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8729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docx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游记

逸夫博物馆游记

逸夫博物馆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全国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1952年。

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

200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2018年5月官网资料显示,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

同时也是武汉市科教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从建设规模和现代化建设水平来看,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界位居首位,在全国地质类博物馆界仅次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居于第二,也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认识地球、了解自然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现已开辟了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珠宝玉石、矿产资源等五个地学类展厅。

除常设的5个地学展厅外,地大博物馆还设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报告厅、品种丰富的礼品部、咖啡厅等休闲设施。

地球奥秘展厅

展览时间:

长期

开馆时间:

8:

30

展览地点:

博物馆

展览类型:

实物

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

展览时间:

长期

开馆时间:

8:

30

展览地点:

博物馆

展览类型:

实物

珠宝玉石展厅

展览时间:

长期

开馆时间:

8:

30

展览地点:

博物馆

展览类型:

实物

矿物岩石展厅

展览时间:

长期

  

开馆时间:

8:

30

展览地点:

博物馆

展览类型:

实物

矿产资源展厅

展览时间:

长期

开馆时间:

8:

30

展览地点:

博物馆

展览类型:

实物

早上八点,全班一行人在逸夫博物馆大厅集合,准备开始参观各个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

在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下,我们领会到了地球表面的凹凸起伏、时代变迁,领略到了生命在地球的历史中的沧桑变化,见到了各种珍奇玉石和他们的设计改造,体会到了矿物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性与人类对它们的利用。

这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展厅,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我们却领略了从宇宙大爆炸到如今的万物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场景,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生命从起源到现在蓬勃不息的发展,中间的历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2.3亿年前的贵州龙化石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

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

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

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

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使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

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由地球毁灭后动植物的存在状态,以及动植物的繁殖和复活现象,作以下推论:

地球上的植物是由宇宙中漂浮的植物孢子、种子、根茎到地球上的生根发芽。

地球上的动物是由宇宙中漂浮的动物个体(如被冻死或休眠的个体)在地球上的复活。

化石是揭开生命演化的一把钥匙,它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及科学实验,认为生命起源于元素的化学进化。

大约在距今38亿年的太古宙初期,产生了具有遗传复制和新陈代谢能力的原始生命,实现了有机生命的无机诞生。

生物界便开始经历由单一到多样、低级到高级、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

恐龙化石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我们现在看到的海螺、田螺、贝壳、昆虫等都是无脊椎动物。

最早的无脊椎动物出现于约6亿年前的海洋。

埃迪卡拉生物群复原图

脊椎动物的演替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等。

最早的脊椎动物为无颌类,出现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初。

距今3.5年,某些鱼类向两栖类进化,脊椎动物开始征服大陆。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名叫鱼石螈,生活于3.6亿年前,是由硬骨鱼类中的总鳍鱼类进化而来的。

爬行动物由两栖类进化而来,恐龙在距今2.5亿年至6600万年间的中生代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而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的绝灭事件使爬行动物受到致命打击,绝大部分走向灭亡。

随着爬行动物的衰亡,哺乳动物迅速崛起,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而最突出的事件是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

人类起源于1400万年前森林古猿中的一支,其直接祖先是距今440万年的南方古猿,真正的人类出现于250万年前。

脊椎动物家族中,还有一个庞大的类群——鸟类,是空中的统治者。

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于距今约1.45亿年的晚侏罗世问世。

澄江动物群复原图

植物界的演变

植物界包括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包括水生的菌类和藻类,远在35亿年前就已出现。

最早的陆生高等植物为蕨类植物中的原蕨类,为适应大陆环境,植物体内部机构不断完善,使陆生植物迅速发展与进化。

在距今4.19-2.52亿年的晚生代蕨类植物极其繁盛,组成大片森林,成地史上煤的物质来源。

因此,晚古生代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于3.9亿年前出现,在距今2.52亿年至6600万年间的中生代一度繁盛,并统治了植物界。

中生代因此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已于距今1.45亿年的晚侏罗世悄然出现。

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陆生植物。

到了距今6500万年的新生代,被子植物迅速发展,遍及全球。

新生代因此被称为植物时代。

亦真亦幻的时空隧道

生物进化的历程大致如下:

前寒武纪

很多学者将前寒武纪分成太古宙(距今46亿~25亿年)、元古宙(25亿~5.43亿年)。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遗迹被发现在格陵兰岛的古老岩石中,距今大约38.5亿年。

我们无从知晓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形态,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诸多观点和假设。

一种可能是,最初的有机小分子或许出现在海底热泉附近,那里具有足够的热量以及合适的化学物质,能为生命进化提供必要的需求。

最早的生物应当是名为蓝藻的类群,它们进化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

它们在海底形成巨大薄层,有时也会形成被称作叠层石的层状堆积,它们属于最早的化石,能够追溯到大约35亿年前。

在元古宙初期,地球上的生命仍局限于海洋之内。

但由于藻类及部分细菌不断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例如原始海绵和类水母生物。

古生代

寒武纪

寒武纪大爆发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关于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

