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1556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ocx

学渣君高考历史复习系列理脉络剖考点通用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理脉络】

这一阶段是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探索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曲折发展并结束的过程。

这一阶段主要知识点是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为主。

【高考解读】

从题型和材料类型来看,侧重于选择题题型,利用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形式多样材料切入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

政治史方面考点以图片材料为主,经济史方面考点以数据表格材料为主。

单一考点多在经济史方面,以考查重要的经济政策为主。

从考点分布来看,政治史上主要是对民主革命的发展脉络的识记和阶段特征的把握,经济史上则侧重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考查,思想文化史上主要是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及其意义等知识点。

备考时重点在政治领域。

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近代化是这一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复习时应注意与前两个阶段相联系。

以近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后期的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性。

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成就显著: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中国共产党建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中外史的联系,体会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从整体上加强对这一阶段历史的认识。

比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主干知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1、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①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①前期:

运动中心是北京,主力是学生。

②后期:

运动中心是上海,主力是工人。

(3)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特点: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

(1)条件

①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

192l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选举了领导机构。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国民大革命(1924年——1927年)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党内合作)。

(2)北伐战争:

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出师北伐,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失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强大,国民党背叛革命,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5)认识与教训;必须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1)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清算了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革命道路: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土地革命: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6)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从1930年10月起,国民党向中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

(7)红军长证

①原因:

“左”倾错误(根本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原因)。

②胜利结束的标志: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保存和播种革命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8)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9)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5、抗日时期(1937年—1945年)

(1)卢沟桥事变:

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2)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全民族抗战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先后组织了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②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

③1940年,彭德怀率领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④远征缅甸,击败侵缅日军。

(4)日军的滔天罪行

①制造南京大屠杀;

②制造潘家峪惨案;

③成立“七三一”部队。

(5)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1)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①原因:

对国民党来说,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对共产党来说,为了争取和平,揭穿美蒋假和平的阴谋。

②结果:

签订《双十协定》,但对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召开重庆政协会议:

1946

(2)人民解放战争

①战略防御:

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重点进攻:

1947年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②战略反战: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

1948年秋,中共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④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100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共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原因

表现

影响

萧条时期

1919—1927年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北洋军阀混战

企业纷纷倒闭破产

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棉纺织业、面粉业等有较大发展

抵制经济侵略

奠定物质基础

日益萎缩

1937—1945年

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

官僚资本的压榨,战时体制

沦陷区:

摧毁蚕食

国统区:

破产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条件

陷入绝境

1945—1949年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与压榨

美国的经济掠夺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三、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先进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

(2)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内容:

①民族主义:

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主义:

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③民生主义:

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意义: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毛泽东思想

⑴形成过程

①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②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发展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①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指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②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评价:

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民主革命阶段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四、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习俗

服饰西化(西服、裙子等,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式变革

2、交通

铁路建设发展缓慢、修建了一些公路、开通北京到天津的民航;

3、报刊业

中共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展开斗争。

4、影视业

20世纪20年代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30—40年代,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影片《渔光曲》打入国际市场。

《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

【剖考点】

一、运用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开始由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有了崭新的、先进的指导思想。

2、从全球史观来看: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其他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爆发,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五四运动不但巩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成果,而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使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国共两党关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1、演变过程

演变

背景

主要矛盾

成果或影响

合作

1924至1927

二七惨案的教训

共产国际的帮助

孙中山的思想转变

阶级矛盾

北伐战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对峙

1927至1937

阶级矛盾

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

给了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合作

1937至1946

日本全面侵华

人民的愿意

中共的努力

民族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取得近代反侵略第一次胜利

对峙

1946至1949

美蒋勾结

发动内战

阶级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

2、影响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动性,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民族利益至上,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3、两党关系产生的不同影响的启示

(1)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国共双方矛盾斗争有着必然性,但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来看,合作符合民族和国家利益,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祖国的统一。

(2)国共关系变化直接影响到今天海峡两岸的关系,影响到祖国统一大业和繁荣富强的大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1、革命道路的探索:

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革命理论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在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等特点和近代中国的军阀割据的事实,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3、土地政策的探索——灵活的土地政策:

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调整土地政策,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十年国共对峙时,革命对象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分配土地给农民,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抗日战争时,出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应该团结除汉奸之外的中国人,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政策,照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调动他们抗战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革命对象又是反动的蒋介石政府,所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变为农民的土地制度。

4、民主政治的探索——争取民主政治的努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边区政府等政权建设,重庆谈判争取民主的斗争。

四、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特点及影响

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不利因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大阻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不利的社会环境);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2)有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国家政策的推动;反帝爱国运动和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的推动。

2、特点

(1)从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2)从资金技术看,难以与外国资本主义抗衡;

(3)从部门看,主要是轻工业。

3、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有所依赖,在政治上则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4、认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须以中国的民族独立为前提

五、近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类别

民经济建设运动

币制改革

土地革命

统制经济

时间

1927~1936年

1935年

1927~1937年

抗战时期

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

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中国经济

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保证战时物资供给和经济运行

内容

振兴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倡国货;鼓励并扶植民族工业

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废除白银制,使用纸币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对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按统一计划实行“统制”

意义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遏制了白银外流;稳定了国内经济秩序

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保证了抗战物资供给;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