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3113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x

陶艺欣赏与制作

 

陶艺欣赏与制作之感

陶艺学号: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目录

第一章陶艺欣赏之3

走进china3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5

第二节秦始皇兵马俑5

第三节唐三彩6

第四节宋代五大官窑7

第五节青花瓷9

第六节我看中国陶瓷艺术9

第二章陶艺制作之11

陶艺,想说喜欢你不容易11

第一节泥塑-——走进陶艺11

第二节拉坯——扶正的纠结12

第三节修坯——完美的追求13

第四节上釉——个性的绽放13

第三章陶艺特别关注之14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14

第一节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14

第二节秦始皇兵马俑概况15

第三节秦始皇主要兵马俑的特点15

第四节我的疑问16

第五节我的感想17

第一章陶艺欣赏之

走进china

2011年8月31日,这是个特别的日子。

为什么说特别呢?

其原因有三。

第一,这是我第一次即将接触陶瓷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东西。

第二,进入大学以来,每学期都想选陶艺,但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选成,这次是开始没有选上而后来选上了,不免有些小激动。

第三,那就是我生平的又一个第一次,人生肯定会有第一次,但是我对于第一次格外珍惜。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教三207教室等待老师的到来。

上课后老师先说了上陶艺课的注意事项,然后开始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入主题——陶瓷。

周杰伦的这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

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老师说,该歌词中有不少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懂些鉴赏知识的人都会看得出。

下面就请先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吧!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以前经常听这首歌,觉得歌词写得很好,特别是第一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但是老师告诉我们这首歌里存在很多错误,比如说“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这句,老师告诉我们“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

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

另外,“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这句也存在错误,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听完老师对这首歌的点评,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更加激发出了我对陶瓷的兴趣。

所以,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回顾一下陶艺的发展吧。

下面我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秦始皇兵马俑、唐三彩、宋代五大官窑、青花瓷、我看中国陶瓷艺术等几方面分别介绍陶瓷的发展。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12年),至今仅有87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

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第二节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

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详细介绍请见第三章)

第三节唐三彩

唐三彩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四节宋代五大官窑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把话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布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一、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其特征主要是:

(1)胎体较薄,胎色为灰白色。

(2)釉色主要为淡天青色,青中闪蓝,色调有一定的深浅变化,有时呈粉青、灰青等,釉有明显的乳浊感。

(3)釉面有细密纹片。

此举开片纹装饰瓷器之先河。

(4)采用满釉支烧工艺。

汝官瓷凡属盘、碗等圆器均施满釉,器里器外,口沿及足部均不露胎,采用支钉窑具支烧,烧后器物底部留有几个支钉痕。

二、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三、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历史传说为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四、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五、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第五节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第六节我看中国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漫漫历程。

中国思想史的演化,儒、道、佛的升沉,经济的兴衰都为中国陶瓷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进、催化作用,可以说中国陶瓷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

中国陶瓷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记录着中国文明的进程。

这种文明的进程仍然在独具一帜地延续着,时刻昭示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存在于文化的观念之中。

然而正是这种观念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风貌和形式特征。

从整体上看,中国陶瓷艺术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与中和之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陶瓷艺术体现了圆满与中和之美。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可知在孔子看来,“中和”是最高的美德。

同时,“中和”也概括了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思维方式。

即守持未发之情那种无所偏奇、无所乖戾的状态,达到各自不同事物的协调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恰到好处的中点,肯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是中陶瓷造型的变化,是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是在追求圆满效果中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中和之类的美学精神的体现。

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并不完全是某种具体手法或样式的“相同”和“相加”,不是把同质因素组合在一起。

还有相反或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刚柔、迟速、出入、疏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陶瓷造型不断地革新却又没有走向极端。

从美学风格看,中国陶瓷雕塑以崇高为特色,如以“兵马俑”为代表的陶俑,我们生活中的陶瓷器物和工艺陶瓷造型,主要体现的是优美.追求美感效果是中和之美,尤其以静态美为基调。

上下呼应对昭,左右对称均衡,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细部精确,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平稳、平实、蕴含着深厚的韵味。

总之,中国陶瓷艺术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蕴和多维价值要素的文化现象,中国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伸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从这个角度讲,陶瓷艺术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

它以独特方式提供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信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以及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这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依然是世界意义的一个根本体现。