在这段时期,生物化。

寒武纪海洋世界

石开始变得常见起来,如具甲壳的三叶虫,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出现过,还有巨大的猎食者奇虾,进化出巨大的钳子,能轻易敲碎当时的带甲壳生物,成为海洋霸主。

并且,早在寒武纪(距今5.43亿~4.9亿年)就已经出现原始的无颌鱼类——海口鱼,类似于现在的七鳃鳗和盲鳗。

奥陶纪

奥陶纪(距今4.9亿~4.43亿年)期间,所有生物仍然只生存在海洋里。

三叶虫家族尤其庞大,它们被分入单独的三叶虫亚门。

这一时期的海洋霸主则是房角石——巨大的软体猎食者,其体长能达到10米,它与现在的乌贼与鹦鹉螺相似。

还有有海蝎子之称的巨型羽翅鲎,它们善于伏击,房角石是它们的唯一天敌。

陆地仍是荒芜之地,只有一些河流沿岸生长着原始黏菌和苔藓。

奥陶纪晚期经历了地球史上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原因是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使得全球气候变冷,并且伴有大量火山爆发,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生物灭绝。

志留纪

生命在志留纪(距今4.43亿~4.17亿年)得到稳步发展,热带前海地区发育出珊瑚、海绵和苔藓虫。

海蝎中的翼肢鲎达到了一定数量,

并很快取代了在奥陶纪大灭绝中受到重创的房角石海洋霸主的地位。

同时出现了真正的蝎子,如史上体型最大的蝎子——布龙度蝎子,它具有现代蝎子没有的鳃,并且拥有良好的视力,可以借此寻找食物。

在上述节肢生物的威胁下,当时许多鱼类都进化出了保护性的盔甲,拥有了更先进的器官。

直到晚志留纪,在一些蕨类与真菌的掩护下,一些多足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才开始首次登上陆地,之后大批生物向大陆拓展。

泥盆纪

泥盆纪(距今4.17亿~3.54亿年)期间,陆地海洋得到空前的发展。

邓氏鱼

在早泥盆纪时期,陆地还是物种稀少、种类原始。

但由于后来的森林大泛滥,其中首次出现的树形植物被称为古羊齿(Archaeopteris),它大量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地带。

陆地上的动物仍以节肢动物为主,例如蜘蛛类、多足类。

一些扇鳍鱼类首次进化出肺部,能够从海里上岸,并进化出四肢缓慢移动,如海纳螈(Hynerpeton),以及它的近亲鱼石螈和棘鱼石螈,都出现于晚泥盆纪,属于原始两栖迷齿类动物。

它们的四肢实际上无力使他们在陆地上移动,并且海纳螈每只四肢上有八个脚趾,鱼石螈有七个。

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算不上是两栖动物,只把他们分在四足超纲下。

海洋中则出现了两种恐怖的硬骨有颌鱼类。

邓氏鱼体长可以达到8米以上,分布在当时的北美、北非与欧洲。

胸脊鲨

它的嘴里由两片锋利的骨质齿板,能像尖刀一样相互切合,下颌具有强大的咬合力,其他生物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含肺鱼体长四米,分布于北美洲。

体表覆盖着较大的鳞片,具有强大的下颌和锋利的牙齿。

海洋中首次出现鲨鱼,不过当时它们还未兴盛起来,如胸脊鲨(Stethacanthus)。

晚泥盆纪爆发了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原因是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的火山爆发,该次灭绝过程持续了几百万年,大量的火山灰及其污染物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重,温室效应显著。

约有百分之七十八的海洋生物灭绝。

 [1] 

石炭纪

石炭纪仍处于温室气候下,这一时期,低洼区域已经被茂密的森林和沼泽所占据,主要的种类是蕨类植物、木贼类以及巨大怪异的石松科树木,其中一些种类能达到50米。

大气中的含氧量也极高,许多生物都栖息在这些森林中,如巨型节肢动物——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也被称为古马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还有体型巨大的巨脉蜻蜓(Meganeura),翼展能够达到75厘米,是当时的顶级猎食者。

 [1] 

而沼泽地区则有利于两栖动物生存,原水褐螈身长2.5米,擅长游泳,属于两栖石炭蜥类,是介于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种类。

该时期也进化出了最早的爬行动物——油页岩蜥(Petrolacosaurus),它体形矮小,外形与蜥蜴相似,常将卵产到远离水源的地方。

到晚石炭纪时,还出现了小型合弓纲爬行动物蛇齿龙,体长2公尺到3.6公尺。

鲨鱼与硬骨鱼主宰着海洋世界,希氏根齿鱼(Rhizodushibberti)是当时的顶级掠食者,体长8米,它的牙齿甚至能长到几十厘米,是有史以来最凶猛的淡水鱼类。

石炭纪末期由于大陆漂移至南极圈,全球气候变暖,两栖动物与巨型昆虫受到重创,为之后爬行动物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