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沧溪教语文研活动过程性材料精.docx
《06年沧溪教语文研活动过程性材料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年沧溪教语文研活动过程性材料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年沧溪教语文研活动过程性材料精
06年9月21日沧溪教语文研活动过程性材料
一、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课堂设问中的语文本位思考与课堂效益
活动时间:
2006年9月21日下午(周四)
活动地点:
沧溪中学
参加对象:
沧溪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各校语文教研组长。
活动形式:
说课、备课质疑、听课、评课
活动背景:
南京教学研究室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思路提出“聚焦课堂,进一步深化课堂有效教学的行动探索”的教研要求,指出:
统一认识,所有教学、教研活动都要努力凸显并落实这样的理念——低效(无效、负效)教学是教学中不能承受之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必须建立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
有效教学应以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为核心,以教师“教”的质量为主要支撑,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个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根本性问题。
新课标前,语文课单纯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机械地讲语文,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患上严重的“丧魂失魄症”而走进死胡同。
但近年来却又出现另一种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尤其是新教材之后,以人文组元,不是随点(知识点)布文,而要求教师随文找点,但部分教师又缺乏这种自觉的语文本位意识,以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就是在学习语文。
同时教科书无论是导语的编写还是练习的设计,其立意都不在语文;有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动机还是目的都不是为了语文,而是指向语文之外的什么地方。
这种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讨论中指出: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单篇选文的教学;语文教材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是:
这篇选文“一般应该教什么”?
但教材实际上把“语文课程内容”(一般应该教什么)的研制任务,摔给了教师。
所以,到底教学生什么?
是每位教师在备课之初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在几个听课的案例中我深有体会,到底教什么?
我们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师由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欠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教师一进入“文本研习”环节就陷入一种随文串讲的泥淖,即从课文的开头串讲到课文的结束。
不管教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这堂课学生最多从内容上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而无法将学生引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去自觉、理性地认识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
甚而至于,教师琐碎而凌乱的随文串讲,挤占了学生起码的熟悉文本的时间,更谈不上实现它的教学价值。
因此,语文课应当自始至终重点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
虽然,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把握内容,而是感受汉语在表达特定内容时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以及其表现力和神韵的来源之所在,从而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以及如何精彩、生动地表达内容。
我们发现:
如果语文教师能站在语文本位的角度,思考本文中能体现出来的语文规律。
能有一种语文教师发现文本中语文规律性的东西的语文敏感和眼光。
由此结合课文设计有价值的、关键问题来建构有层次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那么,课堂的实效将有明显的提高。
活动目的:
1、放样一次集体备课的主要环节,以教研组长为龙头,组织格备课组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
2、开展与课堂效益的系列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地思考此问题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附:
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
一、教研组长全权负责组织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二、 主备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写好说课稿,提出教法建议。
三、 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四统一”。
“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备课人;“四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目标。
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已的实际,写出个人教案。
既要借鉴别人的东西,又要体现个人特点。
四、 严格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缺勤按考勤制度执行。
五、 集体备课采取一人主讲大家讨论的办法,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六、 主备稿交教导处,以备期末评定。
七、 按备课内容,同组互相听课评课,评价备课实用情况。
八、阶段性测试加入集体备课的内容。
二、研究课的简案
《背影》简案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教师:
邢小武
授课时间:
2006—9—2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2、朴实、平淡的语言特色。
难点:
1、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借助朗读,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发言,让学生体会浓厚的情感,实现爱的教育。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整体感知:
在文中划出感人的语句,并说说你的个体感受。
2、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题目却是《背影》,可见背影在文中的确重要,文中共有几次提到背影?
作者着力刻画哪一次?
3、重点研读第6小节:
①在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句子中,找出最具表现力的词,并用自己的话复述爬月台的过程。
②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
4、探讨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进一步感受父爱的可贵。
5、当堂练习、阅读《父亲如小草》,完成文后练习。
6、作业:
借鉴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我的父亲》注意人物的刻画。
第二课时
1、父母对我们关爱始终如一,文中父亲也是如此,面对父爱,作者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帮助,请找出来?
