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198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6 大小:11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6页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2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docx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答案

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会计: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

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在经济管理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3.会计核算职能:

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连续、系统、完整的记录、计量和报告。

4.会计监督职能:

是指依据监督标准,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5.会计对象:

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内容。

 6.会计要素:

是对会计对象按经济特性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7.资产: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8.负债: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9.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0.收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等。

11.费用: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2.利润: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13.会计方法:

是为实现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管理和完成会计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14.会计核算方法:

是对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5.会计法规:

是指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总称,也称会计法律制度。

16.会计准则:

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它主要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17.会计机构:

是各单位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而设置的专门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部门。

18.总会计师:

是在单位领导人领导下,主管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二、填空题

1.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

2.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3.1494、卢卡·帕乔利

4.劳动量度、实物量度、货币量度、货币量度

5.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6.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7.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8.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

9.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0.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11.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利得、损失

1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13.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管理方法

14.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15.会计预测方法、会计控制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16.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

  17.《会计法》

  18.基本准则、具体准则

  19.《企业会计制度》

20.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四、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A  5.A  6.C  7.A  8.B  9.A  10.C

五、多项选择题

1.AD  2.ABD  3.ABD  4.BD  5.ABD  6.ABC  7.ABCD  8.AB

9.ABC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

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与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其主要特点是: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

(3)运用一系列科学的专门方法。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

所谓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连续、系统、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监督职能是指依据监督的标准,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

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离不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离开了核算,监督就没有依据;同时,核算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只有通过监督才能进行有效核算,保证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离开了监督,核算就没有保证。

因而,会计既要核算又要监督。

3.什么是会计对象?

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内容。

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描述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的具体对象依据各单位会计工作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就企业而言,其主要经济业务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其经济业务活动分别是筹集资金购买材料、投入材料生产产品、产品生产完工入库、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收回货币、缴纳税金、分配利润等;商品流通企业则以购销商品为主要经营业务活动,在购销两个阶段,筹集资金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收回货币,同样缴纳税金、分配利润。

不难看出,企业会计对象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各项经济业务。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通过国家行政拨款投入和自身业务收入,取得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按国家政策规定,发生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其收支构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是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预算内(外)财务收支活动。

4.什么是资产?

资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其确认条件是什么?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基本特征包括: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5.什么是负债?

负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应如何确认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3)现时义务的履行通常关系到企业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需要;(4)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

负债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6.什么是收入?

收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应如何确认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者或客房代收的款项。

收入只有在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增加且经济利益增加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

7.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

其相互关系如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正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后,要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结合原始凭证登记账簿,依据账簿记录资料和相关资料,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并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8.简述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

会计法律是指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如《会计法》。

《会计法》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如《企业会计准则》、《总会计师条例》等。

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制定依据是《会计法》。

会计规章是指由国家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

制定会计规章的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9.企事业单位应如何设置会计机构?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跌价机构代理记账。

10.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包括哪些?

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工作规范的组成部分,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防止和杜绝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背道德行为的有效措施。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

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第二章 会计前提、会计基础和会计核算要求

一、名词解释

1.会计主体:

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独立地进行经济活动、独立地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它为会计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

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和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3.会计分期:

是指将会计主体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记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4.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并假定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量是基本稳定不变的。

5.记账本位币:

是指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确定的,用于会计核算的基准货币。

6.权责发生制:

是指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7.收付实现制:

是指按照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即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支付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由本期负担,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8.收益性支出:

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收益,即仅仅与本年度收益的取得有关。

9.资本性支出:

是指不仅为取得本年度式(或一个营业周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同时该项支出的效益往往涉及以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

10.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拨付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11.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12.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13.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14.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填空题

1.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公历1月1日、12月31日、年度、中期、中期

3.人民币

4.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重要性、谨慎性

  5.权责发生制

  6.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D  5.A

五、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  4.CD  5.ABC  6.CD  7.ABD  8.AB

9.BCD  10.BCD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前提?

其包括哪些内容?

应如何理解?

会计前提是指会计核算的基础,通常建立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假设之上,因而又称之为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

会计前提主要包括四项: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独立地进行经济活动、独立地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它为会计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

基于该前提,首先要在会计核算时划清各会计主体的界限,其次要求每个会计主体的财务活动必须与业主个人的财务活动区分开来。

同时,要把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相区别,每个法人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都具有法人资格。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和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即,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记账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分期包括年度和中期,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并假定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量是基本稳定不变的。

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用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哪些?

如何理解?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真实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相关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是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3.什么是权责发生制?

什么是收付实现制?

两者间的区别是什么?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指按照现金是否收到或付出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即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支付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该由本期负担,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两者间的主要区别是,确认收入或者费用的标准不同。

权责发生制是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是否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或者费用。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正确地反映各项的成本和费用,反映各项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关系,正确地计算当期损益;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正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化,更有利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哪些?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零售业的会计计量忏悔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拨付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名词解释

1.会计科目:

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经营管理需要分类核算的项目。

2.总分类科目:

即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总括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科目,它提供总括核算资料,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3.明细分类科目:

包括子目和明细科目。

其中,子目是把总分类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分类的科目,它介于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也称为二级科目;明细科目是为了提供更详细的会计资料,而对二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一步详细分类的科目,即三级科目或细目。

4.账户:

是指按照会计科目设置并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的记账实体。

  5.总分类账户:

即一级账户,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总括反映各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

6.明细分类账户:

即三级账户或三级账户,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或同时以货币单位和实物单位计量,详细反映其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

  7.平行登记:

是指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分别在总分类账户和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二、填空题

1.科学性、统一性、灵活性、稳定性、合规性

  2.资产类科目、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

  3.总分类科目、子目、明细科目

  4.增加额、减少额、余额

  5.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同时期登记、同方向登记、等金额登记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A  5.B  6.B  7.B  8.D  9.A  10.C

五、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BD  4.BD  5.ABC  6.BD  7.ABCD  8.BC 9.ABC  10.ABCD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经营管理需要分类核算的项目。

会计科目是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同时,根据经济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

设置会计科目是,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科学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项目,科学地划分各项生产关系和权益的内容。

(2)统一性原则。

会计科目,是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

(3)灵活性原则。

由于各个企业的特点不同,内部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企业在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原则下,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稳定性原则。

会计核算指标是企业进行不同时期对比分析的依据,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应轻易变动,要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年度中一般不要变更会计科目。

(5)合规性原则。

要求会计科目的名称、含义准确,界限清楚,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

  2.会计科目包括哪些类别?

  为正确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的分类:

一是按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五类科目;二是按提供指标的程度分类。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其中,明细分类科目包括子目和明细科目。

  3.什么是账户?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如何?

  账户是指按照会计科目设置并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和结果的记账实体。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户由账户名称和账户结构两部分构成。

  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它们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经济内容设置的,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开设,会计科目的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同名称的会计科目与账户反映相同的经济内容。

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只是个名称,它表明某类经济业务的内容,其本身并不能记录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情况;而账户既有名称,又有结构,能够把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及其结果,分类、连续、系统地记录和反映。

  4.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来反映经济活动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从数量方面看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同时,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化的结果,即为结余额,简称余额。

因此,为反映会计要素增加额、减少额和结余额,账户的基本结构必然包括这三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