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2321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docx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教案

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地表形态与交通线路、聚落

[考试说明] 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2.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和人类活动。

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特点

地质时期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目前正处于间冰期

人类历史时期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

仪器观测时期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温馨提示]

正确理解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

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1.气候变暖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森林。

2.全球气候变化幅度: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3.影响

(1)导致海平面上升。

(2)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灾害的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多使用清洁能源,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

植树种草,减少森林植被破坏。

3.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地区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河网密布区

破碎

相对较小

河网稀疏区

连片

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区:

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

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温馨提示]

说明: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沉积,可以建港。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分布有怎样的影响?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及规模大小产生怎样的影响?

 

考点

(一) 全球气候变化[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1 气候变化的表现与原因

(2013·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如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1.B 2.A 第1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2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题点2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18·天津高考·节选)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据此回答3~4题。

3.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4.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

3.D 4.D 第3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面积减小,融化后的淡水或流入湖泊随着蒸发变成咸水,或流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减少,D对。

第4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选D。

(2018·全国卷Ⅱ·节选)恩克斯堡岛(如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下题。

5.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

A.生物类型多样B.对全球变暖敏感

C.大气质量优良D.人类活动影响少

解析:

选B 恩克斯堡岛位于罗斯海附近,靠近南极大陆,周围分布有各种冰川,而冰川与该地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故选B。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点

(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2019·徐州考前模拟)贵阳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峰林、溶丘、洼地等多样地貌影响着城市的道路建设。

贵阳市地铁1号线全长30余千米,修建难度极大。

下图中甲图示意贵阳市地铁1号线路,乙图示意地铁1号线纵断面地面高程。

读图回答1~2题。

1.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贵阳市修建地铁难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下水丰富 ②多溶洞、裂隙 ③城市交通疏解难度大 ④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地铁1号线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呈“几”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破坏景区景观B.连接较多居民点

C.增加里程以减缓坡度D.连接其他交通线

解析:

1.A 2.C 第1题,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贵阳市修建地铁难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丰富,多溶洞、裂隙。

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地铁1号线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沿线坡度较大,呈“几”字形可以增加里程以减缓坡度。

3.(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就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表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结合材料可知,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着河流南侧的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地势高于河流,既能避免洪水威胁,又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答案:

分布特点:

(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

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能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1.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2.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018·江苏高考·节选)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

如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

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D.永合垸所在地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

解读

关键词:

“曾经”“长江南岸”

知识

迁移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信息

获取

[答案] BD

题点1 河流地貌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

A.东南—西北B.东西

C.东北—西南D.南北

2.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B.地形

C.交通D.气候

解析:

1.D 2.A 第1题,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

第2题,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题点2 河流地貌影响聚落的变迁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4.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解析:

3.A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以气候变化对工农业产生的影响为命题背景,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最终落实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2.以山区工程建设资料为载体,如水库建设、隧道建设等,在充分认知山地形成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因找水找矿而对山地的开发和保护。

                 

[热点押题]

1.某地理研究性小组预计2030年我国的熟制会发生如下表变化。

据此回答

(1)~

(2)题。

熟制

北界

两年三熟制

从秦淮地区北移至内蒙古和东北的南部

一年两熟制

从目前的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1)该地理研究性小组的理论依据是(  )

A.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减少

B.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南方自然灾害增多

D.全球降水量增多

(2)按照该小组的研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0℃等温线南移

B.内蒙古高原气候生长期延长

C.山东半岛大面积种植水稻

D.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缩短

解析:

(1)B 

(2)B 第

(1)题,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使我国的熟制北界北移。

选B。

(2)题,由于温度升高,热量条件改善,我国的0℃等温线会北移;气候生长期指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内蒙古高原和松嫩平原气候生长期延长;山东半岛热量资源虽然增加,但是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

选B。

2.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处。

2015年8月9日,兴山县古夫镇至昭君桥的“水上公路”竣工通车。

完成

(1)~(3)题。

(1)图中水上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侵占耕地     B.保护坡地生态

C.连接图中村落D.缩短线路长度

(2)大巴山和巫山的成因分别是(  )

A.火山、褶皱山B.褶皱山、断块山

C.断块山、褶皱山D.褶皱山、褶皱山

(3)山脉往往成为河流分水岭、行政区的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巴山是陕西省与四川省的界线

B.巫山是湖北省与四川省的界线

C.大巴山是重庆市与陕西省的界线

D.巫山是湖北省和陕西省的界线

解析:

