由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严重,质量下降。

(4)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工业“三废”排放和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对土地和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2000万hm2。

50%的地表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0%~30%的地表水体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酸雨污染的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40%,受大气污染危害的农田为666.7万hm2。

农业环境的污染不仅降低资源的质量,而且污染物会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三、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

和资源问题

⏹数千年来,人类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加速改造自然,从而大大地改变了世界。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由和谐发展矛盾的显著激化。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各种严重的区域性、全球性环境和资源问题相继出现。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数量增加

⏹公元前5000年,世界人口为2000万人

⏹公元元年时达到1.68亿人

⏹1850年为11.7亿人

⏹1950年35.13亿人

⏹1987年7月11日为世界5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为60亿人口日

⏹2005年1月6日为中国13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公元元年为5959万人,1840年为4.128亿人,1949年为5.417亿人,1995年2月15日为中国12亿人口日,1998年中国人口达12.481亿人,人口密度为130人/km2,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

⏹资源数量有限,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的消耗量逐步增加,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更加激化。

2.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和地表平均气温的升高。

全球变暖的趋势最初由西方科学家基于世界各地大量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

⏹这种变暖是指地球环境总体而言,实际上温度的变化在全球各地和不同季节表现不同。

一般表现为冬季增温高,夏季增温低。

就地区而言,北方增温大,南方增温小。

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增温小于0.5~1℃。

有些地区可能不变或降温,如我国南部的副热带地区,温度却降低了0.5~1℃。

⏹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方面。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变迁使得某些地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也可能产生新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某些地区的农牧业产量会下降,但可能使另一部分地区农牧业产量增加。

3.土地利用问题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土地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等。

⏹人类干扰活动之前,全球大约有森林面积60亿hm2,到1954年减少到40亿hm2,以后也有大幅度减少。

近30年来,世界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减少的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减少800万hm2。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物物种的灭绝。

据估计,世界上曾有约5亿个物种,目前尚存的为500万~1000万个。

⏹土地荒漠化:

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

⏹表现土地质量退化和有效经济用地数量减少的过程

⏹按照1994年《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的荒漠化定义是指“包括各种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土地退化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的流失,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25%以上。

⏹严重荒漠化和极端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25%~50%,甚至50%以上。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初步估计,荒漠化威胁着地球上4800万km2的土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

⏹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

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37.1万hm2。

导致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除了气候因素外,主要是人为的过度放牧、森林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土壤污染等。

4.水资源问题

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问题也日趋严重。

20世纪以来,世界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年用水量由1900年的4000亿m3到1975年的36000亿m3,增长36.5倍,预计2000年全球淡水用量可达60000亿m3。

由于水量分布的不平衡,许多地区淡水资源缺乏,目前世界上缺水的国家和地区约有43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

但是,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有限的水源仍在遭受严重污染。

问答题(10-12分)

1。

如资源开发的原则,

2。

分析。

原因,提出对策,如耕地减少,如何解决?

3。

为什么说。

,你如何看?

如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4。

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的影响?

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①农业用地内部调整,改农田为果园或改挖为鱼塘等,约占总农田面积减少量一半;

⏹②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严重(见后图);

⏹③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受开发热的影响,许多地方乱开采乱占地,使耕地遭到破坏;

⏹④交通用地增加,如高速公路建设及其它道路修建占地等。

3农业生态学

考试形式:

开卷

内容覆盖:

第一章——第九章

重点章节:

第2章、第4章、52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15小题,30分)

二、简答题(8小题,40分)

三、分析题(2小题,30分)

老师在课件最后一讲最后十几分钟里讲了考试的范围,包括56个名词解释、42个简答题、9个论题。

4政治经济学(专题)

简答题10*4,问答题(论述题)15*2,案例题1*30

一、简答题30%

1.我国改革开放前也有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时候,

为什么其结果并不理想?

2.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资源配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5.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有什么意义?

7.市场经济作用机制的一般性有哪些内容?

8.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内容?

9.中国的基本国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与作用如何?

11.从经济关系看列宁一国革命胜利论与恩格斯关于社会

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有什么异同?

12.为什么要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转变?

13.国有中小企业可实行的多种经营方式是什么?

14.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有哪些?

15.十五大以来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16.目前解决我国下岗失业现象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二、问答题40%

1.如何实现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不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

3.请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加以

说明?

4.用效用弹性理论提出对税制改革的设想。

5.我国现阶段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为什么?

6.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

7.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8.谈谈你对我国“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

法。

9.论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认识具

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论述题(30%,三选二)

1、试述关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2、为什么会存在政府失灵,如何解决政府失灵。

3、谈谈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并请结合社会实际,

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4、用基尼系数与洛伦斯曲线分析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

状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请你谈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与地位的看法。

5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考试形式:

闭卷考

考试题型,主要是四类:

即名词解释、是非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BBS中老师讲到:

1、关键是要掌握农业推广的作用,农业推广过程的特点、农业创新的传播与扩散规律(特点)及对农业推广的指导作用,还有农业推广基础,农民心理行为对推广的指导作用等

1、重点应该是第一、二、四、五、十章,当然每章都要考到的

2、教学计划中的熟练掌握和课件最后一次上课中讲的主要复习内容是重点

3、论述题肯定在重点章节,其它章节知道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5、可能名词解释20分,是非题10分。

论述题40~45分,简述题25分

 

目次

教学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

(用熟练掌握、掌握、熟悉、了解等关键词来描述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1

第一章导论

熟悉农业推广的基本模式;熟练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和现代农业推广的特征特点及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了解农业推广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过程。

2

第二章农民行为的产生与改变

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熟悉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心理反映;熟练掌握需要理论及农民需要对农业推广的指导作用;了解农民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

3

第四章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

了解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过程;掌握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规律;熟练掌握农业创新的扩散特点及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作用,掌握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4

第五章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同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及使用技能,熟练掌握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等技能,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

5

第九章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了解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意义,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掌握农业推广经营的特点,熟悉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营销策略。

6

第十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掌握科技成果的概念,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能区分转化与转移的概念,熟练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与方法,熟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7

第十二章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第十三章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掌握农业推广组织的概念,熟练掌握农业推广组织设计的原理与原则,了解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分类,掌握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内容和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方法

8

第十四章农业部门推广项目计划与管理

了解农业推广项目的特点,熟练掌握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依据和原则,熟悉农业推广项目的来源,了解农业推广项目的申请、验收和鉴定方法。

6农业政策与法规

题型与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样题:

关于农业承包经营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转让,但不能转包B.可以转包,但不能转让

C.既可以转让,也可以转包D.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转包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样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答题要求:

与书本一致,讲清楚就可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样题:

简述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

答题要求:

写出基本的答题点,并作适量解释,但不必太详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样题:

结合当地情况,谈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流转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题要求:

不仅有相关的知识点,也要有自己的论述。

考试方式与范围

以带复习专用纸的形式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