3、从父亲的话语入手,探讨语言特色。
4、练习:
说说你的父母在你心中留下了哪些难以磨灭的印象,说出来大家交流。
5、作业:
与你的父母读《背影》,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备课质疑
对第一课时教案基本认同,争论的主要问题有:
1、有关字词教学
2、有关朗读教学的指导
3、有关目标设定中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应该孰轻孰重
4、研读第6小节时,怎样让学生真正到位地体验到父亲既朴素又深沉的爱。
达成的共识有:
1、字词在预习中落实
2、朗读最好位教师范读,学生再在关键的描写之处品读。
3、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不是两个割裂的东西,情感目标的落实应附着于文本的研读,在文本研读中有对语言的品味、揣摩中水到渠成地自然生发出来。
4、6小节研读时可利用前3小节中有关背景的交代来创设情景。
三、研究课教案
县语文教研活动研究课《背影》教案
执笔:
邢小武2006.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2、揣摩本文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目标1)
2、本文语言特色(目标2)。
难点:
文中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目标3)。
三、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1、通过对文章重点段落的flash范读,学生齐读,个体朗读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解决目标1。
2、学生找出父亲说的五句话及作者的表过性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及四人小组研讨、感受朴实语言表达出的强烈感情,解决目标2。
3、通过教师设疑引导,四人小组批注交流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明确,解决目标3。
4、教师注意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鼓励多发挥,教师少限制,师生达成心灵交流。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中四次背影,重点分析买桔子背影;探讨父爱发生的背景;拓展延伸学习《父亲如小草》
第二课时:
品味细节,感知作者心理的变化;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小作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
“我爱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也深深地爱着我,父母的爱是大海,而我的爱是溪流”多好啊!
那么,你们平时是怎样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呢?
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却通过一个背影感受到了父亲浓浓的爱,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先检查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教师打开多媒体投影。
1、注音: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籍(jí)琐屑(xiè)
蹒跚(pánshān)栅栏(zhà)妥(tuǒ)踌躇(chóuchú)
2、根据释义写词语:
①因腿脚不灵,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②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祸不单行)
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能自己)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三)整体感知
1、介绍朱自清简单生平。
2、播放flash范读,学生在听读中解决一个问题:
画出文中你认为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Flash范读结束,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4、教师引导:
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题目却是《背影》可见背影在文中的确重要,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共有几次提到背影,文章着力刻画哪次?
(1)怀念父亲,念背影
(2)望父买橘,描背影
(3)父子分手,找背影
(4)别后思念,忆背影
第二次背影为重点,这次是父亲最费力的时刻,也是父爱表现最强烈的一刻,凝聚着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
(四)重点研讨第6小节
1、请一个学生起来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批注,注意两个问题:
①在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句子中,找出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词,并复述父亲爬月台的过程。
②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明确:
①走,探身,攀,缩,微倾,蹒跚,慢慢,努力;复述抓住要点即可。
②先是肖像描写,突出父亲的窘状,再是动作描写,通过一些词语来紧紧扣住父亲肥胖的体态特征来写。
细节描写也是文章的一大技巧。
4、教师FLASH短片演示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
5、全体学生朗读第6小节,再次感受感人场景。
(五)探讨父爱发生的背景,进一步感受父亲爱的可贵
1、教师引导:
我们的父母出很关心我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假设我们去春游,父母可能会给我们买许多水果,但我们在文中感受到强烈的父爱,你觉得这感人的背后,还有其他原因吗?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明确:
父爱发生的背景: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③家里变卖了典质,又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惨淡。
其实文章最感动人的地方并不在父亲买了几个桔子给我,而是父亲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三难境地,考虑最多的仍然是儿子,这样的父爱的确伟大、强烈。
很多时候,父亲真得坚强。
(六)拓展延伸,阅读材料《父亲如小草》,重点思考练习题3。
1、学生阅读材料《父亲如小草》。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明确:
思考1:
介绍农民在通常情况下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及性格上的弱点,同时,通过比较,突出了父亲坚强的品质和不屈的性格。
思考2:
我们都是在父亲的呵护中长大,其实面对生活的压力,父亲有时也很无助,而小时候的我们却从不理解或从没发现父亲的艰辛,所以说“不知力量来自何处”。
思考3:
鼓励学生多发言,要求说出心中的真实感想。
(七)播放歌曲《懂你》并让学生从画面中找出似曾相识的画面。
(八)布置作业:
借鉴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描写父亲,注意人物的刻画。
(幻灯片另附)
四、评课及听课反思(主要意见摘录)
赵瑞青:
1、能围绕三为目标
2、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3、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4、研读第6小节后PPT中运用的动画,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材料,可以在教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对父亲被英的描写。
黄小军:
1、思路清晰,基本完成了目标
2、比较阅读的选材不当,仅从内容出发,如果从写作特色出发挥更好
3、教师没有范读,学生的品读不到位
李伟伟:
1、情感目标完成得较好
2、尚未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3、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可读写结合,增加训练
王虎春:
1、运用动画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父亲的背影
2、思考讨论的时间少,参与互动的同学少
陈天松:
教师应抓住此文本取材角度独特、以小见大这一特色指导学生的写作。
张典峰:
把第二个目标作为重点,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本位意识
魏宏胜:
运用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很贴切,学生对背影的描写没有充分地品读
王春生: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小事写深情,比较阅读的文本运用得不很很贴切
夏海头:
如果教师能将课堂上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主问设置问题链。
并要注重语言的品读。
张文华:
教学环节都预设得较好,但具体上课时仍有蜻蜓点水的感觉,没有抓住重点环节作深度的研读
唐杏芬:
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真情:
教师自己要有感情的范读,要充分地调动一切手段创设情景。
着眼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德圣中学杨于方
06年9月22日有幸参加了在沧溪中学举行的语文教研活动,受益很大。
此次活动,听了沧溪中学邢小武老师开设的《背影》一课,观摩了沧溪中学语文组开展的集体备课,参加了各位语文同仁的讨论,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改变了我对集体备课和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启发我对语文课核心教学的思考。
《背影》是一篇经典作品,选入八上教材的亲情主题的单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熏陶感染很有作用,但是,如果仅从人文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那就有可能走入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怪圈,即成了没有语文味的思想品德课了。
因此,邢老师在本文的教学中,他力避此种弊病,从文本入手,抓住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无疑,他这样做,预想使学生基于文本,深入文本,探究文本,回归文本的教学构想是正确的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描写父亲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并通过复述的活动让学生对父亲买橘的过程作一番练习,接着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父亲买橘的录像,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在这些课堂教学中,老师没有架空分析,他通过一个主要的问题领起下面诸环节的教学,即“在描写父亲的片段中,如何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语言的?
”(请允许对原来设计的问题稍加改动)指向明确,重点突出,从语言切入分析,又回到语言运用,如果实施的各项教学活动到位的话,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错的。
另外,该课结束时安排了听歌,我想发表一点看法。
老师让学生听《懂你》,看画面,找自己熟悉的画面、场景。
因为时间关系,听完后没能让学生说。
重新预想一下,听完歌曲后让学生说所看到的熟悉的画面,如夜盖衣等。
我想会激发学生对父爱母爱的再发现再思考。
如果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是不是能从人文方面达到语文教学的一方面的目标呢?
如果还能让学生用短语概括这些画面,或描述这些场景,那不是又能实现工具性方面的目标呢?
也许,不能纯粹的这样割裂开来认识,仅仅是一些构想罢了,以供各位参考指正。
06.9.24
参加沧溪中学语文教研活动的收获
高淳外校史震虎
9月21日下午,在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万君仙老师精心组织下,沧溪中学全体语文教师,各校语文教研组长在沧溪中学共同参加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活动开展得很有成效,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现将本人在这次活动中收获总结如下。
一、关于集体备课。
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放样一次集体备课的模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活动前万老师和沧溪中学的相关语文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给出的集体备课模式既符合当前各校的实际情况,又可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
活动给出的集体备课基本模式是:
1、各备课组成员分别承担某一单元的精读篇目的备课任务;2、教师个人进行教材的研究,完成教学设计;3、集体交流个体的备课情况,由主备老师说课后,其他老师质疑、补充,完善教学设计;4、听主备老师上课;5、评课,进行教后反思。
6、其他老师上课。
(以上六步属个人根据这次活动过程的理解和总结。
)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出3-5三步。
沧中参加活动的一位初二老师主备的是《背影》一课,他的说课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明确,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实在,教学思路清晰,并简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主备老师还认真回答了其他老师的质疑。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情感体验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课后的评课中,各校的教研组长,认真地谈了对这一节课的看法,大到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置,小到一词一句地品味,教师的语言动作都有涉及。
我的反思:
1、这次集体备课的放样告诉我们,集体备课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有效果,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益。
但我们当前的集体备课活动还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我认为集体备课首先要求老师们端正态度,提高积极性,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并严格考核。
2、集体备课活动要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操作模式,并且不断改进。
这次活动中,我认为可以加上许多学校已经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撰写运用讲学稿这一环节;非主备教师也应在讨论前对所要交流的内容有所把握,就焦点问题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二、关于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课堂设问中的语文本位思考与课堂效益。
活动的这一话题是在“与课堂效益”的本学年县中学语文的研训主题下提出的,同时也符合南京教学研究室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思路提出“聚焦课堂,进一步深化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探索”的教研要求。
我认为这里的“课堂设问”包括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安排,每一环节的问题预设等,应该是整个的教学设计。
“语文本位思考”是在提醒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课应该站在语文本位的角度,思考文本中能体现出来的语文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密切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表达内容,语文课的重点不应是把握内容,而是感受汉语在表达特定内容时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以及其表现力和神韵的来源之所在,从而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以及如何精彩、生动地表达内容。
在评价所听的《背影》一课时,就“语文本位思考”的问题,老师们重点展开了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这一课时的两个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2、抓住人物特征刻画的方法)中,源于对“语文本位思考”的思考,第一个目标可以淡化,第二个目标是重点。
有的老师对教学目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本文的更大价值在于它能通过生活中一件小事、一个细节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并能让读者为之感动,因此目标的设定应从这一角度出发。