(1)B 

(2)D (3)A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水上公路铺设于河面之上,沿河谷延伸,有助于保护坡地生态。

(2)题,大巴山和巫山都是我国的大型山脉,都是褶皱山。

第(3)题,这两条山脉都是省区界线,其中大巴山是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界线,巫山是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界线。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作物熟制

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

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

中国温度带范围、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

温度带和气候区

范围

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端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棉花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等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一年三熟。

水稻等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一年一熟。

青稞等

2.水上公路

中国最美的水上公路——永吴公路大湖池段。

永吴公路连接江西省永修县和吴城镇。

其中“最美水上公路”指的是永吴公路经过鄱阳湖风景区的大湖池一段,全长5.05km。

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正式开通于2013年11月,它为三级过水公路,“水上公路”的特别景观出现在夏季,而到了平常季节,它就恢复成一条正常的公路。

每年到了6、7月份的时候,鄱阳湖水域进入一年一度的汛期,这时,因大湖池公路地势较低,海拔仅为16.5m,当水位暴涨至18m左右时,整个大湖池段就会被淹没在水中。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2019·苏州模拟)展线是延长线路的缩略说法。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山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山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

下图为新关角山隧道示意图及某段展线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  )

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

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

2.有专家认为,关角山展线群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主要原因是(  )

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解析:

1.D 2.C 第1题,展线是延长线路的缩略说法,在山区往往采用展线技术;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

第2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关角展线即将消失的景观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3~4题。

3.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4.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B.避灾

C.采光D.美观

解析:

3.A 4.B 第3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

第4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2018·苏北四市模拟)藏族传统的乡村聚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现了封闭性、内向型和节俭性的高原地域文化。

如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乡村聚落水系空间形态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为(  )

A.地形平坦的高原区B.周高中低的盆地区

C.山河相间的峡谷区D.北高南低的平原区

6.图中村寨多建在(  )

A.安全性好的山顶B.隐蔽性好的峡谷

C.适宜耕作的河谷D.背风向阳的缓坡

解析:

5.B 6.D 第5题,据图中河道海拔和村寨分布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中间地势低,周围地势高,是盆地区。

第6题,据题意和图中河道海拔数值分析可知,该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图示区域河道海拔数值显示,北部较高,村寨建在背风向阳坡上,再者村寨偏向西侧,坡度较缓。

(2018·镇江模拟)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图1为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示意图,图2为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遥感图片。

读图回答7~8题。

7.与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  )

A.降水丰富B.水灾多发

C.交通便利D.耕地充足

8.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  )

A.池塘位于村落四周方便蓄水

B.道路都与排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

C.村落建筑分布在中心的小山岗上

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

解析:

7.B 8.C 第7题,据图1中图例分析可知,与北岸相比,南岸多低洼地,水灾多发。

第8题,由图2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因此村落应分布在中心的小山岗上,C正确。

排水系统应分布于村落周边方便排水,而不是蓄水,A错;道路如果全部都与排水系统并行,那么道路从中间向四周交通方便但是环形交通不便,B错;村落在小盆地内,容易积水,D错。

二、双项选择题

(2019·无锡一模)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读图,回答9~10题。

9.乞力马扎罗山“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

B.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减弱

C.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D.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萎缩加剧

10.乞力马扎罗山(  )

A.纬度低、海拔高,自然带丰富

B.南坡位于背风坡,雪线位置低

C.山地是在断层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

D.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解析:

9.CD 10.AD 第9题,乞力马扎罗山“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日本本州岛樱花提前开放;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增加;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升高;我国西北地区湖泊面积萎缩加剧。

第10题,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低,海拔高,自然带种类丰富;冰川范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

(2019·泰州模拟)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如图),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并为这一物种的未来深感忧虑。

据此完成11~12题。

11.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北极熊物种退化

C.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D.海洋食物减少

12.与上述结论相关的地理现象有(  )

A.温带作物种植范围向低纬扩展

B.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

C.低碳经济得到重视的趋势明显

D.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

解析:

11.AC 12.BC 第1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近年来出现“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使得北极熊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第12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得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温带作物种植范围向高纬扩展;低碳经济得到重视的趋势明显与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关系不大。

三、综合题

13.(2018·盐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形成统一意见,达成一项普遍适用的协议,并于2020年开始付诸实施。

材料二 如图为近150年气候变化资料图。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

(2)简述当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3)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说明我们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1)题,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2)题,主要从气温变暖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