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643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docx

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

专题十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

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寓情于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3.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与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相同;B项,古体诗;C项歌行体诗;D项,宋词。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首联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中,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反衬手法。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抓住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从景物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怀君欲何赠?

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是为了政治事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

需注意该题要求选择一个回答。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句子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

用准确通顺的语言描绘诗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3.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

”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

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年留客足鸡豚”中“鸡豚”是指鸡肉、鱼肉,“足鸡豚”的正确语序应是“鸡豚足”。

B.颔联描写诗人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道出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的哲理。

C.尾联塑造了一个轻叩柴扉、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依恋。

D.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显得游兴十足。

2.诗中说“古风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具体指村民保有吹箫打鼓,在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保有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豚”是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所以A项中所说的“鸡豚是指鸡肉、鱼肉”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中说“古风存”是指“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和“衣冠简朴”。

即:

在立春后,村民保有吹箫打鼓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以及村民们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樽前

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

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

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感情基调:

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感情基调:

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①菜甲:

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

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

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试作分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

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

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7.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偓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偓:

晚唐诗人。

②桑柘(sāngzhè):

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

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

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

“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

第一幅:

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第二幅:

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

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

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

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

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

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

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

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

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

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

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

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

(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2)示例: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

《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

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归”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1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

中吕·普天乐·别怀

[元]张可久

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

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

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

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

“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选取“白雁、青山”两个意象,淡淡写景,点染乡愁。

长空之中若有若无的白云本无意,遥遥千里的烟本无心,南归大雁的一声长鸣本是自然之声,点点青山更是自然之景。

然而在内含沉闷抑郁心理情绪的小山眼里,白云似含淡淡愁绪;远眺归途更有遥遥烟波阻隔;在寥寂的深秋,一声南归大雁的长鸣划破长空,彼时彼人,难免倍觉凄凉;青山点点凝在色之中,愁思也如青山点点不散。

这些隐微宛转地勾勒了一腔绵绵离恨与缕缕忧思。

作者触物伤怀,也是以情观物,这种蔼寒烟笼翠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但此时他却是独对清秋暮景,便纵有万种情思,千般愁绪,又能与何人诉说呢?

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12.阅读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完成简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一个“旧”字暗指作者的什么往事?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为建功立业而戍守边关的往事。

(2)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词中关键字的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作答。

首先,在词中找出“旧”的位置------“尘暗旧貂裘”,位于该词上片的最后一句,这句词应该是对上片内容的总结,所以要想知道“旧”字暗指何事,我们只需找出上片所述之事,也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将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即可。

(2)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对于这类题型,应该从诗词写作背景以及诗词总体内容出发。

词的首句运用“觅封侯”这一典故,以班超自喻,抒发出自己渴望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但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作者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去上阵杀敌,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在身与心的矛盾中煎熬,“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一句完美地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祖国,但又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