有的老师认为当堂完成的课外拓展阅读《父亲如小草》和观看MTV《懂你》占有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时间被挤占,文本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语文本位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未挖掘。
还有的老师就描写背影的第六段提出了要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不仅再现当时画面,更要结合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加强体验。
我的反思:
1、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新教材更是以人文组元,这些都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开始走上另一个极端,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文所写的内容,目标上更侧重于情感与态度,忽略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
这使得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每况愈下,造成了上与不上语文课对学生并无多大影响的局面。
因此我觉得“课堂设问中的语文本位思考与课堂效益”这一主题的提出给我们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很有价值。
2、如何将语文知识点的训练和课文内容的学习相结合需要我们做更深入地思考。
我认为这两者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不应将语文知识的传授变成一种机械的讲解,只有更深刻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被课文中的情感打动,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更主动地探讨作者的表达方式方法。
这需要在理解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设计,吸引学生自己去做更多的探究。
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在于活动的目标充分达成,也在于能看到这一活动的全过程。
希望教研室能组织更多更好类似的活动,帮助我们提高。
2006年9月22日
语文本位思考的反思
魏鸿雁漆桥中学
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一堂好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在思考探寻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本位思考将语文教学的重心落在工具性上,我主张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的工具性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即听,说,读,写的工具。
2语文是文化的工具。
即习得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工具。
3语文是精神发展的工具,即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工具。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能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就不错了。
沧溪活动反思
丹湖中学王春生
9月21日下午,全县各校语文教研组长齐聚沧溪中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活动形式:
说课、备课质疑、听课、评课。
在评课环节中,各教研组长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评论很有针对性、实效性,让我这个久居乡下农村的教师深有感触,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在这一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目标的拟定、教学重点的突出、操作的方法等方面使我受益匪浅。
现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邢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可取之处,这是所有听课教师有目共睹的,当然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特别是目标的拟定,及相应的教学重点的确定上。
朱自清的《背影》选材是平常小事,类似事情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
但就是这些平常小事却深深烙上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本文宜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联系起来拟定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
因为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他的阅读能力肯定也不赖。
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应抓住阅读材料的特点,适当地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以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我也获得了许多教益。
如使用多媒体,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恰当使用,不应该一味依赖多媒体,对于那些学生难以想象,很难理解的地方可借用多媒体,使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其余方面可考虑不用多媒体,让学生从语言上去品味,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空间,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也深深地认识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想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益的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参与这样的活动。
课堂主问的设计依据
研训中心万君仙
就本次活动的听课感受和活动主题,简单谈一点课堂主问的设计依据。
首先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寻找一个突破口涉及有价值的课堂主问,是备课环节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教师在备课要自觉地做这件事,并依靠集体备课机制来探讨所这既的课堂主问是否合理,其设计的理念我认为由现有两条:
1、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在哪里。
2、能否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意识的培养,延伸学生思维的长度和深度。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控制好问得难易程度,既要让学生从文本找到回答问题的蛛丝马迹,又要进行一定的概括。
由此课堂主问的设计具体要求为
1、准确
(1)应依据课标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2)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
(3)应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相吻合。
2、实用
(1)所提问题应语言简明、指向明确,不能大而空。
(2)应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思维含量,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3)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能通过信息的搜寻、加工、综合,合乎逻辑地得出正确的答案。
3、巧妙
(1)紧扣文本内容,所提问题巧妙新颖,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扣住“文眼”发问;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等。
(2)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