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625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docx

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指南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指向仪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人们在海上航行用司南辨别方向

B.哥伦布在“风雨冥晦时”用指南针进行航行

C.《武经总要》记载了用磁石摩擦制成指南针的技术

D.明代航海家郑和用支撑式指北罗盘远航西非

B

指南针普遍用在海上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

指南针外传是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因此哥伦布已经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故B项正确.

《武经总要》主要介绍宋以前的军事制度、思想和武器,与指南针无关,故C项错误.

罗盘是一种风水探测工具,并不是用于航海的工具,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考查指南针的外传与运用.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演变出旱罗盘,再於明代时经日本传回我国.指南针对西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西方开始海外大探险.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仑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A

A.结合所学知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不高,因此使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这导致实用性科技发达,科学理论成果较少,科技停留在实践的水平上,缺乏理论支撑.

B.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这与题干中“根本原因”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同样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是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把握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并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中“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原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3.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

A.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B.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D.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A

题干在描述任何发明的时候都提到前代的发展情况,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故A正确;

题干并没有将该发明与世界同期其他地区相比,故B错误;

题干所提及的发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故C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理论问题,而且中国古代的科技更多的是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之大成

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

B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

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D

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

A.AB.BC.CD.D

B

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随后与湖北汉剧融合,形成京剧。

后来涌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艺人,到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B符合题意;A中“全面领先世界”说法错误,排除;C中“完全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D中史实和结论顺序颠倒,排除。

故选B。

5.“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B.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C.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D.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D

依据题干材料“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近代世界近代化作用重大,故D项正确.

揭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

B项明显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解,应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四大发明遏制殖民扩张开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影响.考查对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化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顺治九年九月,达赖五世奉诏来朝,皇帝打算御驾亲迎,但耶稣会士、钦天监大臣汤若望却以观察到日斑为由上言,此乃喇嘛僧徒遮掩皇帝的光辉所引起,汤若望又上疏把当时的军事失利和痘疫流行等归咎喇嘛,说这是上天对人们过分敬重喇嘛的一种惩示,最后,顺治派遣大臣往迎达赖五世。

顺治帝态度的转变表明

A.顺治帝宠信耶稣会士胜于达赖五世

B.耶稣会士严重冲击了喇嘛的政治地位

C.喇嘛威望高于皇帝

D.天象观测对国家决策有影响

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政治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从“达赖五世奉诏来朝,皇帝打算御驾亲迎”到“此乃喇嘛僧徒遮掩皇帝的光辉所引起”、“最后,顺治派遣大臣往迎达赖五世”,材料主旨围绕天象观测与顺治帝的态度转变展开。

据此判断选项:

A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顺治帝更宠信谁的问题;B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喇嘛威望高于皇帝”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故选D。

7.《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

这反映了当时(  )

A.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B.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

C.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D.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

D

根据材料可知周代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医药事务,还有针对医师的考核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在医疗管理制度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不同的级别和俸禄,而不是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故A项错误。

中央集权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

邦国认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关键信息有:

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宋元的工匠们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刻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

宋体字的形成(  )

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B.阻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

C.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D.标志着活字印刷术正式诞生

C

依据题干“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刻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结合所学可知,宋体字的形成有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故C项正确.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材料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

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宋体字形成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刻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结合中国古代宋体字形成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考查对中国古代宋体字形成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

“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

D

依据材料“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反映的是指南针应用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运用与航海是在北宋,故该书最早成书与宋代.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考查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

1、战国:

司南.

2、北宋: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

3、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4、评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10.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

这反映出(  )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C

A、由材料信息“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可知,本题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是向西方学习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故A错误;

B、“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可知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存在争议,没有体现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故B错误;

C、“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可知C项符合题意;

D、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上不能反映在教育近代化方面是官与民之间的尖锐对立,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点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重点考查近代西学对中国的影响.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1.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历史现象说明(  )

A.国家治理推动了技术发达B.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C.科举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宋词兴盛推动了文化普及

B

A.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政策推动技术发达,排除;

B.从材料“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看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正确;

C.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

D.材料中没有体现宋词的发展,排除。

故选:

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宋代的印刷技术发达,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本题以宋代发达的印刷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2.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

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

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朱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西学东渐”历程开启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B

表中中国的科技著作是总结性的,而西方出现以事实为基础强调实验的近代科技,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社会走向近代,明清时期专制加强,故B正确;

A不符合西方,排除;

西学东渐、宗教信仰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封建专制的腐朽没落是导致16--18世纪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科技的良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

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

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

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

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

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

“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

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

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

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特点:

医院围绕王权而设置;为平民医治的医疗机构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病人是医疗的主体;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

(8分)

原因:

君主专制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的影响。

(4分)

(2)变化:

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促进了医疗的专业化、高效化;政府设置专门的医疗行政结构,医疗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

(8分)

影响:

冲击了传统的医疗制度与医疗观念;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现代医疗制度和教育的发展。

(5分)

(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一小问:

通过材料信息“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疗的主体是病人”、“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

通过对特点的分析概括,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得出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医疗制度,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具体的变化。

第二小问:

影响从对传统医疗制度的冲击、对现代医疗制度的影响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

“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

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

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

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

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

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

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1)相同:

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不同:

中国:

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

英国: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

原因:

中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

英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

(2)作用:

中国:

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

英国:

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启示: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1)本题考查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及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关于相同之处,根据材料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等信息可从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

第二小问,关于不同之处,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

关于原因,中国和英国方面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

(2)本题考查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及启示,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关于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可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

关于启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回答启示即可。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

明清之际,传教士在澳门设立医院,西医传入中国。

康熙帝曾用西医治病,《红楼梦》中多有使用西药的描写。

由于对西医科学缺乏了解,有关西医挖眼、剖心等谣传屡见不鲜

鸦片战争前后

美国传教士创办广州眼科医局(1835年),40年代后,西医逐渐在香港和通商口岸推广。

同时,有关西医害人的谣言沸沸扬扬,魏源甚至记入《海国图志》

19世纪下半期

西医逐渐推广到沿海、沿江和广大的中国内地,被中国人认可,至9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比较稳固的地位。

郑观应认为西医总体上比中医高明的多(1894年)

20世纪初

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猛烈抨击中医,完全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恽铁憔等中医理论家奋起反击,形成中西医论争。

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承认西医

20世纪30年代

废止中医呼声持续高涨,南京政府颁布《西医条例》(1930年):

中医界坚决抗争,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1936年),承认中医的地位和作用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现代史(晚清卷)》等

从材料中提取3条或3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提取信息,从“由于对西医科学缺乏了解,有关西医挖眼、剖心等谣传屡见不鲜”“西医逐渐推广到沿海、沿江和广大的中国内地,被中国人认可,至90年代在中国确立起比较稳固的地位。

郑观应认为西医总体上比中医高明的多”“严复、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猛烈抨击中医,完全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废止中医呼声持续高涨,南京政府颁布《西医条例》(1930年):

中医界坚决抗争,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1936年),承认中医的地位和作用”可知国人在不同时期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不同,然后拟定一个论题如应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最后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

应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

阐述:

近代中国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西医传入中国的早期,虽然西医的效用已经得到证明,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不断出现诋毁西医的现象;20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于宣传西方思想的需要,又全盘否定中医,社会出现废止中医的呼声。

这些都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