因此,我们坚信在国际化、社会化、科技化、人性化日益兴盛的当代社会,从文化的视点探讨中国陶瓷艺术,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精神,必将以其特有的思想精华,继续启迪和烛照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创造,从而为21世纪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重要的贡献。

 

第二章陶艺制作之

陶艺,想说喜欢你不容易

有那么一句话,简单得只剩三个字,却包含着几多深情;有那么一句话,简单得没有太多修饰,却让多少人感动流泪;有那么一句话,简单得在每个人心扉,却让我说不出口。

这句话便是“我喜欢你”。

陶艺制作课上,听见很多同学说陶艺很好玩,但是是否有人曾想过,短短几天的陶艺课你有没有喜欢上他呢。

仔细想想,我还的确挺喜欢他的,每节课我都收益匪浅、收获更是颇多,但是要说句:

“陶艺,我喜欢你”还真是很难。

第一,出于羞涩。

我是个男生,对这种以艺术为主的陶艺课说喜欢你还真是不说不出口。

第二,陶艺制作课总共有6节课,首先是手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两节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对他说喜欢,难免有点唐突。

第三,每节陶艺制作课都充满艰辛和挫折,要说喜欢真的不容易啊!

第一节泥塑-——走进陶艺

第一节课是泥塑课,早早地来到陶艺工作室门口(在上课的前一天我们已经确认该地是陶艺工作室了),但是陶艺工作室还没有开,所以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在此等待,过了一会,大概18:

10分左右吧,门开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这节课的注意事项,接着是一排泥塑用的工具,感觉很兴奋。

进入陶艺工作室坐了十多分钟以后,老师开始讲课。

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

我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和以前小时候玩的泥不一样(比以前的泥要干点)。

将泥拿回来之后,我坐在凳子上不知道该做什么东西。

想了好一会儿,我决定做一个小杯子。

于是便开始揉泥,揉完泥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接着我又开始擀泥,将泥擀平之后,卷成一个柱状放在事先做好的底上,最后在完善了一下,一个杯子便出炉了。

做完之后,感觉不像杯子,倒像一个夜壶,呵呵!

虽然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形状,但是还是略有满足感,毕竟这是我生平第一件陶艺作品。

完成第一件作品后,还剩一些时间,于是我又做了一件作品,并在上面做了一些修饰。

由于有第一次的经验,第二件作品比第一件作品感觉好一些。

做完两件作品后,因为下午有课,没有吃晚饭便去上陶艺课了,所以感觉有点饿了,也就没有做盘条作品,这是我这次陶艺课的最大遗憾啊!

第二节拉坯——扶正的纠结

第二节是拉坯课。

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接着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拉坯作品,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感觉很简单,我兴致勃勃的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其实没揉好),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

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在接近下课的时候终于找到感觉了却是下课了,只好等到下节课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了印象。

这节课,我虽然没有自己心仪的作品,但是还是小有收获的,最重要的是为下节的拉坯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可能是自己太过于追求完美,开始做的几个作品我都没有放上作品架上。

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我请教了老师,老师给我演示了拉坯该怎样扶正,和厚度的控制方法后,我便又开始了我的制作生涯。

我静下心来,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慢慢找感觉,最后,我如愿完成了几件自己的拉坯作品。

看形状还是有点歪,有的地地方还是有点厚,不过老师说已经很好了,修坯课修一下就好了。

就这样,我成功的学会了拉坯的技巧,并制作出自己的陶艺作品。

这两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很有几次做的时候都很急,当然结果就是作品失败,完全不成形状。

所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除非十分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一步步、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

第三节修坯——完美的追求

第四节课是修坯课。

老师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一节比较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地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

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

虽然作品有的看起来都不太美观,但是经过我小心的修缮后,作品不说很美,但至少说可以吧!

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形状。

就这样,我的第一件作品修坯完毕,我拿给老师看后,老师说底还是有点厚。

老师说还有继续修一下。

但是按照老师的建议,我觉得那样修下去就不太美观了,于是我便想设计一个装饰以使厚度达标,经过我仔细地观察和思考,最后我终于想出了好的点子,这不仅使我的作品达标了,而且让我的作品更有个性了。

