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638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56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56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5、6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评估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降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又称为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等,而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xx·宁波模拟)某些地区大力发展了“稻—萍—鱼”立体农业,对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萍—鱼”体现了系统内群落的水平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弃耕后的稻田将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放养鱼的数量与萍的生长量相匹配,依赖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特定的营养关系

【解析】选D。

“稻→萍→鱼”空间立体养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农业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弃耕后的稻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易错提醒】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1)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其计算公式为: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2)能量利用效率:

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3.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的能量最多

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解析】选D。

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除了存在捕食关系外有的还存在竞争关系;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逐级递减,所以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的能量是最少的;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加固训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C.我国对西部地区部分耕地实行“退耕还草、还林”,其中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解析】选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在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方,虽然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因此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深海处无光照,生产者只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合成有机物。

4.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思路图示如下:

【解析】选D。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为陆生植物,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由此判断A项正确;植物种类由改造前的20种变为改造后的30种,由此判断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由改造前的10%变为改造后的25%,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调节气候,由此判断C项正确;此生态系统改造后的植物优势种不是经济作物,由此判断D项错误。

5.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⑥⑦

【解析】选C。

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是异养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6.(xx·西安模拟)一只羊在一年内吃100kg的草,排出20kg的粪,长了10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kg

【解析】选B。

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kg)。

粪便是羊未同化的能量。

羊一年的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kg)。

题干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7.分析下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选B。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图中缺少分解者;甲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碳在生物群落中都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8.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选D。

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推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的种群数量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的数目增加。

【加固训练】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构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

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选B。

根据三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

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

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

9.(xx·吉林模拟)美国白蛾食性杂,危害杨树、柳树等300多种植物,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目前控制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它能将卵产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并在其中发育成蜂,咬破蛹壳而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白蛾与杨树是寄生关系

B.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是捕食关系

C.美国白蛾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D.白蛾周氏啮小蜂与杨树等植物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选C。

美国白蛾与杨树是捕食关系,A错误;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是寄生关系,B错误;美国白蛾的入侵,使得入侵地原有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它的啃食,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使入侵地群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C正确;白蛾周氏啮小蜂与杨树等植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10.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存量变化如下表。

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生态系统中(  )

 

未被入

侵时期

轻微入

侵时期

重度入

侵时期

植物种类(种)

150

121

69

碳储存量

(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

土壤

161.9

143.2

117.7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选D。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无法证明种群密度是下降还是上升;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1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

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

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解析】选B。

在北方干旱地区的草原牧区,草场的载畜能力有限,只可限量放牧,不能超过生态安全允许的载畜量。

生态工作者因此认为,牧养的牛羊是草原的“第一杀手”,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家羊原来就在草原上生存,不属于外来物种。

【易错提醒】不能正确判断家羊的来源,其实家羊是由野羊驯化而来,是草原的原有物种驯化形成的一个种群,家羊和野羊是吃相同食物的两个种群,存在竞争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5分)

12.(15分)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甲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解析】

(1)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则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能量越少,所以个体数量也越少。

(2)若A表示图甲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甲中直接提供给丙的能量为a×X×20%,由甲经过乙传递给丙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

a×X×20%+a×(1-X)×20%×20%=A,因此a=25A/(1+4X)。

答案:

(1)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

(2)同化固定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25A/(1+4X)

13.(15分)(xx·银川模拟)某人工鱼塘的主要食物链由浮游植物→A鱼→B鱼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能量单位:

百万J/(hm2·a)。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浮游植物

A鱼

B鱼

固定太

阳能的

总量

摄入

同化

呼吸

摄入

同化

呼吸

3250

1500

1250

900

500

400

300

(1)该人工鱼塘与自然湿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更    (填“高”或“低”),原因是                          

                                 。

(2)研究能量流动时,需估算种群密度。

调查鱼塘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       法,要考虑风力等环境因素,但更关键的是要做到       。

(3)表格中的数据显示,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算,要维持A鱼的正常生长,还需添加      百万J/(hm2·a)A鱼的饵料;若不添加B鱼的饵料,鱼塘中的B鱼将会减少   %。

(4)表中没有出现的能量流动去向有                  。

【解析】

(1)从题干提供的人工鱼塘的食物链可知,人工鱼塘比自然湿地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若要维持A鱼的正常生长,设还需添加X百万J/(hm2·a)的饵料,则(3250+X)×20%=1250,求得X=3000百万J/(hm2·a);A鱼能传递给B鱼的能量最多为1250×20%=250,而实际上B鱼的同化量为400,若不给B鱼投放饵料,B鱼的量将会减少(400-250)÷400×100%=37.5%。

