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会认“誊、励、篇”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重点
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母爱宽容、和蔼、鼓励;父爱理性、深沉、严格。
●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爱。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其中“誊、励、篇”特别容易读错,要重点进行强调和指导。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识字,如查字典、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学习字词时,要做到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
2.阅读理解。
课文主要写作者在八九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揭示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的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所以在教学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应该更多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3.表达运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每天都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本质是一样的,但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
通过学习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对两种爱的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会感恩。
1.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有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使用其他工具书解决。
(2)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
(3)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批注。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幅图画:
一幅是孩子跌倒了,抬头看着妈妈,喊道:
“妈妈,快来……”另一幅是子跌倒了,抬头看着爸爸,喊道:
“爸爸,快来……”
学生看图,理解两幅图的内容,思考:
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爸爸、妈妈面对跌倒的孩子,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和妈妈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是不一样的。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师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生动,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
把课文读通、读顺。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课件:
(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
)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誊”易读错成“yù”,“歧”易读错成“qǐ”等。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可以抽查、轮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分别讲了什么事?
交流:
(1)八九岁时→几年后→现在。
(2)八九岁时“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难过得哭了。
几年后,“我”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写作,父亲依然对“我”的作品作出如实的评价。
现在,“我”已经成了一名作家,真正理解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人生离不开这两种爱。
(教师适时板书: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本文所写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以问促读,深入学文。
1.课件出示问题。
妈妈读了“我”的诗后,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生读第1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师小结:
妈妈非常高兴、惊讶。
主要表现在她的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她的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多美的诗啊!
精彩极了!
”)和她的动作(“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作出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因为“我”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我”在八九岁时就开始写诗,她为此感到高兴,她要鼓励“我”。
这是妈妈对“我”的爱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
神态、语言、动作)
2.听了妈妈的评价,“我”有什么表现?
生: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
在这种既害羞又得意的心理状态下,“我”产生了怎样的期待呢?
这种期待的程度怎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生读第2~4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明确:
“我”产生的期待是:
希望爸爸能读“我”的诗,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此时,“我”的期待很急切、很强烈。
表现在:
“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在等待爸爸的时候,“我”把诗重新誊写一遍,还做了装饰,并满怀信心地把诗放到显眼的地方。
这些语言、动作、心理上的描写,说明了“我”很渴望得到爸爸的表扬。
(教师适时板书:
心理描写)
过渡:
可事实上,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4.学生朗读第5~14自然段,思考:
(1)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
没有得到爸爸的表扬,反而受到了批评。
当时,爸爸回来了,“我”紧张极了,他读了“我”的诗,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教师适时强调动作、语言描写)
(2)听了这样的评价,妈妈和“我”的反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妈妈和父亲争吵,希望父亲能鼓励“我”。
“我”难过得跑到自己的卧室里失声痛哭起来。
5.几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读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巴迪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他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巴迪还一直在写作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父亲的态度也有了变化,虽然还带着批评,但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批评中带着鼓励,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6.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2)阅读成果汇报: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7.“精彩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精彩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
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
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呀!
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
因为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
8.“糟糕透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严厉的父亲一句警告的话“糟糕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
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是一股多么沉重的力量呀!
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这两种爱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最终他成功了。
9.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0.从巴迪的经历中,你读懂了什么?
要谨慎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
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
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今天大家应该都是收获满满,希望这堂课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小练笔:
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课文了,所以这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
1.立足教材,学会运用。
本文是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反义词展开。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理解,进而理解父母的爱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以问促读,以读促悟。
紧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导向性,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章可循,容易达成阅读目的。
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不要求达成一致的意见和见解。
3.不足之处。
(1)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学生的情绪自然也不会高涨。
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2)缺乏教学机制。
学生在汇报见解时,有些答案大同小异,但有几个学生一直在汇报,拖延了不少的时间。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教学机制,想要上好一堂课,难!
所以,每一位教师,类文链接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谢谢
3桂花雨
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阅读理解。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左右结构的字有“懂、糕、饼、浸、缠、捡”6个,都是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有“兰、箩、婆、茶”4个,书写时注意上下的比例。
对“糕饼”的理解可以进行看图识字,对“浸”字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3.表达运用。
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在讲到这句话时,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以便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
如:
这里的环境很好,母亲会怎么说?
再如:
这里的水很甜,母亲会怎么说?
课文全部学完以后,可仿照“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1.预习提纲
(1)课前搜集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
(2)在文中画出2个会认字和10个会写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
(3)课前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叫“桂花雨”?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课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初读课文后,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回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识“桂花雨”,品读“桂花雨”的香。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
(板书:
雨)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
春雨绵绵牛毛细雨细雨如烟
蒙蒙细雨瓢泼大雨狂风骤雨倾盆大雨
2.点出课题。
今天,当代女作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
(补全课题,生齐读)
3.质疑: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叫“桂花雨”?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
(3)本文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通过学生熟悉的雨导入新课,感受桂花雨落下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针对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浸”“缠”的读音。
)
不懂兰花箩筐婆婆糕饼
沉浸纠缠茶叶捡起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
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
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读好相关句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
(2)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
这是一场的桂花雨。
(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
香)。
生2:
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
(板书:
乐)。
生3:
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
(板书:
难忘)
生4:
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
(板书:
思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
)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指什么?
“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
)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
不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
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
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
(“挑”是有选择、有目的地挑选,而“捡”只是拾取。
)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
②“浸”是什么意思?
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
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
桂花雨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
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挑”“浸”两个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感悟桂花香的浓郁和香气的醉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情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一、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
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
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师板书:
乐)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
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抱”“使劲地摇”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
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总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我”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
什么样的事是大事?
“我”会怎样缠着妈妈?
②发挥想象,完成填空。
______(时间),“我”就______(动作),______地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
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
(出示“摇桂花”的动画。
)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师:
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生:
摇桂花。
师:
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
桂花真香呀!
师:
快看,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
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
真像下雨呀!
师:
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
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
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
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
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
(5)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
(生说,师出示课件)
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笑逐颜开心花怒放
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
(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想一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①指名读。
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
(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想象说话。
如果我说:
“这里的水真甜啊!
”母亲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说:
“这里的橘子真甜啊!
”母亲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到了外地,我对母亲说:
“这里的生活真好呀!
”母亲会说: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情怀?
(板书:
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
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作者琦君。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怀念家乡,这就是桂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
3.老师配乐朗诵《乡愁》。
4.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5.推荐阅读。
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请同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6.仿照描写“摇花乐”的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事。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搜集更多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走近作者,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
1.抓住文本。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概括“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的统领下,按照“香、乐、思念”的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体会桂花雨香的滋味、乐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最终悟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多样朗读。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上下文导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3.语言表达。
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演得投入,说得充分,读得到位。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得阅读散文可以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生活的真实与亲切,为仿照“摇花乐”片段,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的童年生活作了指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思维及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