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612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docx

山西长治二中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

山西长治二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练考试题-语文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表达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假设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那么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那么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以下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

A.“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

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

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拜住,安童孙也。

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

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

遣使召之,欲与语。

拜住谓使者曰:

“嫌疑之际,君子所慎。

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

”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

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

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奏曰:

“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从之。

帝尝谓拜住曰:

“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

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

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

“论道经邦,宰相事也。

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

”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

“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上悟,夺其官。

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

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以乃祖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相:

辅助

B.以金谷细务责之责:

责罚

C.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引:

推荐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视:

观察

5、以下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②而遽兴大役以妨务农,恐失民望。

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⑤遣使赴上都告变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A、①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拜住是元初名相安童的孙子。

早年在朝廷官袭宿卫长,后虽然得到太子的欣赏,但他宁可得罪太子,也不愿为其招来祸端。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并且带着张养浩的奏章进谏,使张养浩得到了元帝的奖赏。

C、右丞相铁木迭儿在朝中打击异己,滥杀大臣。

拜住暗中进言,使王毅、高昉得以保全。

张思明因忌恨拜住方正而密谋陷害时,拜住那么不予计较。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0分)

①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

〔5分〕

②今以右相仇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8、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表达。

〔5分〕

9、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千古江山,,舞榭歌台,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那么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

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

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

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

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

“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

”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

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

身心自由了!

”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呢?

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事。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

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

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

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

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

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

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假设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有删改〕

【注】凯特·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

“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2〕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6分〕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

“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

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

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

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

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到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陈寅恪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

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

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

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王国维就是一个为中华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

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

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表达在哪几个方面。

〔6分〕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6分〕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8分〕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B、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C、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一路领先,始终以快于世界纪录的速度稳步前进,其他选手只能望其项背。

D、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1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C.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由爱孩子的父母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D.篮球评论员杨毅老师说:

“中国男篮不是谁带的问题,而是谁带都不行的问题。

”这话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不敢随便苟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

,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

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那么劣

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程度

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那么劣

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B、②③④⑤①C、⑤②④③①D、⑤②④①③

16.阅读下面这那么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

〔不超过40字〕(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