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79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docx

人教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

绝密★启用前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晨曦(xī)襄陵(xiāng)追溯(sù)抵御(yù)

B.长啸(xiào)荇草(xìng)颓败(tuí)急湍(tuān)

C.轩邈(miǎo)鸢飞(yān)横柯(kē)目眩(xuàn)

D.东皋(ɡāo)候骑(jì)萋萋(qī)戾天(l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项“鸢”应读“yuān”。

点睛:

字音题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致征蓬无与为乐乘奔卸风

B.凄异桐庐负势竞上千百成锋

C.缥碧经纶窥谷忘反争高值指

D.瀑布绿潭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致—至,卸—御;B.锋—峰;C.值—直

3.(题文)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3月3日这一天,天无纤云,草堂外戏蝶在菜花里飞舞,几若透明。

B.精彩的歌舞让人头晕目眩,拍手叫好。

C.三峡的山真高啊!

隐天蔽日,不是正午时分,根本见不到太阳。

D.深秋时节,九寨沟林寒涧肃,别是一派清秋一洗的别致风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头晕目眩:

头脑发昏,眼睛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天无纤云:

天上没有一点云彩。

隐天蔽日:

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

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林寒涧肃:

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点睛:

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

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教育部门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防止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缺主语,删除“通过”或“使”。

B.“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C.“防止”与“避免”重复,删去“避免”。

D.正确。

故选D。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题文)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引用;B.比喻;D.对偶。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三峡》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游记名著。

B.《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

C.苏轼是宋代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D.《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其晚年多写山水诗,成就很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除了一匹身上披着绣有一颗金星的天蓝色鞍毯的白马在河边吃草以外,只有他一个人。

这个青年正在洗澡;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

一枝毛瑟枪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

他手按着枪,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

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毛泽东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

我们还得走多远?

“毛主席吗?

”他慢吞吞地问。

“不,他不在安塞。

”接着他看了看我们的后面,问我是不是没有别人。

他弄清楚确实只有我一人之后,态度才自然起来,他微笑着,好像有什么秘密的好玩的事情似的。

他对我说:

“我正要到安塞去。

我和你一块到县政府去吧。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____,具体的情节是__。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去延安见毛泽东的路上

【解析】试题分析:

名著导读是中考试题中必考的一项内容,常与文学常识在一起进行考查。

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

需要平时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本题这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具体的情节是埃德加•斯诺去延安见毛泽东的路上。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

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

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

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

”阿益问。

“还没看,不知道。

”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

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

”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

“马”。

④“害群之马?

”我说。

⑤“没那么糟!

”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

“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

”他们问。

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

“用功”。

“上一个字是‘不’吧!

”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

聪明又用功?

礼貌又用功?

乖巧又用功?

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

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

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

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

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

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

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

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

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

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

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

“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

”我有点惊讶。

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

“活泼欠用功啦!

”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

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

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

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8.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1)小学三年级时,_;

(2)十多年后,___。

9.第⑧段画线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和__的心理。

10.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11.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12.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8.

(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

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

(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

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9.排比、急切、疑惑。

10.【题示】本题间接考察了描写方法,考试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鉴赏。

可以将本题转化为“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来思考。

11.B

12.【提示】本题可以转化为“标题的好处(作用)”类题型来思考,再加以比较、回答本题时,要关于运用其他考题,第18题就是一个提示。

林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具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广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

“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

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解析】

视频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仔细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的提示,抓住“小学三年级时”“十多年后”的时间段,从“我”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方面来概括事件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1)小题的三个句子结构、内容、语气相同,所以是排比句式,结合上文具体情节可体会此时我急切、疑惑的心情。

(2)小题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对我的厌恶及对老师评语的不满和失望。

点睛: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1)品析语言技巧(方法);

(2)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3)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理解。

(具体化)(4)揭示表达效果(联系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人物情感、性格、品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

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

内容:

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之处文章的主要人物。

结构:

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

艺术效果: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题目中的“评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评语”作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评卷人

得分

三、句子默写

13.诗文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崔颢《黄鹤楼》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落日受到诗人的青睐。

王绩在《野望》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中落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旅途落日。

【答案】猎马带禽归乱花渐欲迷人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猎”“暮”“波”“唯落晖”“夕”“天涯”的写法。

评卷人

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14.(题文)综合性学习。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幅标语张贴。

(3)如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答案】

(1)请专家来校举行“保护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开展“走近文化遗产”系列实践活动(学习地方戏曲、参观博物馆);举行古典诗词吟诵会。

(2)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等。

(3)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此题需注意所设计的活动必须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即: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所设计活动需要抓住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两个方面。

(2)点睛:

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

编写宣传标语要适应情境的要求,多用简单的无主句、动宾结构,表情达意简洁准确,通俗易懂。

一般不使用夸张、设问、反问、通感、仿词、借喻等修辞手法。

本题可以设计为: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等。

(3)首先,应该明确地表明学习文化遗产的必要性,接着结合具体语境说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注意有说服力。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题文)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小题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

描述了什么?

16.(小题2)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5.16.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小题2】【小题2】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解析】

15.16.试题分析:

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

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

此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小题2】【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辽阔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点睛: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

评卷人

得分

六、文言文阅读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夏水襄陵

(2)或王命急宣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写水时,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雄伟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

D.文章仅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0.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案】

17.

(1)升到高处

(2)有时

18.

(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19.A

20.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解析】

17.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注意“襄”“或”的意思,注意积累。

18.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虽”、“奔”、“御”、“不以疾”、“清荣峻茂”“良”的意思。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9.试题分析:

A.写水时,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20.试题分析:

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23.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______________”一句中。

【答案】

21.消散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睡觉只是

22.

(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3.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于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甲文选自《全梁文》作者:

陶弘景年代:

南北朝时期

乙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

苏轼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1)句意为: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

消散。

(2)句意为: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与(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3)句意为:

怀民也没有睡。

寝:

睡觉。

(4)句意为: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只、仅仅。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①重点词语:

鳞,鱼。

竞,争相。

句意:

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重点词语:

相与,一起。

步,散步。

句意: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分析概括能力,考查课文描写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于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据此作答即可。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

花态柳情,山容之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罗纨(wán):

丝织品。

②午未申:

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

夕阳。

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26.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24.C

25.

(1)(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6.寄情山水、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