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54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docx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8—2019学年)

 

专业代码:

080501

专业负责人:

          (签字)

教学院长:

            (签字)

学院院长:

            (签字)

学院名称:

            (盖章)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一、专业基本概况

(一)专业概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拥有松江、长宁、虹口等校区,占地近1400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其中,主校区松江校区坐落于松江大学园区,是一座矗立在浦江上游,镶嵌在佘山之侧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的美丽校园,曾入选沪上“最美校园”。

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800余名。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作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最大的二级学院,现有在校学生4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00余人。

目前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包括: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6个本科专业。

2018年6月,由学院牵头组织申报的“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项目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2020年1月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师队伍。

截止到2019年12月底,学院职工总计198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博士160人,博士率75%,35岁以下博士教师44人;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3人。

学院现有1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能源装备与过程控制);拥有现代汽车运用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复杂制造过程智能控制工程、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两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期刊检索学术论文25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90余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励13余项。

学院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车辆工程、机械工程),“现代工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工程技术研发与培训平台和上海市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目前建有现代装备及其控制技术联合实验中心、新能源汽车NVH测试与控制技术研究平台、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研究中心、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特种车辆机电液控制与仿真技术实验室、共融机器人设计与感知控制实验室、上海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上海交运集团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制造研究室等20余个研发平台与实验室,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学院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00余家,其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在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始终以 “培养优秀工程师摇篮”为办学方向,坚持学院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毕业生具有显著的就业竞争优势,就业率在98%以上。

学院注重开放办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劳伦斯理工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日本山形大学、日本东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保持着师资互访和实验室共建等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举(承)办数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017年,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

2018年,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签订了共建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协议。

我校能源类专业本科招生始于1978年,是我校最初招生本科的几个专业之一。

早年是以培养电厂热能系统及设备工程师为主的热能工程专业,专业方向主要为“内燃机”、“汽轮机”和“锅炉”,期间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1987年开始招收“制冷与空调”的大专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教育部本科设置规划的要求,于1998年改名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6年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由“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专业交叉拓展到能源与环境领域,专业调整更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招生规模为60人,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停止招生。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分两个专业分方向—“人工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能源工程与节能技术”,2009年通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新专业评估,迄今已为社会培养能源类本科毕业生两千余名。

三十多年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打通学科平台和教学平台的界限,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局面,专业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培养方案完善,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已构建覆盖专业培养需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支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实现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能源领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不属于教育部专业目录内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深造、部分省份公务员报考以及注册公共设备师、注册动力工程师与建造师报考等环节受到许多限制,本专业部分从事设计、施工安装、监理等行业毕业生反映强烈,建议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名称规范为教育部专业目录内名称,全国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也建议将专业名称规范化,以增强我校能源类专业的竞争力。

2016年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招生人数为60人,2019年招生人数为120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8年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建设期为2018年~2021年。

表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校内专业代码

所属

专业设置年限

学制

优势专业

情况

在校学生数

学院

名称

时间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0117

机械与汽车

2016

4

上海市一流本科

2018~

2021

380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80502T

能源与动力工程

0114

机械与汽车

2006

4

13

【注】优势专业指曾被评为国家级或市级特色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型本科、一流本科等

表22019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招生情况

招生计划数

实际录取数

第一志愿录取数

实际报到数

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

报到率(%)

120

121

36

120

29.75

99.17

【注】:

1.报到率=实际报到数/实际录取数

 

(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

以“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和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专业背景,体现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以所属学科领域内的雄厚学科基础和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制定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

本专业培养具有合格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制冷与空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识,具有整合思维、工程推理、解决问题和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制冷与空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设计、管理、研究与开发、安装、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2019年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最后一届毕业生,2015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概况如表3所示,学生需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各教学模块的学分,总学分达到165学分。

其中各类必修学分达到127.5学分,选修学分达到37.5学分(含第二课堂4学分),方能毕业。

集中实践环为36学分,课内教学学分为114,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28.71%。

表3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概况

总学时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

课内教学学分

实验教学学分

课外科技活动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3100

165

127.5

37.5

36

114

11

4

28.71

二、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5人、其他副高级2人,讲师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8.9%,

专任教师主要分布在“能源动力工程与节能技术”、“人工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空调用制冷技术及其热工基础”三个教学团队当中。

表4专业专任教师结构

专任教师数

职称

学位

年龄

学缘

教授

副教授

其他正高级

其他副高级

其他

博士

硕士

其他

35岁及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及以上

本校

外校

境内

境外

18

3

5

1

2

7

16

2

0

6

8

4

0

0

17

1

本学年共有12位专任教师担任了23门专业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授课,专业授课教师结构及授课情况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专业授课教师结构

