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200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

2018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

     第一节 文言实词

 考点一 一词多义

1.下列各句中“安”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夕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欲安所归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蜀之鄙有二僧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           D.鄙人不胜感激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庸俗,浅陋”;A项为“边疆,边远的地方”;C项为“轻视”;D项为自谦之词。

3.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爱惜”“吝惜”;A项为“喜欢”“爱好”;C项为“爱慕”“欣赏”;D项为“对人或物的感情很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

答案:

A

解析:

①确实;②确实;③如果,果真;④如果,果真。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答案:

B

解析:

①应为“朝见”“朝拜”;②为“朝廷”;③为“竟然”;④为“竟然”。

 考点二 古今异义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所以遣将守关者               

D.再拜献大王足下

答案:

B

解析:

A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C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再拜:

古义,拜两拜,表示敬重;今义,再拜一次。

7.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徘徊于斗牛之间

C.诵明月之诗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

C

解析:

A项古今意义分别为“浩荡渺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项分别为“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一种娱乐活动”。

D项分别为“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

不能容忍;今义:

感情上过不去。

B项古义:

父母和兄弟;今义:

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C项古义:

公开扬言;今义:

宣传号召的文告。

9.下面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  B.极娱游于暇日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则告诉不许

答案:

B

解析:

A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

C海运:

古义,海动;今义,海洋上的运输。

D告诉:

古义,申诉(苦衷);今义,使人知道。

10.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俯不足以畜妻子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答案:

B

解析:

A项中“恒心”古义指“永久的善心”,今义指“长久不变的意志”;C项中“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D项中“无伤”古义指“没有关系、不要紧”,今义指“没有伤口”。

 考点三 通假字

1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爱:

喜爱、爱好

B.既来之,则安之             安:

使……安定

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穿着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加倍

答案:

D

解析:

D项“倍”通“背”,背弃、背叛。

1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要:

需要

B.淡妆浓抹总相宜           宜:

合适、适宜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赠送、给予

D.作《师说》以贻之           贻:

送给

答案:

A

解析:

A项,“要”通“邀”,邀请。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D.内狼于囊

答案:

C

解析:

C项,“内”通“纳”,交纳;A朝廷内部;B在家里;D放进。

14.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君何以知燕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答案:

C

解析:

C项,“知”通“智”;A知道,懂得;B了解;D主持,掌管。

15.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至莫夜月明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通假现象。

A项中“不”通“否”;B项中“莫”通“暮”;C项中“得”通“德”,感激;D项无通假字。

 考点四 偏义复词

16.下列加点的词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

C.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孰与君少长

D.怀怒末发,休祲降于天      斟酌损益,尽进忠言,则攸之、依允之任也

答案:

D

解析:

A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崩殂:

偏义复词,“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B饥穰:

偏义复词,荒年,“穰”是衬字;审谛:

不是偏义复词,仔细观察。

C往来:

是偏义复词,去,离开,“来”是衬字;少长:

不是偏义复词,年少与年长。

D休祲:

不是偏义复词,休,好的征兆,祲,凶兆;损益:

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

17.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昼夜勤作息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答案:

D

解析:

A异同:

不同,“同”是衬字;作息:

义在“作”,劳作,“息”是衬字。

B国家:

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

义在“远”,“近”是衬字。

C死生:

义在“死”,“生”是衬字;父兄:

义在“兄”,“父”是衬字;D浅深:

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

不是偏义复词,中间夹杂。

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0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

”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

参加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

老交情

C.厚资而遣之            资:

赏赐

D.相国遽惊谢曰          谢:

道谢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

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

“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

”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

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

“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

”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子说:

“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

”芋老人走上前说:

“还是同样的芋头啊!

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

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

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

“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

“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

“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

“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子以奸事我者也。

”乃烹之。

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

“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

吾恐其伤汝等。

”遍饮而去之。

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

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

劝告

B.社稷危,国家殆 殆:

危险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

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 阳:

南面

答案:

A

解析:

劝:

勉励。

【参考译文】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

左右的人说:

“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

”赵襄子说:

“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

”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

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的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

“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

”于是便把他烹了。

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的东西。

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

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

穆公说:

“吃了马肉,如果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

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

”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

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

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

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

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回去。

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

“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

善良

B.又虎视淮阴矣 阴:

北面

C.容必能立勋 容:

或许,表推测语气

D.元功既举 举:

提拔

答案:

C

解析:

A项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联系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理解,其中“善”是“友好”之意。

B项“阴”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是淮河,故“阴”指“南面”。

C项正确。

D项可以联系语境,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断,“举”用在“元功”(大功)之后,应为“告成”。

【参考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岐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时,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只有郗超说:

“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

曾经我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时,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

“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

“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揭空笼,造诈成辞  揭:

揭开

B.去我飞亡   去:

前往

C.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

D.叩头受罪大王     罪:

惩罚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揭:

举;B去:

离开;C使:

使者。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臣来献鹄

B.①是不信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①去我飞亡②欲赴他国奔亡

D.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使”均为“派、派遣”;B“信”均为“诚实”;C“亡”均为“跑掉”;D“故”分别为“缘故”和“所以”。

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道飞其鹄(名词活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 (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

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时用作状语,本句中名词“道”直接限制动词“飞”。

B“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

D“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

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

(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

“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

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

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

(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哀痛着我们两位国君的使者不能联系,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

”楚王说:

“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

”(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03

      第二节 文言虚词

 考点一 而、何、乎、乃、其、且

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递进,而且)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可是)

答案:

C

解析:

“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连词时对各个义项的理解。

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

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D.今日之事何如

答案:

C

解析:

“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幽独处乎山中

A.噫吁嚱,危乎高哉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C

解析:

“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今君乃亡赵走燕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臣乃敢上璧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

D

解析:

“乃”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其皆出于此乎

B.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答案:

B

解析:

“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连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答案:

C

解析:

“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

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

 考点二 若、所、为、焉、也、以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若入前为寿

A.崤函之固,自若也

B.天涯若比邻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

C

解析:

“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C.为仲卿母所遣 

D.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答案:

B

解析:

“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

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冰,水为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A

解析:

“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

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10.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盘盘焉,囷囷焉

B.永之人争奔走焉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

B

解析:

“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11.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答案:

C

解析:

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深林杳以冥冥兮

A.险以远,则至者少 

B.作《师说》以贻之

C.木欣欣以向荣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答案:

A

解析:

“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

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

 考点三 因、于、与、则、者、之

13.下列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