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章声现象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
本章知识点如下:
1、声音的产生:
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气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怎样听到声音:
(1)声源——空气传播——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5、乐音:
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音调也越高。
响度:
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音色:
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6、噪声:
(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
噪声的单位是:
分贝(dB)
7、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8、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一般不同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发生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产生声音的条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2、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会设计实验。
课时安排: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三、声音的特性1课时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五、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1课时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好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闹钟真空罩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对于声音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是怎样传播的?
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
怎样防止有害的声音等等。
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声现象,老师激昂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
观看课本第12页插图1.1-1,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演示:
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但看不见音叉在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可见乒乓球被弹开。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的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当音叉发声时,用手握住叉股,声音消失。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图1.1-1中,各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图1:
人的声带图2:
空气振动图3:
工件和砂轮振动图4:
鸣囊
思考:
用力敲鼓时,发出了声音,却看不见鼓皮振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鼓
发声时也在振动?
在鼓皮上放上一些碎纸屑
在鼓皮上放一杯水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由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猜想与假设:
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
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
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击鼓为例: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
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
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本:
P15最后一段和小数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注意:
声速的单位是ms(m·s-1)读作米每秒。
问题1:
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2:
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3:
对比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阅读课本:
P16想想做做
方法1:
站在山谷中或高大的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
间,测出人与山谷或建筑物的距离,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
方法2:
百米赛跑时,测出记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记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可以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3:
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
再反射回来的时间t,利用v=2s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典型例题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
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
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
(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发声体存在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
(3)敲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因为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_产生的,
又通过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中。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________传来的。
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作业
P161、2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2课时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让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传导。
2、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音叉人耳的构造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出示挂图
人耳
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振动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思考:
耳聋是怎么回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变成耳聋,耳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
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3、骨传导:
阅读课本:
P17,演示实验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抵在颌骨、头骨、牙齿是否能听到声音?
声源振动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P18科学世界
问题1:
判断声源方向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
什么是立体声?
三、小结
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并交组长登记。
四、作业12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1.3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铁架台口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使人烦躁、难受。
即使同样是动听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种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子,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演示实验:
用口琴吹奏“1、2、3、4、5、6、7”,感知音调高低的不同。
音调高→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
音调低→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沉闷、浑厚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打钢尺,一次伸出短一些,一次伸出长一些,听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
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注意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频率:
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
赫兹(Hz)
阅读课本:
P20二、三、四段,你有哪些收获?
·人类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20HzHz。
·声音可以分为三类:
A、可闻声:
20HzHz
B、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
C、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
·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时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一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所以地震时比人更警觉。
思考:
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因为蝴蝶翅膀振动比较慢,低于20Hz,蚊子翅膀振动比较快,频率在
20Hz——20000Hz之间,所以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
2、响度:
表示声音的大小。
提出问题:
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和进行实验:
将系在系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实验结论:
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
(1)响度跟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两个因素有关。
(2)响度和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
例如:
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
3、音色:
表示声音的品质。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应用:
(1)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
(2)区分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阅读课本:
P23“想想议议”,并进行讨论。
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传播途径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4、阅读课本P23“科学世界”,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乐音?
(2)乐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3)乐器分为哪几类?
怎样发声的?
怎样改变音调的?
三、小结
含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物体的振动频率
响度
声音的大小
物体的振动幅度
音色
声音的特色
物体的材料结构
四、作业
P241、2、3、4
五、板书设计
1.3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决定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2、响度:
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3、音色:
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环保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收集信息法竞赛法
教具准备:
铁钉玻璃音叉闹钟泡沫塑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声音的特性是什么?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噪声的来源
阅读课本:
P25噪声的来源。
思考下列问题:
(1)从物理学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夜深了,邻居家传来的电视机的声音等。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声音的强弱通常以_______单位来表示,符号是______.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为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________dB;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声音为_______dB以上;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音为____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心理方面:
烦躁、妨碍休息和睡眠
②生理方面:
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甚至神智不清、死亡
③破坏建筑物和工作设备。
3、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4、典型例题
(1)晚上你在家休息时,隔壁歌舞厅的歌声使你无法入睡,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用棉花塞住耳朵B、与歌舞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
C、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有噪声时要限时B、市区里种花草、植树
C、优美的小提琴声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3)从环保的角度看,不属于噪声的是()
A、车辆的刹车声B、冲击钻发出的声音
C、优美的小提琴声D、音响发出的震耳的歌声
三、小结
1、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等级
3、噪声的控制
四、作业
P271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5课时1.5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
2、难点: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可乐瓶橡皮膜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和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那么,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
二、新课教学
1、声音与信息
(1)铁路工人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2)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肺的工作情况。
(3)古代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4)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5)军事上利用声呐探知水中的潜艇。
(6)B超利用超声波为孕妇在作常规检查。
综上所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去除结石。
(3)利用超声波钻孔
演示实验:
对着蜡烛敲击橡皮膜,发出声音,看看火焰是否摇动。
综上所述: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回声定位
声速:
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
t
则有:
S=—Vt
4、典型例题
(1)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_,蝙蝠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昆虫,是利用_______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
可探测海洋的深度。
(2)下列不属于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可发现松动的螺栓。
B、雷达可以探测敌机。
C、利用声呐探测海底。
D、医生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
三、小结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四、作业: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对着障碍物高喊一声,2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第6课时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5)知道声音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单元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道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的知识
应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本章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1、下列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在岸上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C、鱼被岸上人的说话声吓跑。
D、在岸上听到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
2、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罩。
D、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3、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发现,即使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住,蝙蝠也能正常飞行,这是因为()
A、蝙蝠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次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
C、蝙蝠飞行时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
5、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面的深度是多少米?
6、某人在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经过3s听到了雷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你估测打雷处距此人有多远?
三、作业
1、一艘船以7.5ms的速度向码头行驶,船员看清码头上的高大建筑物时,鸣了一声汽笛,经过2s船员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轮船离码头有多远?
2、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章光现象
教材分析: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光速真空,为3×10ms。
5、光的发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在光滑界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光在凸凹不平的界面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都遵守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8、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射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9、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10、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
11、红外线和紫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光线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可制成红外线夜视仪。
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可用来毒灭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皮肤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