授课教师数

职称

学位

年龄

学缘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博士

硕士

其他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岁及以上

本校

外校

境内

境外

2

7

5

12

2

0

4

8

2

0

0

11

1

【注】:

本表格只统计本年度专业课的授课情况、含外聘教师统计。

表6专业授课教师授课情况

授课教师

高级职称

教授

其中为低年级授课教授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总数

承担课程门数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12

23

9

75

2

16.7

2

16.7

10

83.3

【注】:

本表格只统计专业课的授课情况、含外聘教师统计。

本学年系室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功申请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6篇,1位教师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目前本系专任教师全部参与到教学团队激励计划项目当中,全面执行自习辅导与坐班答疑,在学生日常课程学习指导、竞赛指导、就业指导、考研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年系室专任教师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一项,横向课题多项;发表核心类以上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专任教师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并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

五位教师参加由ASIIN主办的有关高等教育全球会议和德国ASIIN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

两位青年教师参加上海市教委和学校新进教师培训学习,指导教师悉心培养,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获得进步;

本年度本系专任教师全部参与到教学团队激励计划项目当中,全面执行自习辅导与坐班答疑制度的规定,通过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专业教师每周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为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指导,也可以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向学生进行答疑辅导。

在学生日常课程学习指导、竞赛指导、就业指导、考研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条件与投入

2018~2019学年,生均日常教学经费标准为1760元/生,其中生均实习实践经费为60元/周,生均毕业设计(论文)经费(元)为232元;一流本科专项经费投入257万。

本专业建有室内微气候环境实验室、气固两相热态风洞冲蚀实验室、土壤源热泵实验室等九个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现有13个实验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达到95%。

2018~2019年在上海市一流本科引领项目的资助下,新增空气-空气热管热交换器基础热工性能测试平台、太阳能与热泵复合供暖系统实验台、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实验平台、燃烧学综合实验装置、汽轮机模型实验装置、火力发电厂机组动态仿真模型等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水冷散热半导体制冷系统,改造升级了太阳能热水供热采暖系统。

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奠定了基础。

2018年,与上海市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上海博阳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

同时,学校图书馆还建设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万方数据资源、SpringerLink、EiVillage、ScienceDirect、IEEE/IETElectronicLibrary(IEL)、WebofScience等中外文数字图书资源。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情况

2019年4月本专业申请德国ASIIN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已获受理,计划2020年5月提交自评报告。

本专业专任教师共开设专业课程23门,针对这些专业课程,本年度完成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一项,“燃气应用工程”获批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

以学院一流本科建设为契机,申请了包括MOOC和在线课程建设在内的课程建设项目5项。

教学大纲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认真论证,经教学团队和系集体讨论,并与先修、后续、类似课程任课教师研讨后制定。

教学大纲的制定满足教学大纲质量标准要求。

(二)实践教学情况

1.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总学时、总学分占比情况。

表7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

其中:

实验教学

学分

占总学分比(%)

学分

占总学分比(%)

独立开设实验课程门数

38.5

23.33

5.5

3.33

6

2.实验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教学大纲修订情况。

本专业学生修读的独立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

《基础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性物理实验一》、《设计创新性物理实验二》、《专业基础实验》、《能源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人工环境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及《中央空调工实习》。

教学大纲仅做微调。

3.实践类课程建设和开设情况。

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

《基础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性物理实验一》、《设计创新性物理实验二》、《绘图课程设计》、《制造技术基础实习B》、《军训》、《合作教育一》、《合作教育二》、《合作教育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习》、《中央空调工实习》、《毕业设计》、《能源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能源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人工环境专业综合实验》及《人工环境专业课程设计》。

 

表8专业校内实验室使用情况

基础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

数量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面积(平方米)

设备台套数

设备值(万元)

数量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面积(平方米)

设备台套数

设备值(万元)

3

3

282.26

11

936.72

4.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开放利用情况。

2019年,为突破发展瓶颈,弥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以培养学生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丰富一流教学资源为主线,开展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

对专业部分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本专业的流体及流体机械实验室、热工学及热工测试实验室、焓差实验室、温度湿度独立控制实验室、太阳能热泵实验室、制冷空调实验室、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升级。

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情况。

表9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课题数

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

比例(%)