由于第一件作品比较厚,修坯花了很多时间,剩下的时间我只修完了一两节小作品。

还剩几件作品就只有留到下节课在修了。

第五节课仍然是修坯课,由于周五下午没课以及我们的作品还有好几件没有修完,所以我和圆圆便早早的来到了陶艺工作室。

一进入陶艺工作室,我们便立即取下自己的作品开始修坯。

我们抓紧每一秒时间,小心仔细的修坯,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提前完成了修坯。

最后还剩一点时间,我们将作品进一步完善,以让作品近于完美。

第四节上釉——个性的绽放

第六节课是上釉课。

我总共有八件作品,不过老师说了,只允许每人六件进窑,不得已,舍弃了一部分,总的来说,还不错耶,心情愉快。

由于作品比较多,我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风格,不管是上透明釉还是彩釉,不管是颜色还是花纹,我都设计的不一样,虽然简单,但是自己喜欢。

在这其中看到不少同学在刮底的时候将作品弄坏,实在算是非常的可惜。

陶艺还是一个很细致的艺术的,我觉得要细心、安静的去做才能够做的好。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对我以后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第一,要学会尝试新的东西,尝试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不要仅仅依赖表面现象就给某件事下结论。

第二,就像拉坯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如止境,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第三,就像修坯一样,往往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简单,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实。

第四、有时候简单也是一种美。

最后,我想说在陶艺课上我不仅收获了感悟,而且收获了快乐。

陶艺,想说喜欢你不容易,但是我还是要对你说:

我喜欢你!

 

第三章陶艺特别关注之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

在陶艺欣赏课上,老师介绍了不同时代的陶瓷发展与特点,老师从歌曲《青花瓷》引出我国的陶瓷发展,既而从陶的起源介绍到最早的彩陶,到秦始皇兵马俑,到东汉魏、晋南北朝青瓷的发展,到唐朝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明清陶瓷的发展......老师介简要地介绍了我国陶瓷的发展。

我听后感触颇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之宏伟,规模之巨大,结构之严整令我看后感慨不已。

其兵马俑栩栩如生,艺术高超,可真所谓是巧夺天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它的特点。

第一节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

传说那是1974年春天,小麦返青的时节,但春旱缺水,西杨村人开会决定再打几口大井。

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来到村子西南边柿园一角的西崖畔上,他们环顾了一下地形,划了一个大圆圈。

队长胸有成竹他说:

“这井口正对着王家岭这个峪口,是地下水必经之地,将来的水一定会旺的!

”谁能料到,这个圆圈圈住的不是水源,却是秦皇的浩大军阵!

就这样,次日,以杨全义为组长的6个青壮年劳力,就在西崖畔上画圆圈的地方开挖了。

当他们挖到快1米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很硬的红土。

杨志发和杨彦信手都震麻了。

他们说:

“土怎么这样瓷实?

是不是挖到了烧砖的窑上了?

”继续向下挖到3米深的时候,听到“嗵”的一声。

他们挖出了一个灰瓦瓮,上面被撅头掏了个“洞”。

接着,他们刨掉四周的红土,发现了一个带着铠甲的“瓦人”的胸腔。

他们继续往下挖,终于发现了“瓦人”的头,胳膊和已经破碎了的腿。

还发现一堆绿色的铜箭头。

再往下刨,看到了铺地方砖。

这时,井已经挖到四米多深,先后发现三四个“瓦人”的头和身子。

上了年纪的乡党们,把这些“瓦爷”小心翼翼地用黄土掩埋起来。

当晚,还有数位老大大来此烧香火,乞求地下的神爷宽恕。

“西杨村打井挖出了神像”,这消息好象插了翅膀似的,一下子传遍了周围农村。

后来,忠厚朴实的杨志发和6位妇女一起,拉了整整3架子车碎俑片,送到县文化馆。

县上奖励了3O元钱工钱,她们回去如数交给队长,队长给每人记了5分工。

就这样,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了。

第二节秦始皇兵马俑概况

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

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

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

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秦始皇主要兵马俑的特点

1、将军俑

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其共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

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2、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3、跪射俑

与立射俑一样,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

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

4、武士俑

  武士俑作为军阵主体,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

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

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5、军吏俑

  军吏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

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6、骑兵俑

 骑兵俑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

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

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

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第四节我的疑问

在听完老师的课后,看到气势如此宏伟,规模如此巨大,结构如此严整的秦始皇皇陵,我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主要有一下几个:

1、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将秦始皇陵修建的如此浩大?

2、秦始皇陵到底有到大、有多深,兵马俑是秦始皇修建的吗?

如果是,那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如此大的皇陵呢?

3、气势如此宏伟,规模如此巨大,结构如此严整的秦始皇皇陵是怎样建成的呢?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