(4)能量流动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以及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表中没有出现后两个。

答案:

(1)低 人工鱼塘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样方 随机取样 (3)3000 37.5

(4)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14.(15分)研究人员在一些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下图所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

请分析回答:

(1)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        

     ,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生态系统结构中的     。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      用于生长发育。

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               。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

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金纹细蛾

蚜虫

(头/枝)

雌成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食蚜盲蝽

(头/枝)

幼虫体内

有姬小蜂

卵的百分

率(%)

生态

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40~60

对照

果园

79.1

2.58

0.15

0.26

0.02

3~6

①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②果园中的              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      。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      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      有重要意义。

【解析】

(1)从图示看出,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无机物用于生长发育,这样就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从表中看出,果园中的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都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寄生。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

答案: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 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无机物(无机盐) 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①样方法 ②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答出一组即可) 寄生

(3)害虫天敌 减少污染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5章第1-2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xx·江苏高考)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解题指南】

(1)题干关键词:

“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2)关键知识:

糖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淀粉水解只需要酶的催化,不需要能量。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对能量的利用特点。

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

主动运输、胞吞、肽链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

2.(xx·哈尔滨模拟)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内的钠离子排出需要消耗ATP,此过程与载体蛋白有关

B.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C.ATP可以水解为一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两个磷酸

D.两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数和磷酸基团数分别是4和4

【解析】选D。

神经元内的钠离子浓度比细胞外低,所以神经元排出钠离子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ATP,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

细胞连续分裂时,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此过程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B正确。

一个ATP含有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所以一分子ATP可以水解为一个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两个磷酸,C正确。

两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数和磷酸基团数应该分别是4和6,D错误。

3.(xx·郑州模拟)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与核苷酸的元素组成相同

B.ADP比ATP的稳定性差

C.氧气不是细胞质基质形成ATP的必要条件

D.ATP中能量的释放需要水的参与

【解析】选B。

ATP与核苷酸的元素组成相同,均为C、H、O、N、P;ATP比ADP的稳定性差,易水解;细胞质基质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ATP中能量的释放为水解过程。

【加固训练】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在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解析】选B。

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因此ATP与ADP相互转化是生物界所有生物都依赖的能量供应机制;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没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可以产生ATP。

4.(xx·徐州模拟)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不能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解析】选B。

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其变构位点与活性位点均取决于酶的空间结构;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不能说明酶没有专一性;从图中可知,酶1的活性与产物B的浓度有关,当产物B浓度高时,酶1无活性,因此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能防止细胞内产生过多的产物A。

5.研究化合物P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底物浓度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B.若反应温度不断升高,则A点持续上移

C.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D.曲线①所代表的反应比曲线②所代表的反应先达到反应平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

(1)找到两曲线出现差异的原因。

(2)明确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解析】选B。

由图可知,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都有适宜的温度,超过这一温度时,酶的活性会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A点不会持续上移;与仅有酶的曲线相比,加入化合物P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说明P对该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从坐标图可以看出,曲线①条件下比曲线②条件下反应速率高,故达到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要短。

【延伸探究】若该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则对应的曲线可能在图中哪一位置?

说明了什么?

提示:

若空白对照曲线与曲线②重叠,则说明化合物P使酶完全失活;若在曲线②以下,说明化合物P使酶活性部分降低。

6.如图是人体内某种酶的活性曲线,这种酶可能催化下列哪一项化学反应

(  )

A.葡萄糖合成糖原

B.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C.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D.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选C。

由图可以得出该酶催化活性在pH=1.5左右时最高,可推知该酶为胃蛋白酶。

7.(xx·江苏高考改编)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C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D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斐林试剂鉴定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2)斐林试剂需要在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实验材料与鉴定试剂的选择。

A项中,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不适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项中,在不同温度下,根据蓝色的深浅或是否变蓝,来确定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分解程度;C项中,淀粉不能被蔗糖酶分解,故该实验不能鉴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项中,酸性环境会破坏斐林试剂,因此斐林试剂不适合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鉴定试剂。

8.如图,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B.甲→乙和丙→乙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解析】选D。

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比较少,且处于动态平衡;甲→乙过程是水解酶起作用,而丙→乙过程是合成酶起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