指导教师数

每名校内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数

校内教师

外聘教师

70

56

80

15

0

5

6.学生毕业论文情况

2019届毕业论文(设计)立题70项,其中模拟题14项、实际题49项、科研题7项。

15位老师参与指导,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

7人缓答辩。

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规定和部署,积极开展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论文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传达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安排,如动员、部署、检查、评阅、答辩、评定成绩、总结等工作的程序和实施时间安排等。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选题、开题、撰写、指导、检查、答辩整个过程,严格进行监督和管理。

本着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原则注重过程管理,使学生在论文写作和设计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切实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创新创业教育

本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通过建立多平台,结合多抓手,致力于构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1.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结合学院校友、产学合作等大平台资源继续邀请校内、校外创业专家为我院学生开展创业教育2场。

集结学生创新创业力量,组成双创朋辈联盟,秉承“创新、实践、分享”的理念,努力培养大胆创新、敢于担当、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018-2019年,专业组织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及创业实践项目2项,3名导师带领15名同学参加了2018-2019年度校级大学生科研训计划,同时组织学院“双创”导师开展中期检查答辩会,效果良好。

3.加强创业师资力量。

专业有两名老师被聘为“双创”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业教育。

专业选送一名辅导员参加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为学院以及本专业的创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改革

根据全国本科教育专业质量标准和“OBE”理念,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校友访谈、同行交流、初稿拟定、终稿审定五个环节,完成了2018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了专业特色方向。

丰富、细化了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毕业生就业的专业领域的描述更为准确。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学业导师为学生解读本专业培养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特色,确定学习目标。

一年级增设专业导论课,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本校专业发展历程、师资力量、科研方向以及专业办学特色,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四、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一)专业教学质量体系

 包括教学规章制度及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等。

本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由校、院、系三级构成,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与反馈,使教与学互相协调。

具体制度如下:

1.教学指导和督导制度

学校、学院分别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校院两级教学指导体系,负责对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研究、咨询和审议。

学校、学院组建了本科教学督导组,构成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

通过听课等形式把握教学质量,每学期进行集中性期终教学质量检查,每学年进行院(系)本科质量教学评估。

2.四方评教制度

《机械工程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试行)》规定,学院组织院督导组、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学团队负责人进行教学检查、听课,以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

同时也要求教师相互听课,并在每学期末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同行匿名评议。

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任课教师评价。

听课、同行和学生评教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文件检查与试卷审核制度

《机械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每学期以院为单位开展教学方案、教案等文件的检查,有问题直接反馈教师予以修改和完善。

所有考试试卷印刷前命题老师必须填报试卷命题审核表,由系主任审核签字,教学副院长审批,有问题直接反馈进行修改。

4.课程达成度计算分析和审核制度

《机械工程学院关于开展课程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版)》规定,学期考试结束后,将期末考核材料按照专业课程所在的专业进行归口管理。

任课教师按照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达成度计算,连同考试资料交教学团队负责人或系主任进行审核,教学团队负责人或系主任对达成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5.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制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学院对毕业设计实行全过程监控,建立了立题审核、任务书审查、开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论文查重、论文评阅和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和优秀毕业论文二次答辩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6.任课教师资格审查与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专任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和学院规定专任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本科教学任务,并将此项规定作为教师职称及岗位评聘的重要条件,落实到教师岗位任务书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任课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对于首次讲授本科生必修课程(含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青年教师,需要助课,并经审查后方能独立授课。

在教师职务晋升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教,要求申请人较好的教学水平,督导听课评分不能低于“80分”。

以此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和教学活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和学院建立了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和检查制度。

教学质量的实时反馈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监控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根据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后,学院负责对本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主要有:

1.校院督导组检查听课的质量信息反馈

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学校与学院两级教学督导配合,对本专业日常教学各环节进行宏观监控。

通过听课、巡视、检查等手段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反馈给系室和任课教师,查找原因并进行改进。

2.学生和教师教学质量信息反馈

每学期举行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学生在每学期末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评教,教师开展网上同行评教,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分管主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和任课教师,分析原因并改进。

充分发挥各信息渠道的双向性特点,提出对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建议,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3.课程(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和内容审查机制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考核的管理,严格考核要求,学校制定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程》。

(三)教学质量评估反馈及持续改进

本专业建立了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机制,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结果、教学目标评价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用于专业持续改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并将社会评价结果用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修订、毕业达成度的提升。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方法有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问卷调查分析法,根据《机械工程学院关于开展课程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版》,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教师对2019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分析。

课程(教学环节)评价依据包括:

执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试卷审批表、学生平时记录及平时成绩单、学生综合成绩单、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设计任务、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